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洋

    科舉制度的出現改變了朝廷的用人途徑,大批的寒門士子透過科舉考試走上仕途,這也是讀書人的出頭之路。科舉制度不僅在中國影響巨大,在越南、北韓、日本等國家都有悠長的影響。在那個年代,一個公平公正的選拔制度,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那是一條通往上流權貴的必選之路。這也激發了大眾對讀書的慾望,同時也豐富了中國古代的文學文化。

  • 2 # 宣紙講歷史

    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完善於唐朝。下面先來看看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

    夏商西周官員傳承叫世卿世祿制,又叫世官制,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傳承靠血緣。世官制重血緣而輕才德。只要你有個好爸爸就可以當大官兒。

    商鞅變法時期,商鞅開始改變這種情況。廢除貴族特權,獎勵軍功,沒有軍功的人沒有爵位。秦始皇時期廢分封、立郡縣,郡守、縣令由中央任免。

    漢朝初年出現一批布衣卿相,漢武帝時期,乾脆把世官制變成了察舉制。察舉以“德”為上,地方決定你能不能當官,中央決定你當什麼官。察舉制沒有一個具體可操作的標準,到後來它變得腐朽了。

    東漢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舉。這使得曹操帳下,文才武將精英薈萃,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爭霸的基礎。

    曹丕稱帝以後創立了九品中正制。由中央派人到地方考察地方的名人。考察標準仍然是看血緣。

    到隋文帝時期,需要大批有才幹的知識分子。隋文帝確立了分科考試製度。根據考試成績來決定考生做什麼官。不但可以選拔上有真才實學的人。而且加強了中央集權。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創立。科舉制形成了從地方到中央一個完整的人才選拔制度。

    科舉制度有利於政治穩定。才學成為選拔官吏最根本的標準。血緣漸漸淡化,甚至被廢除以後,科舉制達到近乎於完善。科舉制給普通人一線希望,透過考試改換門庭。宋朝有一首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血緣的不平等是不可改變的,而才學是可以改變的。

    宋真宗為勸勉學子讀書上進,也寫了首詩——《勸學詩》: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科舉制度使得中國的階級劃分不那麼嚴格。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制度沒有絕對的等級劃分的時候,這國家是超級穩定的。任何矛盾反抗都可以在體制內解決。除非天災人禍逼到極致,農民輕易不會造反。 農民不造反,國家安定,統治穩固。再加上三省六部制的創立,中國政治制度近乎於完善。科舉制度是一個偉大的發明,是在政治上給世界的一個偉大貢獻。

    科舉制度也使中國成為一個千年不變的大帝國。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發展為八股取士。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3 # 傳承純中醫

    科舉制度開始於隨朝,發達於唐朝,高峰於明朝,終止於清朝。是國家選拔人才的相對公平公正一個平臺,是寒門學子選擇報效國家並實現人生逆轉的唯一跳板。在舉行科舉考試的一千三百餘年裡,天下讀書人追求的最高人生目標就是“進士及第”,“金榜題名”。更有趣的是皇帝女兒首選“狀元”為丈夫,高官女兒愛嫁給“榜眼”與“探花”,一般官員及富家女兒渴望嫁與進士及第者而享受榮華富貴。

    下面談談科舉制度在歷史上有哪些進步:

    1.不問出身,不問門第,透過考試的方法,向全體國民擇優選撥新進官員,打破了門第世家獨霸政府的現象,使政府的大門向民間開放,因而創新了人才選拔機制,是華人事制度的一大進步。

    2.加快了學校教育的發展,促進了士子學習並提高了士子的整體素質。參加考試計程車子大多數來自全國各地的學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薦。比如唐政府國力強大,人民安定,首都長安就興辦有三個高階學校:一是隸屬於尚書省禮部的國子監;二是隸屬於門下省的弘文館;三是隸屬於皇太子宮的崇文綰。李世民在位時,國子監學生人員已超過三千人了。

    3.規範了科舉考試的教材《五經》:唐政府指定國子監大學校長孔穎達成立“五經”編委會,編纂出版了《五經正義》,五經包括《詩經》、《書經》、《易經》、《春秋》、《禮經》。

    4.選拔優質人才進入各級政府,提高了執政水平和執法水平,促進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從宮殿高處望到魚貫而入的進士們時,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

    5.天下讀書人都埋頭苦讀《五經》,悟道遵禮守規,不去謀反革命,從而減少了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騷亂升級遍佈各大城市,為何特朗普還持強硬態度,倒底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