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梧橋
-
2 # 守常師話
因為古詩文承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它是中華文化的根脈。
根脈深厚,大樹才能向著天空盡情伸展,發榮滋長,永葆青春。我們的文明道德奠基於儒家的思想,仁義禮智信,忠孝節義誠,不讀《論語》《孟子》,如何有深透的理解。如果只是看今人的翻譯,那是不行的,因為它始終參雜了翻譯者和時代思想的侷限,不是原汁原味的東西。
因為古詩文包含著歷代作家詩人的美好創造,她是滋養我們美好心靈的營養。從《詩經》開始,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歐陽修蘇軾辛棄疾陸游李清照,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曹雪芹羅貫中納蘭容若,數不勝數的名篇佳作,不懂古文,你如何能夠欣賞。就好比到了阿里巴巴的寶庫,你卻沒有開啟它的咒語。
不可否認,現當代文學也有名人佳作,魯迅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汪曾祺一直道莫言賈平凹。如果你要欣賞題目的作品,你不懂古文,根本拍不出最深的味道。因為他們的作品本來就是中華文化的大樹上結出的新鮮的果實,而這些果實當然有著大樹的根脈的滋養。幾個最簡單例子讀《受戒》你不懂一點佛教,不懂汪曾祺對佛家與世俗人生的關係的看法,你根本都不懂明海和小英子是怎麼回事。讀《檀香刑》,你連檀香是什麼都不知道,又如何深入作品呢?更何況,這些現代文學大師哪一個不是本身就深通古文,思想深邃,功力驚人。
因為學好古詩文是學好現代文的捷徑。上邊談文學已經對此有所涉及。古詩文三千年歷史,白話文從五四開始也就一百年。白話文是從古詩文變化而來的,要深入理解現代文(白話文),從詞彙,語法,思維,修辭角度,都離不開古詩文。
我們今天課本里頭挑選出來供學生學習的都是最精華最基礎的古詩文,熟練掌握它們,可以讓我們對現代文的詞彙本意,典故來歷,成語出處,文采精華又更深透 的瞭解,從而更快更好的學好現代文。
學習古詩文的方法,應該是“求甚解”和“不求甚解”相結合。“求甚解”是說對其內容語言要原原本本認真學,不能走樣。“不求甚解”是說對一些虛詞,句式不要過分糾結,有疑惑處留給專家去研究,不必字字追求精確理解。其實就是要重其思想文化文學價值的把握,不要用解剖的方式去學。現在很多學生害怕學習古文,其實是被老師字字句句串講的教學方式嚇跑了。所以我們要提倡在古詩文教學中採取“觀其大略,取其精華”的學習方法。
如此,學習古詩文,才能創造我們民族的新文化,提升我們民族的軟實力,讓中華優秀文化在全世界大放光彩,讓中華走向超越漢唐盛世的偉大復興!有道是:河出伏流,其道大光。中華文明,天下無雙! -
3 # 果果命理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這句話只是個說辭而已,站在人類的立場,時間肯定是不斷的流逝,哪裡會倒退回去?時間一直是向前延伸的,頭也不顧,說當下,當下已經變成過去,所以我們擔憂的和需要解決的問題永遠都是未來的和前面的問題。
這就決定了我們需要向前看。決定了問題永遠只是意識心理上的,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心理對未來的設想。因此而擔憂,因此而煩惱。這就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態。正如《金剛經》所講: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我們擔憂的東西其實永遠不可得。設想的未來永遠不是真實的未來。
覺悟了這層心理的關係,重新審視時間觀念,發現人類的意識被困在自己造的一個時間觀念中久已。此時再看“歷史總是向前發展”只是時間觀念裡的一個概念,對於人的本位,我們真正的問題是自己認知的迷惑,解決這個問題,不一定是“向前”看,反而歷史上許多人類智慧的結晶,都藏在歷史書籍中,等待我們去發現。
-
4 # 測試規則
命題其實不成立,更接近於詭辯。
不過還是可以回答一下,為什麼推崇古文。
推崇古文不代表在生活上使用,就如同我們用現代語言不代表不需要懂得古文一樣。
西方的學問,更接近於知識的積累,看的是眼前。但東方的學問,其實更在於心上和做事的功夫,看的是整體,很少看到一個古文說當下這點事的,不是在思考群體上的大勢,就是要引入時空的視角,陰陽,平衡,變化,這些都會考慮到,時間長了,境界上自然就會有差異。
東方之美,一在境界,二是細節。
為什麼每句詩文都有嚴格的要求?這必然有缺點,也當然有好處,那就是細節的完美,細處也要當大事做。你這句話講美好的景物,接下來必然要講心裡的想法,或者講美好容易失去,或者勾起某些遺憾…長期以往,說話辦事也會沒很多,顧慮的會齊全些。
東方文化積累了幾千年,其來處甚至不可知,和古賢溝通,很多時候是非常有益處的。
-
5 # 虎妞狼爸
你說的古文應該是經典。
要我說,可以簡單地講就是,買東西,人們都選質量好的,讀書也一樣,應當挑質量好的。經典,就是那些大浪淘沙剩下的質量上乘之作。
可是,這個只回答了該讀哪個的問題,而沒說為什麼要讀。
這個,恕我直言,回答不了。
書有那麼多種,經典也有那麼多,它們給讀者的收穫自然也林林種種,我上哪裡去說得完說得清呢?
