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松風閣書法日講
-
2 # 剖析與建構
先附上全部高畫質圖給書友,可以直接儲存到手機:
漢承秦制,文字亦繼承秦書八體,西漢初期的隸書明顯地承襲了秦隸的風貌,新莽時期開始,隸書出現了重大演變,產生了點畫的波尾——隸書運筆的典型特徵“波磔”,這是一種富有力感與動感的曲線美,東漢隸書成熟,雄冠古金。
《楊淮表記》,東漢隸書摩崖石刻。清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石雲:“潤澤如玉,出於‘石門頌’,而又與石經《論語》近,但疏蕩過之。”後世之《爨龍顏》、《靈廟碑》大由所出,與《石門頌》相近。
筆勢開張,用筆沉著紮實。
結字參差古拙。
其章法,因石勢而書,縱成列,橫不成行,字態因字立形,疏宕天成。
日常臨寫,可矯帖學習氣之弊。
可以說,“拙巧相生”在《楊淮表記》這裡表現得尤為酣暢淋漓,它的沉著紮實、渾樸雄勁、古厚寬博可謂之“拙”。
它的因勢賦形、參差舒展、隨意佈陣可謂之“巧”,它的字勢開張、縱成行橫不成列可謂之“拙”,它的變化自然、整體和諧可謂之“巧”。
繼續欣賞:
為什麼覺得,這種書體合現代流行的醜書相近呢?
還是書寫者拙劣,而被康有為等人吹捧起來的呢?
或者是,我們的審美還不到檔次?
希望可以幫到您!
-
3 # 默楊
書中幾乎只要是碑學方面的作品,康有為就加以高度的讚揚。並總結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俊厚,五曰意態奇異,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骨肉豐美”。
.......我想,這些足以說明康對碑之偏好。
《楊淮表記》碑,確乃古奇縱逸,樸拙真率,其章法,因石勢而書,字態因字立形,疏宕天成。結字參差古拙,雄古遒勁,筆勢開張,用筆沉著紮實...深受學書者喜愛,影響了大批學書者,康有為作出此評價在情理這中。而當時的《廣藝舟雙楫》在思想性上,表現了康有為拋棄陳習,另闢新徑的一種進取精神,力斥書壇帖學萎靡之風。而書法與特定的時代相互影響,體現著書者個性,也影響著後人對書體的喜好 。《楊淮表記》碑古奇縱逸,樸拙真率,也許更符合其時其意吧...
回覆列表
東漢的楊淮表紀,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摩崖石刻。康有為在他的《藝舟雙楫》中評價這個碑刻“潤澤如玉,出於‘石門頌’,而又與石經《論語》近,但疏蕩過之。”
我認為,康有為對於這個碑的評價,是有它合理性的一方面的。
但是,還沒有到達他所說的那種潤澤如玉的程度。也就是說,我覺得他評價得有些過高了,而他之所以要這麼高度的評價,這個碑帖,因為當時的整個時代大環境以及他寫那本書整體的用意,然後導致了他會這樣認為,認為這個碑帖是這樣的。
如果以我們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的話,我確實認為這個碑帖確實有非常古樸、非常古拙的一方面,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講,這個碑帖也是非常的醜,而且非常的粗放的沒有任何的文人氣息和高雅的情趣所在。
而這個碑之所以後來能夠被康有為這樣進行讚譽,是因為他在他的那本書法論著裡面整體上揚碑抑帖。
幾乎中國書法史上所有的帖學的書法作品,康有為基本上給予了否定的態度。只要是碑學方面的作品,康有為就加以高度的讚揚。所以這本字帖能夠被他這麼高度的評價,以至於評價為溫潤如玉。
那麼我們接著往下探求,康有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我認為這和當時他的所處的時代大環境有關。
當時康有為生活的年代,是清朝末年。面對社會上的亂局,康有為希望清政府能夠積極的進行革新。
因此,他大力的宣揚維新的思想,而與此相對應的,他就在書法論著裡面體現出了他這種強烈的政治革新思想,他反對一切傳統,一切古代的書法,因此他對於當時剛剛出土發掘的碑學書法文物,有極大的熱情,因此,康有為就對新興的碑學書法進行了高度的讚揚,所以他才會認為這個碑刻,是非常有新意的,非常好的,甚至比古代的書法還要好,這就是康有為康有為為什麼要這麼大力的讚揚碑學書法的原因。
那我們這樣說的證據在哪在哪裡呢?請看我所列舉的康有為在那本書裡評價這個碑帖的最後一句話,他說:
“但疏蕩過之”
意思是“但是疏懶放蕩的有點過頭了”。
也就是說,康有為他自己也知道這塊碑石的問題所在,這塊碑,沒有一點文化和文人的氣息,沒有一點規矩和法度,所以他會這麼說。但是康有為為了他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對於新興碑學書法的讚揚態度,只好對這個碑帖進行了高度的讚揚。這就是他當時,對於古代的書法傳統以及對於新興的碑學書法矛盾的心情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