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永碩
-
2 # 時尚買手網
不過,未來10年設計師被人工智慧取代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設計本身就是人類創造世界的天性,而設計都不需要人來實現的時候,人類必然退化。人工智慧取而代之的,部分的基於數字化的商品實現,也只是滿足了一種大批次個性化需求的便捷性製造。而不是取代了設計本身。對於個性化定製,實際是解決了一種生產方式,由批次生產的模式轉為單品單件的快速化生產製作的轉變。定製化不是設計本身。
人類透過進化,逐步的改造世界,設計世界,設計是人類的基本靈魂作業。設計師藉助於人工智慧是可以理解的,而完全被取代,就如同取代了人類的基本感知能力。這就是我的觀點,希望與大家共同探討這個關係到人類未來的問題。
-
3 # Vickikiki
在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實際上是在解決,人工智慧的發展瓶頸在什麼地方。是不是所有行業都能夠被人工智慧取代的問題。
所謂人工智慧,是指經過大量的訓練,例如強化學習、機器學習等演算法之後,機器能夠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對一些問題作出分析和反應。而且好像在某種程度來說,人工智慧能夠讓機器人帶有一定的“智商”,能夠實現創作、設計等能力。
例如,在李彥宏出版的新書中,就有由人工智慧作序的一頁,說明了是由人工智慧來進行了這種創作。儘管看起來並不是特別流暢,但是還是有理由相信,隨著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這種創作能力和創作水平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改進的。
另外,在工業界和產業界,也已經開始利用人工智慧來進行設計和創造。
實際上,由於人工智慧的實現,需要有大量的資料進行訓練。而對於機器人來說,這種訓練應該來說是成本比較低的,儘管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但是相比於用真實的人來進行訓練來看,用人工智慧來訓練確實是代價比較小,而且可能效率更好的的一種方式。
畢竟會考慮到人的學習過程會受到很多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很難在特別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長期的注意力。(例如,機器可以每日每夜進行訓練,只要提供足夠的能源)
而且,由於有大資料作為支撐,所以人工智慧在設計的時候能夠有更多的選擇性,其面臨的資料庫更多,也不存在遺忘或者忽略的情況,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很有可能人工智慧的設計效果更好。
之前看到有的企業利用人工智慧來設計新型的飛行器,人工智慧能夠從各個方面來吸收飛行器設計的優勢和特點,例如自然、科學等等,從而能夠設計出比一般設計師更好的產品。
當然,人工智慧的發展也不能完全取代設計師的位置。就像是天才也需要百分之99的汗水+百分之一的靈感,這百分之一的靈感應該是難能可貴的。
但是如果有一天人工智慧也有了這種產生靈感的可能,那麼整個社會應該就要去思考如何為社會安全運轉制定規則。
回覆列表
2017年,花了很長的時間研究了未來智慧製造的瓶頸,我認為智慧製造的發展方向是個性化定製,在產品以規模化生產向個性化定製轉換的過程中,產品的設計工作將是制約個性化定製普及的一個瓶頸。
規模化生產,假設一個產品的銷售是1萬件,那麼1萬個產品對應一個產品設計;而如果個性化定製產品時代,所有產品都是個性化的,就意味著1萬個產品對應1萬個產品設計。所以產品設計的規模將會急劇增加。那麼產品設計將會是未來供應鏈體系的瓶頸。
智慧製造是由生產力不足的短缺經濟時代,向生產力發達的過剩經濟時代轉變過程中發生的技術變革,這個變革將不會是增加生產力水平,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而產品設計是一種服務,而縱觀智慧製造的各個領域,其瓶頸都會是服務相關的高質量服務能力的供給瓶頸:正確的決策,正確的企業管理、裝置的MRO,產品設計等等領域,都是服務相關的瓶頸。
既然服務是瓶頸,那麼智慧製造就是要解決服務效率的問題,所以寫了《中國製造新起點:服務業革命開啟服務業文明》一書,認為解決服務業效率的技術革命,將是等同於工業革命的一次革命,我把這個革命稱為服務業革命。
而服務業革命的核心是用機器解放人的腦力勞動,這個技術主要是人工智慧技術。
人工智慧技術解放人的腦力勞動,不是完全用人工智慧技術替代人的工作;而是人工智慧技術是人類腦力勞動的工具,藉助工具可以降低腦力勞動的不確定性,並能夠在降低了不確定性之後,實現腦力勞動的社會分工,實現腦力勞動集約化後大規模提高效率。透過規模化的效率,提高供給能力。
設計師從事的設計工作,是服務的一種形式。
所以未來設計師不是被人工智慧技術取代,而是將人工智慧技術作為工具,提高設計師的實際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