讀書有用嗎?
讀經典又有多大作用?
讀不讀書,有差別嗎?
讀書真的能提升一個人的氣質嗎?
……
諸如此類問題,如今依然層出不窮。
要我說,一個人若是十分糾結於讀書的實用目的,他乾脆就不要讀書。
讀書,是收效很慢的,一個人甚至讀上十年二十年的書,都看不出與不讀書的有多大的區別。
該忙啥就先忙啥吧!
等閒了再讀書,等不是很糾結於讀書的作用時再讀書。
波蘭當代著名詩人散文家茲比格涅夫·赫伯特認為,經典雖遭受野蠻浩劫,但仍能劫後倖存,之所以能如此,不是因為其所謂的內在品質。相反,歷經最野蠻的浩劫而仍能存留下來的東西之所以能倖存下來,是因為世世代代的人民不願捨棄它,是因為人們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它。所謂經典僅此而已。
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J.M.庫切說:經典能活著延續下來而獲得人們的認可,因此,對經典的質疑不管如何充滿敵意,總是經典自身歷史的一部分,這種質疑不僅不可避免,甚至還是應該受到歡迎的。因為,只要經典在遭受到攻擊時還需要人們為之辯護,那它證明自己是否真的是經典的努力就不會有盡頭。人們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批評的功能是由經典來界定的:批評必須擔當起考量、質疑經典的責任。因此,沒有必要擔心經典是否能夠經得起批評的種種解構行為;恰恰相反,批評不僅不是經典的敵人,而且實際上,最具質疑精神的批評恰恰是經典用以界定自身,從而得以繼續存在下去的東西。這個意義上的批評也許是狡猾的歷史得以延續的手段之一。
其實,經典既有永恆性,又有相對性。一方面存在能夠穿越時空、跨越文化阻隔、被讀者喜愛的文學作品是永恆的經典;另一方面,隨著時空的變換,經典書目以及讀者對於經典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在某一個時代被譽為經典的作品,到另一個時代其經典地位有可能受到質疑;一部作品在某一個文化空間裡是經典,放到另一個文化空間裡則可能不被看作經典。
-
6 # 行與方寸間
歷史總是向前,但是發展過程中,你很難知道你是不是在一個正確的道路上。
比如美國,看著強大,世界第一,但他的發展模式就是正確的嗎?這次疫情,導致了快兩百萬人的感染,國家暴動,世界譴責,這種發展真的是對的嗎?
-
7 # 如果猴子會讀書
所謂歷史總是向前發現其實是個偽命題。
由於近代歷史收到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所以人們普遍認為歷史是線性的一直向前發展的。
其實,當我們認真考察歷史的本來面目,我們的歷史發展實際上是蜿蜒曲折,迴環往復的,所謂的歷史向前發現主要指的是人類物質科技文明的發展,人類的思想文明其實有些是退步的。比如我們看西方的文明,現在依舊有些種族其實,而且這種現象還在蔓延,比如剛剛發生的美國白人警察跪殺黑人的事件,正在不斷髮酵。這種只能說明是文明的倒退!
文明的反面是暴力,但是如今核武器不斷擴散,地球文明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脅,人類的核武器足以摧毀地球數百次,你能說這是歷史的進步嗎?恐怕還不如冷兵器時代吧!
