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逸品坊紫砂匠人鮑雪琴

    建議找個當地做壺人,先看看如何手工做壺,再看看如何燒壺,煉泥。接著可以去紫砂之源廣場,運氣好還可以撿塊紫砂礦石。再去古龍窯、蜀山老街,瞭解一下紫砂的歷史,參觀一下陶瓷博物館,真正給您的紫砂之旅劃個圓滿的句號。記住,儘量多看,買壺則最好到真正做壺人家裡。

  • 2 # 紫砂緣

    宜興前墅龍窯,始建於明朝時期,位於宜興市丁蜀鎮前墅村,是中國祖先的智慧創造,因為形狀像古人所說的長龍而得名。 太湖,河流,池塘,綠樹小山坡,村落。古龍窯就座落在這江蘇宜興前墅村中央,沿小山坡靜臥,從明朝至今,歷時600多年,現在每月還翻騰著兩次火浪,為現代時尚生活燒出很多燦爛的陶藝術品。這是個神奇,因為她是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她還在使用,象剛開始建立的那樣燃燒著;一把火燒了600多年,而且還將燃燒下去,“活文物”能不神奇?

    這是個神奇,龍頭在山腳,龍尾在山上。沒有燒窯的時候,龍頭一直侵在水中,燒窯時,把水抽乾,等窯燒完後,龍頭前自然又蓄滿了水,保證龍的飲用。所以,幾百年來,窯體因為自然的乾溼調節而儲存完好,其功能根本沒有受到任何影響。

    43.3米長的龍身,從山坡底一直延伸到山坡頂,龍身兩旁佈置著42對燒火口,師傅們對稱著從底一直燒到頂,燒窯前,每個火口前堆著相當的松枝柴,堆多少,完全憑的是經驗,42對火口旁的松枝燒完,一窯產品也就燒好了。

    在龍身的西側,有5個進出窯身的裝窯口,最大的窯口在最頂部,也就是說,大件產品就裝在頂部,依次下推,到了底部進出口,人只能圈屈著身子在裝產品了,那種勞動強度的辛苦,非我們所能想象的。聽師傅們說,他們現在已經好了很多了。因為現在是半個月燒一窯,第二次裝窯的時候,窯內的溫度已經和外面一樣了。在以前,後面還在卸窯,前面已經在往裡裝窯了,圈屈身子還不是最難受的,那上一窯殘留的100多度溫度才是難以承受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保持溫度的連續。可見陶器的完成不是把一把土往火裡一燒那麼簡單的,水火無情啊!但也是這無情之中孕育了許多的有情和精彩!

    這座龍窯年代久遠,是利用自然山坡建造而成的,依山傍水,就勢而築,由窯爐頭、窯床、窯尾構成,直到今天,龍窯仍然在燒製陶瓷器。

    前墅龍窯的窯背脊兩側相隔約75釐米,開鱗眼洞一個,是投放燃料和觀察火焰度的視窗。

    自明朝時期龍窯建造以來,當年的壺師們就是用松枝、乾草為燃料,在龍窯內燒製出紫砂製品。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前身是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陳列室和宜興陶瓷陳列館,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館區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是目前中國規模和影響較大的陶瓷博物館,並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宜興悠久的製陶歷史和燦爛的陶瓷文化,透過各個歷史時期的藏品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反映,從新石器時期中期至今的7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陶瓷是宜興引以為豪的生命讚歌,無數的能工巧匠孕育了巧奪天工的藝術珍品,漢代的陶器、兩晉的青瓷、宋明的均陶和明清的紫砂,以及當代的彩釉陶、美術陶、精陶等品種,展示了宜興的風采和凸現了陶都的地位,新中國建立以來,它始終是宜興對外宣傳的“視窗”和走向世界的“名片”。多年來,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積極發揮了展示、傳播保護、研究的功能,多次承辦了國內外的大型活動,接待了無數的國內外重要來賓。作為宜興重要的文化載體,目前是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的四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中必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紫砂一廠”是原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的簡稱,建於1955年,由吳雲根、裴石民、任淦庭、王寅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七大老藝人集中當時民間制壺和陶刻的紫砂藝人一起成立的,歷時40餘年,培養了大批紫砂國大師、省大師、省名人和高階工藝美術師,創作製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層出不窮,可謂幾百年來紫砂最輝煌的時期,直到1997年結束國營改製為民營。

    一廠紫砂壺所有泥料採用黃龍山4號井的泥料;造型更是前輩大師、名家定型定款;窯火也是當年燒重油的隧道窯,2002年因汙染已經被打掉,所以老一廠紫砂壺以其“泥優型正窯火足,不可再生,不可複製”而一直被紫砂愛好者們追捧。

    僅就造型而言,過去的紫砂一廠擁有眾多民國時期漸露頭角的前輩藝人,如朱可心、顧景舟等七位“輔導員”,他們將成型的心得和技藝傳授給貼身的徒弟及全廠的制壺藝人。今日活躍在紫砂壺舞臺上的“名角”,絕大多數是這些老藝人培養起來的工藝師。高水準的師徒傳承保留了紫砂壺的古典韻味,保證了紫砂工藝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嬰兒可以吃亞麻籽嗎?如何讓寶寶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