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鵬歷史觀

    古代也和現在一樣、有利可圖就是朋友,有了共同的利益我們才能合作。戰國時代更是如此一起合作攻打別的國家可以瓜分城池哪為何不合作呢?當時七國之所以打來打去都是因為利益關係、最後秦國能一統天下、也是因為自己軍事力量強大的時候一直就開始和別國發展邦交 再攻打其它的國家一步一步走向勝利。

  • 2 # 莊博一

    《消滅還是被消滅你怎麼選》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

    “天下人只看見了朕是殺人如麻的暴君。朕的戰爭只打了10年,而七國間的戰爭打了200年。200年有一天停止過嗎?沒有朕的天下一統,哪來的天下太平。”

    戰國時期各國群雄並起,英雄橫出。有一兩個英雄可以很快結束亂世,英雄太多註定長久混戰。這不是哪個國家想置身事外和平發展就可以的。你不殺別人,別人就來殺你。他們所有的人相互之間都是對手。各國不論是想吞併他國,還是為了防止被吞併。都得不斷權衡,算計。什麼時候和你交朋友,什麼時候必須和你反目。

    秦始皇,戰國時期的終結者。歷史大功臣,唯一沒有殺功臣的皇上,知道北方民間疾苦,防範匈奴,修築長城。他知道要想和平,就要把所有國家都統一,民眾都變成自己國家的百姓。天下才能太平。

  • 3 # 歷史的陪伴者

    所謂的敵人,是當前的立場屬於對立面,目前暫時無法透過調解使利益達到一個平衡狀態,必須經過鬥爭才能獲取自己的利益,但同時也會造成另一方的利益損失。但是,這種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隨著時間的變化,隨著未來發展的變化,很有可能改變這種對立的立場,甚至變成盟友關係。

    當秦國逐漸強大,而且有滅六國野心的時候,那麼從立場看,秦國就是六國的敵人。但是,秦國不能把六國當作敵人,或者說為了瓦解六國的聯盟,秦國應該拉攏一些國家對付或者削弱六國聯盟的勢力。因此,秦國要奪取天下,必須滅掉六國,但是不能同時把六國給滅了,而是有一個一個的把六國滅掉。

    因此,秦國有遠見的謀士就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先拉攏離自己比較遠的國家,然後攻打離我們近的國家。這也是《孫子兵法》提倡的一個策略之一。為什麼先攻打離我們近的敵人呢?攻打離我們近的,就可以慢慢擴大自己的勢力。而如果你攻打離我們遠的地方,那麼就算你打贏了,也守不住,除非你沒有奪取天下的野心。

    秦國先滅南韓,一個是南韓離秦國近,二是南韓實力比其他六國弱些;然後滅趙國,因為滅趙國後,就會形成戰略包圍魏國,給魏國一種泰山壓頂之勢;接下來就滅掉魏國,滅掉魏國後,秦國的實力可以說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匹敵,同時也形成了對楚國的戰略包圍。因為秦國幹掉這些國家的同時,一直與齊國修好,而眼光淺短的齊國以為秦國會放過自己,所以一直和秦國結盟。

    就這樣,秦國對楚國形成了戰略包圍之勢,接下來就是滅掉楚國。等到滅掉就楚國,秦國佔天下三分之二,實力遠遠超過齊國,然而秦國並不急著對齊國下手,而是先幹掉燕國,這樣就給齊國一個錯覺,認為秦國會和自己平分天下。實際上,是秦國對齊國進行一次戰略性包圍,當燕國被滅掉後,齊國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鼠目寸光。最後也難逃被秦國幹掉的命運,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齊國,完成了一統天下的宏願。

    這就是秦國的高明之處,它不會一下子把六國當作自己的敵人,而是一個個瓦解他們,然後分而滅之。所以,秦國今天和這個結盟,明天和那個結盟,從信用角度來看,秦國是朝三暮四的國家。但實際上是從戰略的角度考量,隨著自己勢力不斷的變化,它的敵人也隨之改變。因此,有人就說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 4 # 愛騎行的懶蟲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崛起》中,秦、楚、燕、趙、韓、魏、齊七國之間,是相互制約的關係。

    一旦其中哪個國家遭遇毀滅性打擊,其它國家就會過來援助,以維持這種相對和睦的平衡。

    在《大秦帝國之裂變》中,積貧積弱的秦國沒有滅亡的原因就在於此,這就導致只有生死較量的敵對的國家是不可能存在的。

    另外在那個時候,國與國之間有著頻繁的商業往來。隨著人口的流動,文化就會進行相互融合。

    對不是世大族沒有專屬土地的普通民眾來說,國家的歸屬其實並不是那般重要。國與國之間的仇恨,也只存在於各國的世大族之間。

    由於普通民眾佔有很大的比重,這種仇恨就不會積攢太深,化解起來就有了商量的餘地。

    可是,這種平衡是統治者不願意看到的。只有自己強大起來,才不會被別人欺負。因此,各國之間少不了要有一些摩擦。

    有摩擦,就會有勝負。勝者獲得利益,敗者妥協求饒。為了製造和緩解這期間產生的矛盾,伐謀、伐交、伐兵就隨之產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份證在火車自動售票機上刷不出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