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清源
-
2 # 王企鵝
目前的研究來看,影響因素很多,先天的基因、後天的環境都有影響。後天的環境就很複雜了,很難一一敘述,我們就說說基因吧。
同性戀的基因影響有一個悖論,如果基因使得個體選擇同性取向,就會導致這個個體沒有子嗣,導致同性戀的控制基因沒辦法遺傳下去,所以同性戀會越來越少。可是同性戀在人群中的比例卻不低,不符合假設前提。所以過去大家認為基因的影響很小,後天的環境影響更大。因此把同性戀歸類為心理疾病。不過,隨著科技發展,我們認識到並不是攜帶的所有基因都能表達的,所以但從“不育的基因不能遺傳”出發的想法是不合適的。
但是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性取向的確是由基因起主導的,而且遺傳機制也和我們想的不一樣。義大利的一個研究發現,男性同性戀的母親,往往有遠優於一般女性的生育能力,甚至男同性戀的姨媽也有優於常人的生育能力。現在認為,某一個控制男性性取向的基因,在女性身上起到的作用是增強生育能力,換句話說這個基因在女性身上實質是繁殖優勢,有更高的傳遞能力。透過這種途徑,這個基因在人類中穩定的遺傳著。
同時,控制性向的基因並不止一個。現在的研究還發現,和性取向有關的基因,和人的“同情力”有關,同性戀往往有更高的照顧他人的熱情,對整個人類族群來說,對提高幼子生存率有很大幫助,對族群來說是有益的基因。同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攜帶幾種這樣的基因,是我們“共情力”和“同情力”的來源。只不過,要攜帶相當的數量或者形成固定組合,才會表達出“同性戀”的傾向。
所以不應妖魔化“同性戀”,性取向不同和身高高矮不一沒有本質不同。
-
3 # 男科醫生談健康
對於性取向的機制研究並不是很透徹,一般來說,多數人感受到的性引力是來自成年異性,為異性戀,也有少數人感受到的性引力為同性或者物體等,醫學上稱之為性取向障礙,常見的為同性戀、雙性戀、戀物癖等。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影響性取向的因素包括兩部分:先天性因素和後天性因素。
先天性因素包括遺傳基因、大腦和激素等因素。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學者指出同性戀可能與性染色體有關,上世紀末期美國有科學家透過基因檢測後發現同性戀的的X染色體上有個基因Xq28決定了性取向為同性,但後來有科學家證實Xq28並不是唯一的相關基因。大腦性神經結構的差異導致性取向障礙,同性戀者的大腦性別與性器官性別形式是相悖的,向異性方向變化,即同性戀男性的大腦與異性戀女性的大腦相似。另外性激素的影響也很大,胎兒的大腦受到何種性激素的影響,決定了個體細胞未來的性取向,如果男性胎兒未得到雄性激素的影響,而是受到母親雌激素的影響,男性胎兒大腦就會女性化,在胚胎髮育的關鍵時期,雄激素的多少對性別分化有很大的影響。
後天因素包括家庭、社會、心理、生理等因素。人對異性的選擇和愛好也要通過後天學習獲得,人在出生時心理上是中性或無性的,然後是性心理、性定向的分化。如正常的性心理發育受不良的家庭和環境影響,則成熟的異戀驅動力將被阻滯或扭曲。如人在成長中屢遭挫折,或在異性戀中經常受到拒絕和挫敗,導致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缺乏,對異性有異常的憂慮和恐懼,也會增加同性傾向。
對於先天性因素導致的同性人群,性傾向是明確且改變不了的,我們應該多給與包容和理解;對於後天性因素造成的同性人群,可以幫助和指導他們如何與異性進行正常交往,培養他們對異性的興趣,多能改變他們的性取向。
-
4 # 耶穌小安
性取向特殊的人說出來會遭到很多人炮轟,在中國要想真正獨立做自己想做的事的很少,父母這一關如果能過在說,我們的生活不允許突破現在道德底線,性取向不同的人儘可能為自己隱私保密,說出來不但沒人理解還有可能被別人取笑、與謾罵。
回覆列表
性取向的原因有多種性取向又稱性傾向、性指向、性位向、性定向等,它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浪漫、與性上對男性或女性有何種型態的耐久吸引。
性取向的產生有很多種理論,現在普遍認同的一種說法就是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無法通過後天改變,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也就是說,你將來是不是同性戀、雙性戀等等性取向,從你出生那一天就定了。
個別現象產生性少數群體不和諧的家庭關係,或者沒能和親生父母共同生活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性別取向均會產生嚴重影響,幼年時喜歡扮女孩易造成男性兒童性別角色混亂。這只是極為個別現象。
而我們經常聽到的“荷爾蒙”(雄、雌性激素)只是對人體生理上(外表)的控制,和性取向並沒有直接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