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正在學歷史

    孔子以貌取人,應該說的是他的弟子詹臺滅明。《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講過的,詹臺滅明長得醜,但是心地善良,他想長期追隨孔子,但是孔子見他長得實在難看,就拒絕了他,詹臺滅明就只好離開了他。離開了孔子的詹臺滅明勤奮學習,發奮圖強,終於有了很好的成就。後來詹臺滅明去了南方,跟隨他的人有300多人,由於他很有禮儀,答對得體,所以受到了很多諸侯國的歡迎和禮遇。孔子知道後十分後悔,說:“以貌取人,讓我錯失了子羽啊!”子羽,就是詹臺滅明。這些言論在《論語》裡都有記載。看來千古聖人也有看走眼的時候啊!

  • 2 # 洪有軍

    公孫無趾!這是莊周的一段描述!公孫無趾因為一次以外兩隻腳的腳掌都失去了!他用腳後跟走路,這一天公孫無趾去看孔子!孔子先入為主的說:“你這個人很不謹慎。不然怎麼會受傷?”公孫無趾說因為我受傷了才知道哪裡不對哪裡正確,本想和你探討一下問題沒想到你是這個樣子,轉身離開了。老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公孫無趾說你為啥不把事情說清呢?公孫無趾說:天之桎梏!不可解脫!

  • 3 # 無知先生

    《論語 雍也》有一段:

    子游為武城宰。

    子曰:"汝得人焉爾乎?"

    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

    孔子“以貌取人”說的就是澹臺滅明。

    澹臺滅明,字子羽。所以這句成語的全句就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一次,澹臺滅明來拜見孔子。但估計澹臺滅明這個人長得的確長得磕磣了點,估計他這個人呢是當時的少數民族,披頭散髮、奇裝異服,又黑又瘦……

    這個場景很像六祖慧能當時去找五祖弘忍拜師求法,五祖當場就評價當時的慧能為“山中獦獠”,意思就是住在山裡的長毛野人。

    所以咱估計澹臺滅明和六祖慧能也差不多,孔子一看,這是哪裡跑出來的山中野人啊,算了算了,第一次見面就這樣結束了。

    後來孔子的弟子子游當了武城這個城市的總負責人。

    於是孔子就問子游:子游啊,你在當地發現了哪些人才呀?

    子游回答說:老師啊,我向你推薦一個人,他叫澹臺滅明。此人為人正直,做事認真。他辦事從來不走偏門、捷徑、搞關係等等。如果不是公家的事,他從來不會沒事就跑到我的辦公室裡獻殷勤呢。

    於是子游就此向孔子推薦了澹臺滅明,然後孔子見到澹臺滅明後很鄭重地向他道了歉,收下了澹臺滅明作為其弟子。

    所以聖人就是聖人,他不會因為自己的錯誤而試圖掩飾。所以《論語》中子貢評價自己的老師孔子:"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4 # 連理枝江

    孔子授徒,有教無類。弟子三千人,賢人七十二。孔子看重顏回,說他簞食瓢飲,不改其樂。看重子貢,說他是瑚璉。在群弟子中,有一人被他輕視。他就是澹臺滅明,字子羽。澹臺滅明,相貌平平,加上不刻意表現自己,所以孔子對他印象不佳,不受待見。

    孔子另一弟子游偃做武城縣官。孔子問他:“你在當地發現人才沒有?”遊偃回答:“有個澹臺滅明,正道直行,不搞歪門邪道。不是公事不到領導門下獻媚,吹吹拍拍。

    孔子喟然有嘆:“因為相貌不佳,我對子羽懷有偏見。沒想到他這麼出色,堪為人師。"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貧窮、醜陋不是你的錯,豐富自己的學識和內涵才是頂頂重要的。以貌取人的選才方式也是不大對頭的。古往今來,有多少人辜負了自己一張漂亮的臉啊!不信,你看臺上的帥哥領導,帥哥明星,他們真的是當之無愧的人才嗎?真的是當之無愧的人才嗎?

  • 5 # 原創寫作

    以貌取人或許不對,但第一次接觸,對方連基本整潔都做不到,至少對於相當重視禮儀的人來說,以貌取人是可行的,我認為至少對方就沒重視自己,所以,對他評價不高是自然也是正當反應。

    人與人之間的評價與感覺是相互的。孔子以貌取人,是因為他重視社交基本禮儀。對方不注重外表,那麼在孔子覺得他不怎麼樣時,心裡也會因為孔子過於重視衣著禮儀之類的而覺得孔子也不怎麼樣。

    孔子看誰看走眼了我不想討論。我只想說明,現在的我們和孩子們基本上都沒多少能理直氣壯的說我因為什麼討厭你,而都習慣心裡面評論,然後最多敬而遠之。這種感覺有時候很憋屈。如果遇到的都是同類型的人無所謂,就怕遇到對方很潑,很沒素質的。因為一旦遇到,跟他吵架有點丟份,忍著又難受,有時候還難堪。

    我只宣告,遇到這類狀況,該片面就片面,該武斷就武斷,都是一樣的人,沒必要跟沒風度的人展現風度。禮儀只能在知禮守儀的人面前顯現。那些沒禮儀觀念的人眼裡看不到你的禮儀,所以既然兩相厭,何必委屈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鏡報:伍德沃德想找大內任曼聯發言人,緩解與球迷關係!你怎麼看曼聯DNA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