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茶品歷史

    這主要還是因為曾國藩等在朝廷做官的湖南人積極響應清廷號召,發動同鄉為功名利祿奮戰所致,當然站在清廷角度看也可以說成是曾國藩等人為了保家衛國,匡扶儒家大義積極抵抗太平軍。為什麼其他團練沒能像湘軍一樣迅速崛起?這就跟曾國藩本人關係很大了,他比其他官員更狠更賣力,可以說是老當益壯吧,也可以說是為了光耀門楣,正是他的強悍作風帶出了不同於其他團練的湘軍。

  • 2 # 一點點歷史

    清朝初年,清軍的主力是“八旗兵”其中又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但是隨著天下太平,八旗制度的弊端暴露出來,這些原本驍勇善戰的“八旗兵”騎射荒廢,戰鬥力急劇下降。

    在“八旗兵”不堪重用的情況下,“綠營兵”成為了清王朝的主力,這些綠營兵開始是清朝收編的明軍舊部,進行了重新重新組建,“綠營兵”在平三藩,以及乾隆時期的數次戰鬥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但是“綠營兵”到了乾隆後期和嘉慶年間,也逐漸腐化,以至於到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之亂時,綠營兵上陣,一觸即潰。這時候以湘軍,淮軍為首的地方團練武裝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湘軍”也稱作“湘勇”,在清朝初期“勇”只是戰時臨時招募的武裝,戰後即解散,士兵軍服上有大寫的“勇”字。由於綠營和八旗兵已不足用,朝廷飭令各省舉辦團練,這種以同鄉或者師生關係組建的軍隊,戰鬥力和紀律性都強於八旗軍和綠營,於是漸漸成為對抗太平軍的主力,也成為了清朝後期清軍的主力部隊。

  • 3 # 戴你看歷史

    當時清朝的軍隊主力是八旗兵和綠營兵,但是被太平軍打得不堪一擊。清軍士兵積習太重,軍隊腐敗,不聽指揮,協調性差,軍備長期廢弛,

    1853年曾國藩奉命開始辦團練。團練就是鄉團和練勇的合成。鄉團就是在村裡招募壯士練習,練勇是在省城設定一大團,認真操練。曾國藩經過深入考察後,認為舊式軍隊沒有凝聚力,不能為了戰爭的勝利而通力合作。他用新的方式編練軍隊,組成湘軍;選拔精壯男丁,然後由懂得軍事的人領導;從上到下,團結一心,士兵全完聽從將領指揮。

    湘軍的將領大多是知識分子和地方紳士,士兵大多是落後閉塞的農民。這些農民沒有收到反抗思想的影響,也沒有受到官場和軍隊習氣的影響,容易訓練和聽指揮,是他們團結一心。湘軍的將領很多都是從知識分子和鄉紳中挑選出來,並且利用封建的學通關係和親族關係、同鄉關係糾集在一起。因此湘軍這隻武裝具有一種各種封建關係維繫的紐帶,

    湘軍造船購炮,重視和訓練水師。這點在海上和太平軍決戰起了很大作用。

    曾國藩進攻太平軍時,還發表《討粵匪檄》,中說道:太平天國運動“舉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號召官僚地主階層起來共同鎮壓革命。

  • 4 # 牧卅

    清朝入關之後,實行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安置“八旗軍”的政策是有問題的,當然,這裡的八旗軍包括滿、漢、蒙各族。圈地運動八旗軍獲得了生存的耕地,但是他們不善於耕種,迫於生計典押了出去,直到清末,八旗子弟的生計問題從未解決。再者,在軍事上實行“滿城駐防”,軍隊和家人住在一起,戰鬥力削弱,本質上講,這是一種完全的防禦政策。八旗駐防制度在入關後有了重大改進,在全國形成了一個體系。沿運河駐防線(京師、德州、杭州),沿黃河駐防線(開封、西安),沿長江駐防線(江寧、成都),東南沿海駐防線等等。生計問題、滿城駐防等最終導致八旗軍戰鬥力削弱;戰鬥力削弱後的駐防體系完全成了被動防禦。所以,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八旗軍和綠營鎮壓不了!

    團練是清政府慣用來鎮壓起義的反動地主武裝,早在嘉慶時期就依靠這支武裝鎮壓了白蓮教起義,咸豐皇帝妄想效法,依靠地方武裝。曾國藩說過:民無糧則必從賊,賊無糧則必變流賊,則天下終無了日矣。曾國藩正是抓住了太平軍這一軟肋,從文化傳統、高標準、高津貼等建立起一支強悍的地方武裝——湘軍。步步為營,穩打穩紮,最終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這也是為什麼湘軍在長達十多年的戡亂戰爭中從無經典戰例的原因。綜上所述:

    其一:八旗、綠營戰鬥力嚴重削弱,借鑑古例,中央沿襲“團練”,建立地方武裝。有了中央給出的合法化,這是湘軍等地方武裝能夠建立的關鍵所在。

    其二:移動作戰是太平軍等農民起義的基本戰法,完全沒有後方支援或者“大後方”這一概念。

    其三:在整場戡亂中,曾國藩一直是湘軍的統帥和靈魂人物。他贏不在戰場,他是依靠文人思維打仗的軍事家,況且,湘軍是一支高標準建立起來的武裝!曾國藩可以輸一場戰役,只要他擁有一個堅固的堡壘和充裕的後方,一步步裡圍剿太平軍。

    其四:太平天國本身的理想矛盾和它的戰略方向,沿長江而上,不得不和湘軍接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快速能清理廚房牆上瓷磚縫裡的油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