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3129濤聲依舊
-
2 # 東雷曉風
《道德經》原稱《老子》,和現今世傳本《道德經》還是有很大的區別,《老子》,《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所以才稱為《德道經》,是以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兩本古老的手抄本為基礎的,也是現今最古老的版本,但應該不是原著,只是相比現今的世傳本更貼近老子原著思想而已。《老子》的各種版本都不是原著所出。
《老子》是中國最古老的哲學典籍之一,魏晉以來傳世版本有很多,1927年王重民著《老子考》,就收錄了敦煌寫本、道觀碑以及歷代於排印版,共450餘種;1965年嚴靈峰編《無求備齋老子整合》,初編影印傳本140種,續編影印傳本198種,輔編影印傳本18種,總計傳本356種。
還有世傳本里很著名的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在帛書版《老子》中是:“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不爭”不是“有靜”,道家靜中悟道,而不是不爭。
-
3 # 風魂001
孔融之德,惟道是從。
所以,不論如何的書名,道是核心,是根本的結果不會有任何變化。如果你本末倒置了,那就是,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本末倒置。
-
4 # 使用者4010792528876
老子西去欲出關,
關令尹喜仰名牽。
奮筆直書五千句,
大道直通九重天。
道德經典成一統,
從此教化在人間。
順其自然和大道,
強勢力奪遭禍端。
-
5 # 趙日金141
《道德經》,是後人的稱謂,《史記》稱《老子》。原著什麼名稱,都無從考證。因為據說為老子所作,才有《老子》之名,因為言“道與德”,才有《道德經》之稱。
帛書德在前,道在後,應稱《德道經》。
問題不在名稱,而是書的作者究竟是誰?
《史記》記有三個老子,一個周守藏室史老子。一個與孔子同時,也言道家的道與德,但不是五千言的《道德經》。一個是孔子死後二十九年的周太史老子。
也許《道德經》是後人託老子之名的作品,不然為什麼文字不同,上下篇不同?
-
6 # TonyDeng
兩者是一樣的。傳統版本的《老子》書,以河上公和王弼注本為主,其編排,是“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馬王堆出土的帛書版本,都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也就是說,後世傳抄《老子》書的時候,把次序顛倒了。不過,次序並不影響文義,所以一般仍然沿用“道經”在前的排列次序(文字須用帛書版本校正)。
-
7 # 文發揚
這個問題是《老子》一書的版本考察。
《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經在前,德經在後),或《德道經》(德經在前,道經在後)。該書合計八十一章。章與章之間相互獨立,沒有特別的順序要求。因此,《德經》與《道經》誰先誰後並無關係。
《老子》一書,傳言是老子西進時留在竹簡上的。因此竹簡版應為原版。韓非子曾讀過《老子》,但不知為何版本。
西漢以來,流行的是河上公版《老子》,2000多年,皆如是。也基本傳達了《老子》原意。
後來,出土了馬王堆帛書《老子》,湖北荊門竹簡《老子》。這些書的文字雖有出入,但是《老子》基本思想並未改變。
《老子》的哲學思想:<反者道之動>。柔弱勝剛強,上以下為基,等思想,是永放光芒的偉大。
-
8 # 一葉孤帆行萬舟
《道德經》分為上篇《道經》共37章,下篇《德經》共44章。37章《道經》加上44章《德經》合在一起就是《道德經》五千言81章。
-
9 # 蘭亭公主
《道德經》與《德道經》所指同相同。《道德經》較為常見,但由於其上篇《德篇》、下篇《道篇》,又有《德道經》一說。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的遠古語錄體。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
全本中論述了老子關於宇宙觀、人生論、價值觀、政治觀、知識論、方法論等方面的內容,字字珠璣,富含哲理。
回覆列表
近現代以來,我們所閱讀的《道德經》是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的版本。然而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為《德道經》,徹底打破了我們對於《道德經》原有的觀念。
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原本《德道經》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其順序與之前權威的《道德經》版本恰好相反,且其內容也有明顯的區別。那麼,先道後德的《道德經》與先德後道的《德道經》有什麼根本區別呢?老子為什麼將“德”篇排在“道”篇之前呢?
要回答以上問題,我們有必要先了解原本《德道經》變成《道德經》的演變過程。
根據考古研究,《道德經》出現在原版的《德道經》之後400年左右,距今約2100多年。催生《道德經》的根本原因,乃是“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政治文化運動。該運動對於“黃老學說”進行了近乎摧殘式的清理。譬如《德道經》改變順序變成了《道德經》,且多處內容進行了篡改。黃帝四經此後看不到蹤跡,《易經》、《山海經》等,都經過了一定程度的編修,幾乎使其面目全非。
例如,為了避諱漢高祖劉邦開始的前五代皇帝的名諱,產生變異的文字竟然達100處之多。避諱漢高祖劉邦時,《道德經》將《德道經》中所有的“邦”字改為“國”字。避諱劉恆時,將《德道經》中的“恆”字改為“常”字。
經過對《德道經》多處篡改而成的《道德經》,其意義早已大相徑庭,離老子的本意相去甚遠矣。且其通讀性明顯下降,容易使人產生歧義,難以真正理解。
老子的《德道經》之所以將“德”放在前面,是因為“德”乃是《德道經》的靈魂所在。“德道”不僅有我們現在所理解的“道德”之意,更有“以德養道”的深刻內涵。反過來說,無德則難以明道。將德經和道經次序顛倒,其實將老子的本意顛倒,最終難窺大道。
老子欲在《德道經》之中,表達“以德明道”的主旨。“道”是深邃的,沒有圓滿的德性作為基礎,是無法真正體悟“大道”的。
因此,欲明老子,欲曉“《道德經》”,必須趣入《德道經》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