西方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經濟上不斷趨於保守,遲滯阻礙了全球開放一體化的程序。
這不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初衷。
其實有些東西是永恆的,比如人類的精神,真善美,在人類文明的長河裡是長提長新的,無所謂過時,過被淘汰。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載體,語言是存在的家,丟了語言,文明也就丟了,人也就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所以學習古文需要了解中國古典的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不是所有的“前進”都是好的,對的。近代以來都認為西方是先進的是歷史向前的方向,所以中國近代以來所有一切都算盤西化,如今我們嚐到了全部西化的苦果,才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人沒了精神家園是不行的最後還回到自己的文化信仰上來。
所謂的歷史向前只是某些理論家的神話罷了!
只有看到歷史本身,才能真正看清歷史的真正面目。
-
8 # 九二班開始上課了
我認為,不論時代如何發展,優秀的傳統都需要繼承,例如古文。
首先,這是繼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需要。古文中涵蓋了中國五千年文明,文明就在文字裡。學習古文,需要我們認真學習、消化,然後體現在自己的行為之中,滲透在血液之中。中華兒女應有一種文化的自信,不至於崇洋媚外。今日中國的興旺發達,絕不是空中樓閣,凌空而建的。中國的強大也只能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向前推進。
其次,學習古文有助於我們養成健全的品行。學校最重要的職責就是培養孩子有健全的品格,這個健全的品格是有標準的,就是中國文化裡所讚揚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厚孝友等等,而不是為西方培養他的孝子玄孫。這些優秀的文化都存在文言文中。
第三,學文言文可以加強孩子的審美能力,提高孩子的人生品位。中國優秀的文字,特別是詩詞歌賦,都是人類歷史上的愧寶,只有經過大量的學習,加強審美能力的訓練,才可以得到一種審美的愉悅。
因此,我認為,不論時代如何發展,我們都不應拋棄優秀的傳統文化。
-
9 # 駝峰
文言文教學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老字號文言文的執念是什麼?甲問:“我們學習文言文為了幹嘛?”乙答:“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甲問:“我們把文言文翻成現代文為了幹嘛?”乙答:“為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甲問:“為何不直接用翻好了的現代文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乙答:“文言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甲問:“那麼,按文言文翻譯而來的現代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什麼?”乙反問:“你沒聽說過原汁原味?”甲答:“那就是不能十全十美地翻譯了。”甲問:“為了十全十美,怎麼辦?”乙答:“只有學習文言文!”甲問:“我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乙答:“仁、義、禮、信、智。還有忠、孝、愛、和、以人為本……”甲問:“這些是翻好了的現代文做不到的?”乙答:“好吧,應該也可以做到。”甲問:“如果一點也不懂文言文,能不能也可以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乙答:“應該也能。”甲問:“原汁原味的價值是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嗎?”乙答:“那麼,好吧,應該不是核心,它的價值可能在於文學表達層面的東西,如語言、修辭、結構、風格等等方面的。”甲問:“那就是通過文言文來學習文學表達層面的東西嗎?文言文翻譯涉及哪些問題?”乙答:“是的,應該有很多文言文的知識,包括字、詞、句、句式、多義字、古今不同義的字、通假字、名詞作動詞、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作狀語、句子成分省略、倒裝句、判斷句式、被動句式…………”甲問:“這些要花多少時間?”乙答:“不好意思,很多很多。”甲問:“初中畢業後,高中畢業後,他們看得懂陌生的文言文嗎?”乙答:“不敢確定。”甲問:“如果有什麼文言文知識性方面的錯誤,還能準確理解嗎?”乙答:“好像不能,會偏差。”甲問:“如果這麼多時間用來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核心的東西會怎麼樣?”乙答:“應該可以傳承更多。”甲問:“對於文學表達層面的學習,除了文言文,還可以通過哪些或怎樣的文字來學習?”乙答:“應該是古今中外的文字都行。”