-
1 # 一言不合就直播
-
2 # 半城煙雨沙朦朧
第一步【明確目標】明確你學習的目標和內容,到底在學什麼東西,學什麼概念。
第二步【以教促學】作者原話背得再順,也不算「學會」要用自己的話,說出自己對知識的理解。
第三步【化整為零】學習時經常會發現【一個大概念裡套了很多小概念】一篇文章讀下來,十幾個知識點,如果只懂了其中五個,還有三個半懂不懂,最後兩個完全不懂。這個時候,【化整為零】將這些基礎知識點一個個逐個擊破。具體逐個擊破的方法,可以去翻參考文獻、可以Google或wikipedia,也可以請教師長,去跟別人討論。
第四步【總結提煉】對知識點逐個擊破後,還要把它們合在一起,總結提煉。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
為了達到簡化、易懂的目的,甚至要透過聯想,打比方,舉具體活生生的例項。
所以最後一步,工作量特別大。也是真懂與半懂不懂之間的分水嶺。
首先,你要將一篇文章的幾個基礎知識點合在一起,
其次,簡化你的表達,用簡單的話,用人話說,
最後,舉出活生生的、具體的例子,或者打比方。
打比方、舉例子,是費曼一直倡導的。在【嘗試表述】學習或理解任何內容的時候,不要用官腔講正確的廢話,不要講沒有實質內容的空話和道理,不要像教科書那樣僵化地定義,上百字的定義看起來很高深但就是看不懂。
要用簡單的話,用人話,說清楚什麼是什麼,聯絡現實,舉活生生具體的例子,甚至打比方來說明。所以,費曼一直強調一點,一定要打比方、舉例子,不斷地舉具體的例項!
-
3 # 青果教育
費曼技巧是一種「以教為學」的學習方式,能夠幫助你提高知識的吸收效率,真正理解並學會運用知識。
這個學習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驗證你是否真正掌握一個知識,看你能否用直白淺顯的語言把複雜深奧的問題和知識講清楚。
應用方式如下:
向不熟悉某個知識點的人解釋,用他們能理解的方式及最簡單的語言向他們解釋;
發現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或不能簡單解釋某知識點的地方並記錄;
重複前面三項步驟直到能夠專精這個知識點。
會講題是一種能力,一個會講題的孩子,邏輯思維能力一定非常強;一個會講題的孩子,知識掌握一定非常牢;一個會講題的孩子,表達能力一定非常好。
具體而言,多學君告訴你,講好一道題是有方法的,具體步驟如下:
1. 每天講一道題
先拿出一張白紙,把你要講的這道題涉及的解法和概念寫下來。最好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表現出來。
2. 將解題過程複述出來
在白紙上寫下你對這道題的理解,寫的時候,想象你在和別人交流,給別人講這道題。在講的時候,解釋不清楚的地方,要麼就是你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掌握,要麼就是你講的有問題,沒有抓住這道題的實質,這些就是你需要努力深入學習的部分。
3. 不讓問題不過夜
把剛才給別人講題時解釋不清的部分重新學習,不讓問題過夜,直到把那些搞不懂的地方全都可以流暢地寫在紙上為止。
4. 回顧反思
當我們把所有的概念都弄清楚之後,用自己的話,把這個道題解法重新講一遍, 只要別人能聽懂你說的意思,那就說明你自己的學習成功了。
教為學過程中會促使你更多的去思考,並且把基礎知識做到了融會貫通。這也是一個刻意練習的過程。
-
4 # 速讀G先生
費曼技巧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德·菲利普斯·費曼的一種學習方法(費曼學習法)。其核心是:透過“教學”或“分享”的形式,對知識做到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相比於我們傳統的學習方式“讀”和“聽”,費曼學習法在此基礎上多了“教”或“寫”。閱讀和聽別人講的時候,我們通常是跟著別人的思路進行,被動地接受別人的觀點。讀過、聽過之後,我們好像知道了這個知識,但當有一天你需要把這個知識講出來、寫出來、用出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很多內容不理解、想不起來。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閱讀和聽講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基本不需要怎麼思考,所以理解通常比較淺,同時也很容易被遺忘,更談不上運用知識。
