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安美食達人圈
-
2 # 閒坐呆坐
老西安人都知道:切得或者鉸出來的饃,刀與饃接觸的地方已經把饃封死了,煮出來湯味進不去;掰的饃不規則,饃丁的表面是糙的,煮的時候湯能進去,更入味,所以掰饃比切饃要好吃的多。
當然對於沒時間掰饃或者想吃有嚼勁饃的人來說,可以選擇切饃。
-
3 # 關中匹夫8307082
正宗泡饃 無論牛羊肉泡饃和葫蘆頭泡饃 都是店家給顧客拿來整個的饃 顧客把饃掰好後交給廚房 有廚師製作好後 給顧客端上來 明白了嗎?
在西安 店家給端上來一碗湯 顧客自己掰饃泡在湯裡 那叫水盆 瞭解了嗎?
-
4 # 泡麵Sir
羊肉泡饃很好吃,但是很多人第一次吃之後反饋卻不好,為什麼?
羊肉泡饃好吃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很多遊客第一次吃泡饃之後的反饋卻不是太好,其實這不是泡饃的錯,而是現在濫竽充數的商家著實太多。
西安的街面上最多就是麵館、泡饃館和涼皮鋪子,就這三類館子來說,泡饃館的門檻是最高的,它考驗著泡饃廚子吊湯和煮饃的功力,湯吊不好,泡饃滋味會寡淡,饃煮不好,要麼油膩鹹燥,要麼清湯寡水,像水泡饃一樣。而且即使這兩者都能做好了,也不能保證這碗泡饃就完美,還有影響泡饃很重要的一個要素——掰饃。
掰饃是要顧客自己動手的。老吃家掰的饃粒粒都如黃豆般大小,而且均勻切齊整,既要保證每一粒緊而不散,還要保證每一粒上都有烙面,據說掰好的饃粒平鋪桌上,用手一抹,瞬間就能變得烙印朝上,好似一個裂開的整饃一般。
當然,咱們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水平,但是也要儘量掰小掰細,說是掰,儘可能要用上掐、擰、搓等手法,只要之前洗乾淨手就好。這就是泡饃的特別之處,是由食客和煮饃師傅配合才能完美,師傅做不好,掰得再漂亮也不行,而饃掰不好——很可能師傅不給你好好煮。
對的,饃掰不好,煮饃師傅會認為這是個外行,糊弄一下就行,饃掰的好了,師傅才會打起精神好好煮饃。怎麼吃也是學問,吃泡饃要溜邊、蠶食,剜些辣醬調一調,吃哪一部分就調那一部分,不能一通亂攪,這樣就破壞了饃的完整性,容易糊。就糖蒜也很重要,完了還要喝湯。
回覆列表
羊肉泡饃一定有要自己掰饃,這樣能使饃跟湯汁完美融合,達到最佳口感,吃泡饃第一步就是淨手掰饃。洗淨手,將饃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再對半劈成兩片(這一步是菜鳥和高手的區別),然後動用“撕、擰、掐、揪”四字訣,將饃仔細掰碎。
俗話說“掰饃兩小時,煮饃五分鐘”,要是隨便掰成幾塊就煮,是對泡饃的不尊重——說得誇張點,師傅能把碗給你撇了。饃粒兒大小很關鍵,太大煮不透,太小沒口感。理想大小當如黃豆粒或蜜蜂頭,但最體現食客功力的,還在於“均勻”二字。(下圖這饃掰的有點大了)
江湖傳言中掰饃的最高境界,不僅粒粒均勻,還能保證每粒都連皮帶瓢,掰完了用手掌壓住,輕輕一抹,帶著烙斑的硬麵全部朝上,簡直有武俠小說中絕世高手的風範。但外地人初嘗泡饃,往往沒有掰饃的耐心。許多店也提供機器絞饃的選項,但絞出來的饃方正整齊,無法像手工掰出來的那樣有層次,不能充分吸收湯汁,口感和質地都差之甚遠。對於老西安人而言,手工掰饃可不光是因為味道。更多的是體現了一種西安的飲食文化。
饃掰好後,交給煮饃師傅,師傅自會根據饃粒大小粗細來煮,這叫“以饃定湯”。湯汁的量也有講究,從多到少分別是“水圍城”、“口湯”和“幹刨”,這也代表著泡饃入門小白到發燒友的進階之路。
水圍城:碗中央的饃粒堆起,中間高四周低,肉湯將饃粒大半淹沒,只露出中間一小塊高地。
口湯:最常見的做法。吃完以後,碗底就剩一口湯。沒有特殊要求的時候師傅都會做成口湯。
泡饃的特別之處,在於它需要食客和廚房互動。從掰到煮,從饃到湯,一碗泡饃經過千般錘鍊,才終於可以上桌,自然要認真品嚐才不辜負這般美味。判斷泡饃好壞,主要看兩點。第一,哪怕饃掰成了米粒大小,吃起來依然筋道。如果煮出來成了一碗漿糊,老西安人可是要掀桌子的。第二,湯的香氣濃郁,並且自始至終香氣如一。有些泡饃一開始特別香,但“越吃越寡”,吃到後面香味就沒了,這也是不行的。
老西安人吃泡饃也有講究,要從碗邊上,用筷子一點點地扒著吃,以免燙嘴,就像蠶吃桑葉一般,所以又叫蠶食。吃泡饃一般會配上糖蒜、辣椒醬、香菜,好的糖蒜看上去微黃似玉,咬上去清脆爽口,甜酸適度,入口化渣。
用新鮮辣椒加上鹽和酒醃成,辣勁兒溫和但鹹味重,千萬別放多。正確開啟方式是挑一疙瘩放在碗中間,用筷子頭蘸上一點兒,再和饃粒兒一起沿著碗邊往嘴裡劃拉。如果你吃得來香菜,也可以放一小撮,提味兒又解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