甲問:“那通過文言文來學習,效率怎麼樣?”乙答:“因為要花費很多時間來學習文言文翻譯,應該說效率有點低,價效比有點低。”甲問:“對於文學表達層面的學習,不是文言文的好的文字多不多?”乙答:“好吧,我不得不說,很多很多。”甲問:“那麼,我最後不得不問,學習可以不講效率的嗎?學習可以不考慮學生的興趣的嗎?誰願意鑽在‘之、乎、者、也’陳腐的迷宮裡不能自拔?”歷史已經邁入人工智慧的時代,某些人還熱衷於跟古人的“舌頭”卿卿我我,不能不說是21世紀中國教育莫大的悲哀。在人工智慧面前,古人的“舌頭”何其原始,何其迂腐!人工智慧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中華傳統文化不只是古人的“舌頭”,也不只是古人的“舌頭”發出的聲音。我們要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們要以學生最易接受的、最感興趣的、最為有效的方式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時不我待,該是跟“之、乎、者、也”說再見的時候了。之乎者也之乎者也之乎者也
-
10 # 雁77
我非常贊成增加語文中古文的份量,我們都快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了。
歷史往前發展,但現在都是基於過去在發展。古人的智慧並不低於我們,只是科技發展水平低,古文是古代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中華文明的古代有幾千年,而近現代才短短兩百年,白話文才百餘年,我們有什麼資格用一百來年的現代文來丟棄幾千年的古文明?幾千年的人文積累才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與中華民族的命脈所在,我們之所以是我們,不因血統而是文明的認同。樹高千尺不離根,學習古文就不會丟了我們歷史與文化的根。
再者現在也只是加強古文的學習,在語文中提高古文的比重,並沒有過多的影響現代文的學習,並不與學習現代知識相沖突。相反,我們以前只注重現代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古文明的價值,我們連自己的文化與文明都差點丟了,我們有知識沒文化,有科學沒素養,我們迷茫,我們淺薄,我們功利,我們短視,我們不清楚我們來自哪裡,我們更不知道我們將要去往何方,歸於何處。我們在滾滾紅塵中隨波逐流,流連於物質,追逐於名利,我們精神空虛、思想麻木,我們只會追逐而不能思索。
-
11 # 教育者山坡羊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為什麼現在的課本推崇學習古文?
我想有這種疑問的人應該不在少數,但這恰恰是需要加強古文學習的原因之一,因為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沒有這個大家共同認可根,我們將來的問題會愈來愈嚴重。
學習古文絕不僅僅是用來應付考試的,就語言的學習來說,誰也無法否認我們傳統語言(古文)精煉、含蓄、優美等的特點,它是現代語言的源頭,更是現代語言無法超越的典範。
一句話,現代語言用來交流是足夠用的,但我們人之所以是人,就是人有更高的精神上的追求,我們不僅滿足於相互理解,更追求能說的雅、說的美,這是我們學習古文的內在的需求。
另外,學習古文更重要的原因在於,它讓我們有一種民族認同感,這是保證我們這個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一直屹立不倒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為,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雨,我們骨子裡傳承的文化會深深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動。有些東西,平時我們或許看不見,但關鍵時候就會發揮作用。
像老一輩科學家錢學森等,一聽新中國誕生,為什麼甘願放棄國外優渥的生活,急急要趕回來,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中有“愛國”的基因;為什麼許多人在外流浪一輩子,老了都想回歸故里,那是傳統文化裡“葉落歸根”的基因在起作用。
有人說“科學無國界”,有能耐在哪裡發揮都可以,這是一個典型的謬論,這種人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學的不到位,或沒學過的人,科學可以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為之服務的物件是有國界的。
當然,學習傳統文化的意義還遠不止這些,我們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值得我們今天的現代人去學習和借鑑的,比如,《孫子兵法》中的軍事思想,儒家的“和”“中庸”的思想,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等等。
可以說,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和智慧的“寶庫”。這是讓多少外中國人感到羨慕的事,我們又怎能不懂得去珍惜呢?
