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蒼狼石頭

    曹操定會派兵從漢中一側防禦劉備,又要在合肥一側抵禦孫權。而拋開感情因素,劉備在雙方虎視眈眈的情況下,必然不會貿然出兵。

  • 2 # 淡墨青史

    夷陵之戰發生在曹操死後一年發生的,如果曹操還在世或許如他兒子曹丕的看法一樣:

    “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xí]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

    接下來的內容,請允許我細細道來:

    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陸遜善於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創造了由防禦轉入反攻的成功戰例,體現了高超的指揮藝術和軍事才能,表明他不愧為一位傑出的軍事統帥。

    曹操若還健在會是怎樣?

    曹操健在會嘲笑劉備用兵,“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自食“覆軍殺將”的惡果。

    曹操會採取進攻東吳的軍事策略,使得孫權兩線交戰疲憊不堪,最後被拖累之死,然後和劉備分治江東,隨後三分天下變成魏漢相爭。只可惜曹操悔殺華佗,頭痛欲裂而亡!

  • 3 # 公孫楓翔

    曹操這一生雄才大略,世之奸雄,論政治權謀,軍事水平,治理地方,是各方面的全才。若說以曹操此等千年來中國歷史都排前列的君王,竟然沒能實現統一全國的目標,最大的敵人有兩個,劉備與孫權。正是他們強力抵抗,建立並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才使強大如曹操也無可奈何。

    曹操對劉備很早就有清醒的認識,認為劉備乃當世英雄。但還是被劉備逃脫,對抗多年,最終成為三分天下的最大推手。可以說沒有孫權,江東尚可固守,但沒有劉備,就沒有後來的蜀漢集團。

    曹操最有希望統一全國的時機在215年徵張魯後,同年劉備剛剛入主成都不到兩個月。司馬懿等人力勸曹操南下益州,曹操卻說了句“既得隴復望蜀耶”而撤走了。把劉備驚出一身冷汗。結果不到一個星期,曹操就後悔了,可是時機已過,一去不返。

    當劉備與孫權為爭奪荊州爆發夷陵之戰,曹操已經不在,他的兒子曹丕已經做了皇帝。可惜曹丕面對孫劉決戰的有利時機接受了東吳的稱臣,面對劉備派出示好的使者冷處理,沒有一同進兵。

    可曹丕在位七年,始終沒有與蜀漢為敵,所有的用兵都在東線跟孫權死磕,那當年夷陵之戰面對劉備主動聯合的請求他在想什麼?蜀漢戰敗後曹丕又不敢伐蜀,怕實力壯大的孫權偷襲。生生把大好局面給浪費了,跟他爹曹操比起來戰略眼光實在低了一個層次。

    如果是曹操,絕對不會重複得隴望蜀之故事,他一定會抓住機會與劉備配合出兵,瓜分江東。有人會問為何不是聯合孫權進攻劉備?首先夷陵之戰是劉備發起,孫權是被動防守,他拿下荊州後本就沒有進一步進攻劉備的意圖。蜀漢集團與東吳集團對比,東吳幾十年來從來都是以割據,守成的姿態立足,而曹魏與蜀漢都是志在統一,攻擊性更強。如果曹操選擇攻擊劉備,那麼劉備很可能與孫權講和回守漢中。要知道益州只要守住漢中一個點即可,而得到荊州的東吳需要防守長江沿線多個地點,防守壓力更大,對曹魏來說意味著機會更多。

    將東吳攻下,長江再也不是天險,曹操就可以憑藉整個中原的大後方為依託,取得對蜀漢的絕對優勢。而劉備再也沒有幫手,孤軍作戰的局面下對戰曹操希望不大。

    所以,夷陵之戰是曹魏統一全國、結束三分天下的最好時機,曹丕沒能把握住,如果曹操在世,一定不會犯漢中同樣的錯誤,那麼三國將提前幾十年結束。

  • 4 # 學會說話男人

    可對比的是曹操的老爹被人殺了,其報仇的過程,不過曹操比劉備情商和智商要高很多,一定會嚥下這口氣,後面找回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海軍和四皇全面開戰,你認為誰能贏得最後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