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有想法君

    先要說下候景的軍隊肯定不止800騎兵,候景一路南下解放奴隸,招募壯丁,總兵力在8000左右,騎兵大約真只有幾百。

    至於騎兵為什麼對步兵有優勢,我們要分析下古代戰爭的基本模式:

    古代戰爭基本是步兵陣列為主,並非像電視劇中那樣,一群人衝在一起亂砍,而是兩邊都是排出陣列,以陣列對陣列的形式交戰,只有巷戰情況下容易陷入混戰。(權力的遊戲裡面的戰爭場面比較接近實際情況。)

    步兵的陣列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每個步兵都是互相保護的,前列計程車兵持盾著重甲保護後列計程車兵,後列計程車兵持長矛在前列盾牌的保護下殺傷敵人。兩側計程車兵也需要持盾持刀保護側翼。在前方步兵方陣的後面是弓兵,攻城武器兵等需要保護的兵種。

    這樣的方陣模式,對抗散兵是具有絕對優勢的,散兵的刀槍等武器對前列的重甲士兵無法構成威脅,後列的長矛則可以對散兵構成嚴重的威脅。

    到了後期戰爭雙方都採用陣列的模式,進行對抗,戰爭的勝負就在於哪一方可以擊破對方的陣列,把陣列擊潰為散兵,己方的陣列就可以利用陣型的集體優勢,碾壓對方。

    想要擊破陣列,要解決2個問題,第一個是需要在沒有掩護的情況下冒著對方的弓箭雨衝到陣前。第二需要有強大的衝擊力,可以刺穿對方前排的重甲步兵的裝甲,或者用衝擊力將重甲步兵衝離位置,產生陣型缺口。

    這一點只有騎兵做得到,正常弓箭的有效射程約為100-200米,每5-10秒發一箭,騎兵衝鋒100米-200米,僅需5-10秒時間。也就是說,只要躲過一輪箭雨就能到陣前。

    同時前排步兵的甲冑厚重,只有透過馬匹提供的動力加速度,才能刺穿對方的裝甲,或直接透過馬的衝擊力衝散方陣的隊形。對於馬最大的威脅是步兵方陣的長矛,所以騎兵需要配備長矛,矛長度一般為5~6米。在方陣步兵的長矛刺中馬匹之前,騎兵的長矛就刺穿了前排的步兵,衝亂陣型。之後立即回馬重新聚集再次衝擊,而非停下來和步兵陷入混戰。

    除了用精度和射速都很差的投石機或者依靠城牆發射弩箭外,騎兵是唯一可以剋制步兵方陣的辦法,高素質的騎兵反覆衝鋒,可以摧垮步兵的防線,將方陣衝擊為散兵,後續的己方步兵方陣迅速跟上即可形成碾壓態勢,讓地方潰敗。

    補充一下:

    古代步兵對抗騎兵的主要方法:

    1、車陣法,把戰車圍成一圈,形成城牆,車上加上各種沙袋增加重量抵禦騎兵衝擊。

    2、大量弓箭和弩兵,大量弓箭和弩兵採用類似三段擊的方法,輪流發射產生密集的箭雨,殺傷衝擊中的騎兵。

  • 2 # 東海尋人

    首先騎兵的機動性確實對步兵具有絕對優勢的,但侯景的“成功”,並不是單單依賴這一優勢的。

    在古代民族觀念沒那麼強,在普通的下層民眾中,受教育程度也不高,因而很容易受到蠱惑或者因為形勢所迫,而跟隨造反。這點從各個朝代的農民起義發展特點可以看出,雖然大部分最終會被地主階級鎮壓或者竊取果實,但每個朝代,即便是史書中所說的“盛世”,還是有非常頻繁的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城克地往往能在短期內聚集大量的響應者,除了“官逼民反”因素,也有很多是盲從的或者被迫強徵進入起義軍的。

    而戰爭是殘酷的,當這些起義軍軍人嚐到打戰勝利的甜頭後,往往會更加地賣命殺人,所以初期、中期作戰都會很勇猛。這些都是人性使然,與兵種強弱無關。

    然後就是當時的歷史背景,時值南北朝正是中華分裂的年代,南朝雖然是漢人為主的正統王朝,但改朝換代卻十分頻繁。相應地其內部的統治,也是比較弱的,尤其是中央集權能力,非常之薄弱。也是這種奇特性,宋齊梁陳四朝,很多是朝中的大將透過軍事政變,來取得中央政權的。但取得中央政權的勢力,並不能完全控制周邊的勢力,所以整個王朝就顯得人心很散。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南朝的統治者尤其是地主階級,大部分是北方遷徙過來的,比較沒有太大的野心,喜歡偏安一隅,對於平叛的態度往往也是消極的。

    蕭衍雖然是透過軍事政變上臺,但大家也知道這個皇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沉溺佛教的皇帝最終荒廢了政事他其中一個政策就是恢復門閥政治的特權這點也加劇了離心勢力的增多

    所以即使侯景最開始只有800騎兵,但這支稍微像樣的小股勢力,一開始只要突襲拿下一兩片土地,便能迅速號召到一批亡命分子追隨,再加上利益上的引誘,適當強徵手段,便能迅速招募到一支數十倍於原先數量的部隊。

    正如前面所說,這種叛亂在統治較弱的朝代,很容易引起恐慌,再加上各地的離心勢力的消極怠戰,會進一步助長叛軍的進軍勢頭。

    所以我覺得歷史因素是更起決定作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傳銷騙局有哪些蛛絲馬跡,怎樣收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