今天,其中的一些東西雖然有些落後,但更多的東西放在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甚至可以說,藏著我們人類未來命運的玄機,比如《周易》這本書,我們對其的認識還遠未達到其應有的高度。
說了這麼多,一句話,我們要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這無關考試,考試只是一種手段,我們真正要掌握和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核心的理念和思維方式。
-
12 # 偶拾心得
歷史是向前發展的,但是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歷史具有驚人的相似性。如果題主承認歷史具有相似性,那就說明,歷史有借鑑意義。
既然題主提到古文,那我們就用古文來說明一下,歷史的相似性,得民心者的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原文: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節選自《孟子·離婁章句上》戰國
譯文:
桀和紂之所以失去天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眾的支援;他們之所以失去民眾的支援,是因為他們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是有方法的:得到了民眾的支援,就獲得天下了。獲得民眾支援也是有方法的:獲得了民心,就會獲得民眾的支援了。獲得民心也是有方法的:民眾所希望的,便幫助他們積聚起來交給他們;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強加在他們頭上。如此而已。
原文: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節選自《杜牧·阿房宮賦》唐代
譯文: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族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就順次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王朝滅亡得太迅速)秦人還沒工夫哀悼自己,可是後人哀悼他;如果後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為鏡子來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後的人又來哀悼這後人啊。
綜上得知,桀紂之失天下與秦朝之失天下,都是失去民心,沒有得到民眾支援,在統治者治理方面,戰國時期的孟子與唐代的杜牧的認知類似,那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兩人都是根據歷史教訓來推出結論,說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在整個歷史王朝更替的原因上佔有重要一席,完全可說明歷史的相似性,我們要借鑑歷史的相似性。
借鑑歷史的相似性,關於這方面,唐太宗認識更有見地,說出了:“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這句千古名言。
原文:
“以銅為鑑,可正衣寇;以古為鑑,可知興替;以人為鑑,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鑑,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鑑亡矣。”
節選自《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一零·列傳第二十二 魏徵》
譯文:
用銅做鏡子,可以整理好一個人的穿戴;用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上的興盛衰亡;用別人作自己的鏡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
關於17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改革新聞:
17年6月28日,教育部新聞釋出會上獲悉,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三科教材,將於今年9月1日秋季學期開始,在全國所有地區初始年級投入使用。教育部和專家表示,即將使用的新教材加大傳統文化內容、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力求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三大看點:
1、統編統用,“語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並重。
2、增加傳統文化內容,打好學生的“中國底色”。
3、增加衍生閱讀量,“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以上節選自《人民網》
從17年開始,我們國家已經增加了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本中傳統文化內容,題主說的古文內容也是屬於增加的內容,其實我們應該慶幸,我們國家有上下5000年的歷史,數不盡的人文典籍,有大量的知識和教訓、成就,供我們汲取和借鑑、自豪;推崇古文有利於增加中華文明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服務。
-
13 # 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2
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為什麼現在的課本卻推崇學習古文?
正是因為歷史向前發展的,我們才更要推崇學習古文,學好古文。
學生一生學習的黃金時代是在學校度過的,為其日後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安排學習古文就是最好的選擇。
試想,不學好古文,你怎麼能夠讀懂人類歷史文獻?
不要跟我說你不懂歷史,你也能活著,而且活得挺好。沒錯,這不影響你的生理生存,但肯定影響你的精神世界。
朝菌晦朔,夏蟲不與言冰!小知不及大知。
人類歷史從無到有,既經歷了時間,也穿越了空間,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諸多事情,它們被當時和後來的人們陸續記錄了下來。
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成為了歷史文獻,這無疑是人類歷史的寶藏,等待我們去發掘和研究。
但我們使用的語文文字也是慢慢地變化著的,有的甚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果不經過專門學習,我們就不能很好地學習、研究歷史文獻。這時候,就需要我們有駕馭古代文字語言的能力。
如果古文沒有學好,我們怎麼能夠很好地研讀歷史?當然不能。我們也因此不能對歷史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很好的借鑑和吸取。
人類的發展史中,最偉大的事情之一,就是語言文字的發明和使用。
有了語言,人們可以互相交流,有了文字,才可以把人類需要儲存流傳的東西記錄下來。
這些記錄下來的文字材料是相對穩定的,不變的。而語言文字卻隨著時間的推移在發生變化。
我們現在使用的語言文字雖然來源於古代的語言文字,但它又不同於古代的語言。如果我們不能夠很好地學習古文,掌握古文,我們就不能夠很好地穿梭於古代和現代語言之間。又怎麼能很好的閱讀古代文獻?研究古代文獻?
不能閱讀古文,那麼我們就無法接受古代文獻當中的資訊,那我們也就不能夠從歷史中,從古人那裡借鑑傳承優良的歷史文化。那我們不是損失巨大嗎?
