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源道人
-
2 # 乾杯安德烈
第一次看到李少春是仙。但也不怪,他的藝術成就擺在那裡!不過還真有一位仙人,那就是與李少春合作編創京劇《紅色娘子軍》的關肅霜先生。在雲南文藝界和觀眾中,當面叫她老關,背後都叫她關神仙!不神能行嗎!那真是文武昆亂不檔,生,旦,全能。上個她的武生照和為演《黛諾》體驗生活的照片與大家分享!
-
3 # 方寸之上
方寸君猜測您說的應該是”李神仙“的稱謂吧。這個稱謂可以說是對李少春全才的一種肯定。
李少春幼年天資聰穎,父親是著名演員“小達子”,他天資聰穎,勤奮上進。文戲宗餘叔巖,武戲宗楊小樓,成就了自己允文允武的獨特風格。說他是“仙”即是說他是名全才。他是少有的文老生、武生、文武老生、猴戲、紅生全部拿手的奇才。而他本人身處在新舊社會交替的時代,在全面而充分地繼承後,又在現代戲、京劇電影等創作中發揮著自己的能量,給新中國的京劇事業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李少春的“武”】
李少春的武功天賦極高,許多資料中都提到過他的韌帶極好,腰腿功極為出色。與他同班習藝的張云溪就曾寫過回憶文章,稱他第一次見李少春時,李少春一連擰了五十多個高質量的“旋子”,令他驚訝不已。後來李少春演出《大白水灘》,他在高桌上抬頭瞭望後將斗笠甩起,一個旋子躍下,輕巧無聲,而拋到高空的斗笠也穩穩落在他的頭上。李少春雖宗楊(小樓)派,但尚(和玉)派與李(蘭亭)派他都駕輕就熟。《賈家樓》中唐壁所用大刀學自李蘭亭,大刀出手穿過二人再背身反接,屬其獨有,觀賞性非常強。他的“上高”和“下高”也是獨門絕技,“下高”時不論是穿厚底還是穿薄底,落地都十分輕盈,身上並無一絲繃掛之處;“上高”有記載稱他不用助跑即可翻過兩米高的城牆片。
【李少春的“文”】
作為餘叔巖大師的入室弟子之一,李少春可謂深得“餘派”精髓。他也是餘最看重的弟子,餘曾說他有一顆“九竅玲瓏心”。他的嗓音富有魅力,優美而濃郁。他在《借東風》中大段的演唱在規格上沿襲馬(連良)派,但經他個人的演繹,形成了別具一格的諸葛亮,更多地凸顯出人物遊刃有餘的狀態。他創作的《響馬傳》的“觀陣”中邊演邊唱,唱腔起伏驚險,難度非常大,而他演唱得清晰明朗,驚險中透著沉著,將秦瓊這一豪傑形象充分展現了出來。
【李少春的兩齣戲】
現代戲《紅燈記》可謂是李少春的心血之作,如今眾所周知的是浩亮所塑造的李玉和,而當年最早的李玉和是由李少春主演的。在表演風格上,李少春的風格更趨於傳統,整體節奏比現今所演的較平穩,缺少了一些革命的激情。但從傳統上看,李版的《紅燈記》確實更講究一些,他的很多唱腔低迴委婉,宛若涓涓細流,打動人心。在“赴宴鬥鳩山”一場戲裡,李玉和受刑之後再次登場,撐椅挺立,怒指鳩山的兩晃搖,最初他化用了黃(月山)派戲《獨木關》中,火頭軍“攙人”時的主人公薛禮的身段。試了幾次,還覺得不夠英挺,他又改用這齣戲中薛禮上馬,病體不支,以槍拄地兩晃搖的身段。在唱工方面,李少春更是尊重傳統,化用傳統。他特別強調縮短過門或精簡過門,儘量突出現代生活的音樂形象;並要注意唱與唸的自然銜接,避免走入“話劇加唱”的窠臼。尤其是,那段膾炙人口的“臨行喝媽一碗酒……”,在“時令不好風雪來得驟”的“來”字上,用中州韻的四聲發音,把陽平的“來”字音,唱成去聲的“賴”字音,突顯人物淚別母親的依依不捨。別人追問李先生這一句唱腔的來源何在,他即興哼唱了梅蘭芳先生《鳳還巢》中的“女兒言來聽根源”一句;二“來”對照,韻味盎然。詳情可以參考李少春留下的《紅燈記》錄音或觀賞孫嶽主演的《紅燈記》,孫嶽在繼承這齣戲上保留了一些原始風貌。
很多人瞭解李少春可能是從京劇電影《野豬林》開始的,特別是那段“大雪飄”更是成為經典中的經典,膾炙人口。這段唱腔由名鼓師賡金群設計,將原本僅有的兩句吹腔改為一大段[反二黃],充分表現出鬱憤難平的心境。而後的開打,也讓後輩透過影像對李少春的武功窺探一二。在李少春的傳人中,譚元壽可謂深得李(少春)派真傳,而後又傳給天津的王平,因此,我們如今可以從王平的演出中找到李少春當年的影子。
綜上,依方寸君看,稱李少春為“仙”是不為過的!
回覆列表
勞駕您移步~
https://sh.qihoo.com/pc/detail?url=https%3A%2F%2Fwww.toutiao.com%2Fi6626281539778904590%2F&check=f775d02736231187&sign=baike&uid=15484592.2567885306413585400.1526612326766.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