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觀粉碎機
-
2 # 葉青漁
若非看到是北宋將領王珪這幾個字,恐怕得把多少人給帶到坑裡去。王珪這人真的太有名了,唐初四大名相之一王珪,北宋仁宗名相王珪,元朝畫家王珪,明初武將王珪。在加上此王珪,整整穿越了唐宋元明啊這是!可見王珪之名,真如雷貫耳。
為了區分這麼多王珪,就把王珪的字說出來好了。北宋將領王珪,字秉直。若出現王秉直,別奇怪啊。
既然是號稱王鐵鞭。一般來說,用雙鞭或單鞭這種武器的人,力氣相對比普通人較大,秦瓊、尉遲恭等等就是例子嘛。
因為王珪是武將,在宋朝那種筆桿子政策下,用槍桿子的人一般是沒有地位的,更別談寫入歷史了。而王珪能寫入宋史,雖然少卻也足見不凡之處了。說起來這種現象跟某時代還挺像的,英勇戰死的被踐踏,花天酒地的被傳頌,厲害厲害。
史料很少,只記錄了王珪的兩戰事蹟,北宋與西夏的延州之戰,以及好水川之戰,王珪戰死。所以王珪有多厲害這是難斷定之事,可自行無限腦洞的去想象。
歷史的妙處在於可以在簡短中發現微妙之處。要想知道王珪的厲害,可以從他的敵人們著手。
延州之戰。王珪率三千騎救援,急行軍且沒有補給之下,被敵軍以鳥籠戰術圍困。突擊中一人對二將,生奪敵將兵刃,將敵將擊殺,敵軍驚潰。怎麼說呢,猛將,臂力過人,悍不畏死。
至於題目問有多厲害的這種問題,客觀的話就是勇猛之將。不客觀帶主觀的話可以吹出天際來,可以吹出銀河系來。其實,由題而言,不正有那種意思?
好水川之戰。王珪的最終一戰,從這一戰的歷史記述裡可以看出他來。引用王珪出戰前對家人說的話,再由他的敵人著手來看王珪。
“我前後大小二十餘戰,殺的敵人多了,這一次恐怕回不來了。我如果死了,你們要馬上離開這裡,不要讓敵人把仇恨轉移到你們身上。”這是白話文。關鍵詞在二十餘戰與仇恨這幾個字。這麼多場戰鬥他的威名已經被敵軍認識到了,從這段記載中,不難看出王珪明知自己恐怕有去無回,怕敵人遷怒於家人,讓他們離開。
記載簡短,但不難看出西夏軍隊對他的忌憚。武將有威名好處在於能像鐵壁一樣震懾敵膽,敵軍因為懼怕自然會遷怒到其家人。
有威名的武將的壞處在於,敵軍知道你強大,不會再跟幹你硬碰硬這種傻事,只會群起而攻之。因為你就是個大靶子,是榮幸也是悲哀 。
好水川一戰,宋軍被圍。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王珪誓死奮戰,數次率軍突擊,直到眼中箭,於夜間不治身亡。按歷史記載的人數計算,在這最後一戰中,若歷史沒有誇張的話,他應該是獨自一個人斬殺了敵軍近兩百人。
猛將無疑。而從戰後西夏軍搜尋王珪家人這件事,換個角度來說,可見西夏軍對他的懼怕。這種情形,應該是擔心他家在出現王珪式的這麼一個人吧,就好比遼軍害怕宋朝出現楊業之子楊延昭那般的人來。
其實啊,王珪鐵鞭一甩,金槍橫屍遍野。難道不猛?
回覆列表
究竟有多厲害並不好評價,這裡說的不好評價是因為王珪確實很厲害,但是由於正史記載太少,我們缺少許多橫向的對比,以至於要問多厲害,還真一時回答不出來是有多厲害。根據《宋史》烈傳第八十四回王珪傳記載,體現出王珪厲害的主要有以下兩戰役。
一:延州之戰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景宗李元昊以宋朝延州為目的地,大舉侵犯北宋。王珪率領三千騎兵為救援先鋒開始到處救火,結果打到師子堡的時候,由於敵人眾多,王珪部被裡外多層包圍。於是王珪奮勇出擊,從敵軍中殺出一條血路衝到了城牆下面,結果守城將領卻害怕敵人太多而不敢開門放他們進去,只是給丟下來了一些糧草。
面對這種局面,王珪也沒辦法,吃飽之後決定半夜衝擊敵營。而且由於他一直勇猛,就給自己身上掛了白旗,直接殺入敵營吸引火力。西夏軍看到王珪這麼勇猛,直接全部都跑了。
二:好水之戰
次年,西夏景宗李元昊率10萬精兵南下,直抵好水川地區,好水之戰爆發。當時慶州知事,環慶路副總管任福被李元昊包圍,王珪率4000宋兵前去救援。當大家都不敢上的時候,王珪身先士卒,衝入敵營一根鐵鞭大開大合,最後打到鐵鞭彎曲,手掌開裂,最後因為眼睛中箭才返回軍中,當天夜裡就重傷不治,壯烈殉國了。
關於記載王珪的實際基本就是這兩次同西夏之間的戰爭,我們可以看得出王珪個人戰力確實很強,每每都是身先士卒地衝入敵營。但由於沒有具體的兵力對比等,你說到底有多厲害,還真形容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