現在的人們如果失去了對古文的閱讀能力,那麼我們的語言文字文化,豈不成為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那我們的歷史文獻豈不是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這不符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所以,為了我們能夠更好地利用古代的歷史文獻,我們就應該學好古文,用好古文,讓歷史和新時代的需求很好的結合,使二者相得益彰。
這才利於時代發展的需要。
所以為了社會和時代更好的發展,我們就更要推崇學習古文,學好古文。
-
14 # 堯山
歷史向前發展,這點毋容置疑,肯定不錯,每天都有新鮮事物充盈著我們的視界,讓我們目不暇接。以至於我們慢慢淡忘了,我們最純真的東西。
古文,能節選到課本里面的,無可厚非,幾乎都是古代精華中的文化精華。推崇古文,並不是讓你返古,而是讓你知道古聖先哲的處世哲學,與思想境界。
不要以為我們處在新世界,滿目科技產品,你就比古人高階,古人其實也有很多高科技玩意兒,只不過所受的侷限性,他們的高科技玩意兒,被我們慢慢拋棄了而已。比如日晷,現在我們有手錶等物品代替它。
不論你處在什麼時代,社會階層,吃喝拉撒睡,這些誰也逃不開的東西古往今來,無人能避開!
李白不被重用,柳永不被重用,我們周圍是不是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可人家是什麼心態?是“揚長大笑出門去,吾輩豈是蓬蒿人?”的灑脫,是“奉旨填詞柳三變”的不羈。可我們呢,用什麼表達?“香菇”?“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意境差的好遠呀!
所以啊,歷史向前發展沒錯,可我們的嘻笑怒罵,追名逐利與古人又有何不同呢?
既然都是凡夫俗子,古人的東西,能流傳下來的東西,就是符合大眾審美的東西,這不是倒退,而是博雅!
所以學古文,就是洞悉世界,不論古今!
-
15 # 歷史記述者
因為古文,中華民族傳承了五千年,經歷了多少風雨艱辛,現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但是同時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國,只留下一推遺址。
大家知道,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漢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麼聽不懂對方的話可以相互溝通,這奠定了中國各地大一統的文化基礎。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記載文化的文字,脫離了與口頭語接近的白話文,避免了因為口頭語言的發展變化而導致對文化傳統的繼承中斷或者誤解:
別說一百年,就是年紀大一點的人們來聽今天的小孩說話,恐怕有很多內容是丈二摸不找頭腦的,別提幾千年了。
小大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最根本的東西是什麼?文化,不管你走到哪個國家,本國的老百姓都會好好學習本國的文化,特別是歐美國家,對本國的文化非常重視。我們作為中中國人也一樣,要學習我們的文化,自然也就免不了接觸到文言文。
文化是什麼,文化是一個人,一個國家的根,根基穩不穩固,關鍵就看你的根扎不紮實,看看一棵大樹,只有樹根扎得越深,不管風吹雨打都將屹立不倒,因為有根在。正是因為這些文化作為基底,我們國家的大樹才能長得越來越茂盛。
文言文都是我們的老祖宗傾盡一生心血留下來的,文言文的背後是什麼,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因此,雖然歷史在發展,但是學習古文使我們應該,也是必須要學的。
回覆列表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翻譯成現代文是,滿天的落日雲霞和孤寂的野鳥,彷彿齊頭並飛,碧綠的秋水和蔚藍的天空,好像融為一色。懸殊極大。
文言文在表達上有一種獨特的意境,當然其它語言也有,就像錢鍾書老人說寫信時可以古文現文英文並用,有時候用現代文表達有冒犯或者唐突之嫌時,可以用文言文或者英文代替,譬如,“等你買車買房有存款時再來找我”,用詩經裡一句代替可以說非常委婉,“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有些話想直接說但又不能直接時,可以用英文,因為西方文化本就非常直接豪放,如,“天地可鑑,我對你忠貞不渝,誓死相依”,用英語非常簡單得體,“God can see,I love you forever”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各有各的意境,若是不懂文言文,只能說會失去很多詩意的生活,也就沒法詩意地生活,人各有志,初中沒畢業的同學比我這個本科生混得好多了,所以不敢妄言。滅絕的瑪雅文明都在被研究,何況強大的古中文,我是特別喜歡古文的,不高談什麼民族文化,只談個人情操陶冶,所以這書才成了我的枕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