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滄桑短笛

    不請自來。秦始皇統一文字,但實際過程了兩條路:一武一文。

    一、武,小篆

    秦始皇統一文字的一個工具是小篆,是以秦篆為本,最佳化改良成為小篆。歷史上,將這種文字稱之為小篆,也叫秦篆。可見,小篆重在規範,創新的幅度並不大。小篆(秦篆)形繁,寫難識易,不易混淆。小篆運用在官方文書上,不求簡易、書寫的便利和快捷,注重的是容易識別、不宜混淆。

    小篆採用了官方權力推行的模式。一方面,小篆常用字確定為三千,由李斯、胡毋敬、趙高各寫一千字。此千字不能寫單字,必須成文,且必須儘量減少重複用字,以利於初學識字之趣味盎然。為最大限度避免重複用字,三人書寫正規化文字的用字領域給予區分,各有命題: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另一方面,對書寫錯誤導致政令傳導錯誤的,以法律的形式給予嚴懲。

    由此可見,小篆的統一文字,充分體現了秦朝中央軍權的強悍和強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國家利益面前,沒有個人利益、或者個人喜好可言。但有違反,刑法伺候。

    不過,李斯《倉頡篇》、趙高《爰歷篇》、胡毋敬《博學篇》後世流傳,被稱之為千字文。文字的俊美,令人歎為觀止。“天地日月,週而復始,寒來暑往,乾坤陰陽,春夏秋冬,雨雪風霜,耕耘生計,爰歷參商”。這片段的文字,體現的是對大自然的讚美,和華人對大自然規律的研究和經驗。沒有對百家任何學派的褒貶。秦始皇的公心,由此可見一斑。可惜,2000多年春秋筆法之下,千字文早已面目全非,成了儒家洗腦百姓、愚弄民眾的工具。流傳到今天的千字文,無論是文字還是境界,低下了N個檔次。可悲!

    二、文,隸書

    根據出土簡牘,隸書始創於秦朝,傳說程邈作隸。“隸書八分求的是實效,快捷方便為本,必須有個根基:改大篆小篆的象形結構,以橫平豎直的書寫筆畫為結構;否則,文字還是不脫畫形。”由此可知,對比小篆而言,隸書改圓為折,改象形為筆畫結構,使得文字書寫方便快捷、以實效為本。

    如果說小篆統一文字靠的是強權,那麼用隸書統一文字則是遵守了優勝劣汰的自然規律。無論大篆、小篆,在日常使用中,都遠遠不如秦隸。隸書因橫平豎直,是中國文字第一次呈現方塊形,方塊字由此得名。後世的各種使用字型,皆出自隸書的演變。從這個層面看,秦始皇統一文字,靠的是文化優越這個根基。民眾普遍接受,是“用腳投票”贊成和支援秦朝統一文字。

    綜上:秦始皇統一文字,進而促進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強權,用的理直氣壯。秦始皇統一文字,體現了秦朝時期中華文化的先進和優異。2000多年過去,我們一直為之自豪的方塊字,就是秦朝的創造。秦始皇的歷史成就,我們享受了2000多年,還在享受中。

  • 2 # xiang古

    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其實都在用兩種字型,一種是大篆或金文,另一種就是隸書,這種隸書是古隸,這種古隸字型,書寫在竹簡上面比較方便,而且它的筆畫相對於大篆來說少了一些,也沒有那麼嚴謹,可以在工作當中提高書寫效率。

    車同軌,書同文,秦始皇統一了華夏大地之後,為了方便統治的需要。命李斯整理各諸侯國的篆書(任何一種字型的產生和完善,實際上不是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李斯只不過是整理和推動這種字型的集大成者),刪繁就簡,秦篆由此產生,也就是後來的小篆。這種小篆於是就成了秦帝國的上層官方用字,這個小篆則是區分前面的大篆而言,小篆主要是書寫官方的檔案。古隸一直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有流行,但是這種古隸的書體與後來的那種隸書很多筆畫是截然不同的。那時候的古隸的筆畫比較飄逸,有點鳥蟲書的感覺。是一種準備成型而又未成形的隸書。後來秦國的程邈整理了各諸侯國的古隸字型,進一步讓隸書更加規範完整,程邈把這一種經過整理之後的字型遞給秦始皇,他也因此被釋放,受到秦始皇的重用,經過整理之後的隸書,書寫更加方便,而且字型也更加漂亮。深得大家的喜愛,所以秦帝國當時,上面用的是小篆,下面的小官員或者平民百姓用的是隸書,這是工作效率的需要。

    隸書在西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而隸書的成熟期和高峰期是在東漢。漢朝之後的隸書比較規整。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能看到的隸書。

  • 3 # 姓氏文化普及

    《雲夢睡虎地秦簡》的出土表明隸書在當時已經得到官方的承認,並在官方的公文中使用,而在出土的這些秦代的簡牘之中,我們並沒有見到如秦朝丞相李斯《嶧山碑》那樣標準的小篆,由此可見,小篆在秦朝可能只是在正式場合,比如刻石立功的時候才會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比亞X好用嗎?努比亞的系統現在做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