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君傳奇
-
2 # 影視達人觀
這個現象的產生應該是由多個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說對資本輸出方式的過度依賴、當下文化產業的泛娛樂化、影視製作公司不斷地迎合觀眾的審美視角以及當下的創作環境也在不斷地改變。
影視作品的創作在根本上應該屬於文化產品的創作,但是這種文化產品的面世以及盈利又離不開資本的運作,所以文化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影視行業的發展,雖然在產品的輸出上面依賴於每一位主創人員的辛勤耕作,但是在實際的運作過程中還是要依附於資本的力量 ,資本在這個關係當中掌握著絕對的話語權。
眾所周知現在存在一種娛樂氾濫的現象,這對正常的影視作品的創作其實也是一種衝擊,娛樂明星們不必再憑藉過硬的演繹技巧或者穩紮實打來贏得觀眾的青睞,甚至沒有任何的作品傍身也可以以一線明星的身份出現在公眾的事業,抱著這種娛樂至死的態度,很難有好的作品出現,這種的浮躁的氣息蔓延至整個的文化領域,助長了粉絲經濟的形成,娛樂明星的生存更多的依靠粉絲、流量以及話題。
現在很多電影的價值觀其實是有些扭曲的,而這種不正確的價值觀的產品大多是為了迎合受眾的口味,可能會涉及到出軌婚外戀題材等一些,讓觀眾不再從世俗對錯的角度去品味一部影片,而是單單從個人感情好惡的角度去感受,這樣過度的去迎合受眾的口味,也是對電影事業發展的一種阻礙。
當然,目前影視作品的創作環境也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現在的電影製作成本一度的被壓榨,相反明星們卻拿到新增片酬,這種病態的資金匹配模式,也使得我們的今時當下難以看到很好的作品。
-
3 # 彼岸連綿
如今再難出現80,90年代的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經典電影,那麼就中國電影,我覺得原因有三。
第一,香港電影的整體滑坡。眾所周知,90年代的香港,被稱作“東方好萊塢”,拍出許多讓人難忘的經典電影,也成就了很多知名導演,比如徐克,以拍攝古裝武俠電影著稱,比如吳宇森,擅長拍攝現代槍戰片,他的《英雄本色》已經成為經典,比如王家衛,他的文藝片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2000年的時候,香港電影開始滑坡,《無間道》的推出,雖然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還是曇花一現,緊接著香港電影出現了萎靡不振的神態。如何突破,如何拯救電影市場,香港和大陸的電影人作出了努力嘗試,他們聯合起來拍片,期間誕生了許多華而不實的只追求視覺效果的電影,比如《英雄》,《夜晚》...這些電影只會令人疲憊,當然不會讓人熱血沸騰!
第二,觀眾欣賞水平的整體提高,以至於難以滿足胃口。眾所周知,80,90年代的中國大陸,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經濟剛剛發展,所以文化藝術也處於基礎興起階段,人們的認知欣賞水平也有一定的侷限性,所以看到李連杰最早拍的《少林寺》,基本上是場場爆滿。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一個電影《畫皮》,那時簡直用萬人空巷來形容都不足為怪。後來開始看香港電影,不論什麼體裁,那叫一個熱血沸騰!隨著大眾看得電影越來越多,人們就越來越懂得欣賞,所有的體裁都看過幾遍後,再好的片子也難以像以前那樣有興致。
第三,資訊時代的到來,使得閱讀成為碎片式,藝術也開始快餐化。快餐式文化,就是可以很快吃飽,營養卻匱乏。電影也是如此,精心打磨出來的當然是精品,比如《臥虎藏龍》,那是李安十年磨一劍的成果。而《第一次親密接觸》只能淹沒在快餐排洩的洪流裡。
回覆列表
這只是相對而言,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這麼覺得的,畢竟年齡層次不一樣,所接觸到的東西不一樣,每個人判斷事物的標準不一樣。
其實對於我個人而言,我覺得讓人熱血沸騰的經典電影不一定是那種轟轟烈烈,一定要是讓人映像深刻,值得懷念的電影。其實80、90年代出現過很多經典電影,但是那只是對於一個時代而言,誰有能肯定未來不會出現更優秀的作品呢?
而且每個人判斷事物的標準不一樣,我就覺得70、80、90年代的周星馳,劉德華,林正英,成龍,李連杰,李小龍,周潤發等等。主演的電影都非常經典,其中最喜歡的是周星馳的《大話西遊》、《功夫》,還有劉德華的《無間道》,成龍的《紅番區》,林正英的所有殭屍片,李連杰的《黃飛鴻》,周潤發的《賭神》、李小龍的《唐山大師兄》,還有《霸王別姬》《東邪西毒》,反正太多啦數不清了,再說就迷糊了。
當然現在也有經典電影,比如《戰狼》、《讓子彈飛》《阿凡達》還有《我不是藥神》和《瘋狂的石頭》等等,都是本人非常喜歡的。
當然了,這些跟我的年齡層次有關,畢竟我是看這些電影長大的,等以後我們的晚輩長大了,接觸到的東西不一樣,也會覺得其他年代的電影很經典,這也是說不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