而寫作、教學則是一個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創造的過程。想要把學到的新知識順利的寫出來、講出來,死記作者的話多數時候是行不通的,我們必須調動大腦,主動地去思考、梳理、改寫、教別人,對新知識做進一步的處理,把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知識才能被大腦提取運用。其實,寫和講的過程是一個“反饋”的過程,寫和講的時候,你會清晰的知道自己哪裡掌握的不好,從而有針對性地完善,從而做到更深層次的掌握。
只有當你能能把一個知識快速、輕鬆、邏輯清晰的寫出來、講出來的時候,才代表你真的懂了。一個完全懂了的東西,長時間的記住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運用“費曼學習法”的“精髓”在於4個字:以教促學。當我們透過閱讀或聽講的方式初步學習了一個知識之後,乍一看我們是掌握了,但實際上並沒有。這個時候,以教促學的方式就可以登場了:
首先是梳理。
把自己想像成一個老師,以“把xx知識傳授給一個初學者、一個外行、一個小孩”為目標,對這個知識進行梳理。不要只是在腦袋裡思考,最好是寫出來,且要用最簡單的語言,也就是孩子、外行都能聽懂的語言來寫。
然後講給對方聽,或者假裝講給對方聽。
如果能夠真的講給別人聽更好,沒有就假裝講給別人聽。在假裝講的時候,一定要講出聲來,不要只是在心裡講(當然,如果環境不允許,那就先用寫的方式代替)。
其三是反饋、修正。
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卡殼、講不清楚、忘記某些要點、不能對知識進行關聯”等情況,這很正常,說明你還沒有完全掌握,這也是講的意義所在。透過講這個過程,你會發現自己的問題,先把這些問題記錄下來。講完之後,根據記錄的問題,重新學習讓你感到不清楚的那部分。透過“教學--發現問題--針對性學習、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個過程,讓自己講得越來越順暢。
其四是簡化語言。
當你能把一個知識講的很順的時候,說明已經把知識掌握的七七八八了,但這還不夠,你還要考慮對方是不是聽懂了?所以,你還需要檢查一下你寫的內容、或你講的內容:有沒有用了一些專業詞彙或者借用別人的話語,有沒有邏輯不通順,有沒有解釋不夠清楚等一些問題。
然後用最簡單的語言重新表述,或者用已有的知識建立一種類比關係, 比如運用“已知”的知識來講解“未知”的知識,運用已有的詞彙來說明新的詞彙,運用實際的案例來解釋某一抽象的概念等。這樣才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同時可以讓新知識和舊知識連線在一起,實現融會貫通。
這個簡化的過程,你或許會覺得沒有必要,但你實際做了你就會發現,你真實的理解水平並沒有你自己想象得那麼順暢。
最後是實際教授。
假裝教別人和實際教別人還是有差距的。如果有條件,最好是實際的把你掌握的這個知識教給別人,得到真實的反饋,看他能不能聽懂、有沒有疑惑。這個真實教學的過程,不僅能讓自己更好地理解知識,還能收穫傳播知識的快樂。同時,教的這個過程還可能啟發你更多方向的思考,獲得更大的收穫。
相關閱讀:4個高效自學的技術,讓你學什麼都快!
回覆列表
費曼技巧對於某些精煉的東西比如數學定義,學習的時候再難以提煉重點。我感覺我似乎從小就有這個技巧,在從小到大的學習經歷中,為了理解一個知識點,我一直試著用自己說話的風格給自己解釋,或者設想給不懂的人解釋(當然沒人需要聽我解釋)所謂解釋無非就是替換概念裡的一些晦澀難懂的詞彙或概念,但是非常精煉的詞彙在替換的時候是有誤差的(特別是初學概念,對概念掌握不透徹,又沒有合格的老師糾正的時候),對概念的理解建立在一層層的誤差上導致知識點結構錯亂,基礎看似厚實,然而一團漿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