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身體健康我把握
-
2 # 雅薇吖
“為什麼有些人在密閉的環境裡更容易得抑鬱症呢?”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趣!有些繞腦。讓我來捋一捋哈………“為什麼有些人……”您說的“……有些人在密閉的環境裡……”,指的是哪些人?給我的體驗,您說的“……有些人……”,是一些已經得了抑鬱症的人,TA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長期、或曾經,或當下正處在一個“密閉的環境裡……”所以,您總結了:“……有些人在密閉的環境裡得了抑鬱症……”。然後,您的問題也就應運而生:“為什麼有些人在密閉的環境裡更容易得抑鬱症呢?”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您:您的這個問題是抑鬱症患者有抑鬱傾向、抑鬱情緒時,以及發病後的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和特徵。並非您認為的:“為什麼有些人在密閉的環境裡更容易得抑鬱症呢?”可以說,您的這個問題,是一個“假設題”!一個心態健康的人,在任何環境裡,都會讓自己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比如:紀錄片《荒野求生》的貝爾,在極其惡劣的自然條件下,他都能夠讓自己順利突圍,走出困境。或許,您接觸和關注的“有些人”,TA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長期、或曾經,或當下正處在一個“密閉的環境裡……”或者,您自己也有過一段在“密閉的環境裡”的生活,讓您感覺很壓抑,有抑鬱的情緒或抑鬱的傾向。後來,您遇見或接觸過的抑鬱症患者,幾乎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和體驗,於是,才給您造成一個錯覺:“為什麼有些人在密閉的環境裡更容易得抑鬱症呢?”當然,我們不否認,有的人是在“……密閉的環境裡……”患上了抑鬱症。但,大量的案例和抑鬱症患者的表述證明,TA們都是在有了抑鬱傾向後,或中度到深度抑鬱期,才開始封閉自己,成為“宅”者一族。也就是說,您提出了一個“假設”和推理出來的問題,儘管這個問題在某個層面上是成立的,但,您的這個問題屬於“倒置問題”。說白了,是先有的“抑鬱”,後有的“密閉的環境裡”。抑鬱了的人,為什麼喜歡在“……密閉的環境裡……”?我以一個曾經資深的內源性重度抑鬱症患者的經歷和閱歷,我再以一個從業12年的心態教練和心理諮詢師的身份及見識,來告訴您:人,一旦抑鬱了,對聲音、對光、對手機鈴聲、對人群和公共場所、對各種活動及人情世故極度的反感和牴觸,不僅是心態上的抗拒,軀體上的臨床反應也很強烈。比如:渾身不自在,莫名的緊張、軀體木僵、神經性痙攣、手腳發抖、震顫,胃腸不舒服、心跳加快、口吃、木訥、一說話就臉紅,言語表達不清、眼神呆滯空洞、如坐針氈等。TA們尤其討厭社交場合的寒暄與客套,感覺外面的人太虛偽,做作,覺得自己跟他們在一起非常彆扭、尷尬、難堪,巴不得趕緊離開人群,回到家中。只有一個人獨處,TA們才感覺自己有強烈的存在感和歸屬感,感覺哪裡都不如自己的家,只有一個人躺臥的地方才最舒適、最安全。當抑鬱症患者面對人群或公共場合時,就如同一個人面對成百上千頭野獸,一下子被幾百上千雙眼睛死死盯住,那種“焦點恐懼症”,簡直令抑鬱症患者身心俱疲。你看,得了抑鬱症的人,還有幾個敢大模大樣地去到外面的公共場所啊?
回覆列表
現代醫學認為,由於壓力大、缺乏運動、或沒有足夠的Sunny照射、缺乏足夠的維生素B6、B12、維生素C、葉酸、鎂、鋅等,都可能導致體內的5-羥色胺缺乏,出現情緒低落、緊張易怒,從而導致抑鬱。但單純的靠補充5-羥色胺,就可以治療好抑鬱症嗎?其實也只是輔助治療,有些緩解而已!
就象一個放水的池子,一邊進水,一邊排水,還是不容易放滿!更何況,任何藥物,都有副作用,因此不敢過量,總比不上自己產生的好!所以靠藥物治療抑鬱也是最後的辦法,最主要的還是要從心理層面進行疏導,讓自己的心態得到調整,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最終走出抑鬱!
人的情緒其實就是人對外界的一種反應模式,而要形成這種模式,一定經歷了很長的時間,當這種模式形成後,它就成了習慣,很難再改變!即使暫時有所改變,也會一不注意再次啟用,所以要有長期抗戰的準備!
那為什麼在密閉的環境裡更容易得抑鬱呢?
一個可能原因是你心肺功能不好,在密閉空間裡,血氧不足,造成產生的神經遞質減少,進而感覺抑鬱!
其次,有人本身就害怕密閉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害怕過度,時間長了神經遞質消耗過度,也可能造成情緒低落!
第三,Sunny能夠刺激大腦裡的“生物鐘”,促進神經遞質的合成分泌,所以曬不到太陽,也是引起抑鬱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