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齋公子曰
-
2 # 曹老師xixi
確實沒有任何影響,區別只是在於劉封孟達的結局不同而已。
漢中之戰,曹操集團大敗,劉備順利的奪取了漢中要地,因此關羽認為曹操元氣大傷,此時是進攻曹仁,奪取樊城的最好時機,以待天下有變,荊州之軍以向宛洛,配合劉備雙路並進,成就大業。只可惜最終落了個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荊州丟失,大勢已去。
為什麼我說劉封救不救意義都不大,下面我簡單的講一下,就算劉封去營救關羽,不僅無法救出關羽,也無法收復荊州,甚至劉封也會連同關羽一起俘身亡。
麥城之戰時,關羽只剩不足百人,糧草補,士氣低落,已經毫無戰鬥力,呂蒙之前白衣渡江陸陸續續在荊州集結的約2萬軍隊,運用計謀幾乎佔領了荊州全境,糧草充足,又有陸遜為後援,在麥城之戰中,呂蒙安排朱然精兵五千圍困關羽,潘璋精兵五千埋伏關羽,這就是勢在必得。
再看劉封所在的上庸有多少兵力,上庸有兵應該在一萬人左右,就不論孟達教唆劉封,就是在軍師上來說如果救援關羽,這一萬人必須要分兵,除非劉封是拼掉了,全城傾巢而出,上庸不要了,就這樣兵力依然不及呂蒙,並且無論是劉封還是孟達論謀略不如呂蒙,論武力不如潘璋朱然,軍隊急行,呂蒙軍團以逸待勞,就是不算救援時間,劉封援軍到戰場時,關羽還沒被俘,你覺得劉封能救出關羽嗎?劉封能打過呂蒙嗎?既然如此,即救不出關羽,也打不過呂蒙,也拿不會荊州,那對三國就是毫無影響。
當然劉封不救援確實也不對,有為忠孝之道。
-
3 # 追逐那一步之遙
從關羽發起的樊城之戰到關羽的死,是自尋死路,是自殺,是向漢室和心懷漢室的仁人志士表明自己赤膽忠心的舉動,是證明自己是大漢壽亭侯身份的舉動。
我們先看關羽兵敗的戰役-樊城之戰。這場戰役是關羽單方面發起,發起的時間與劉備晉位漢中王都為公元219年,也就是建安24年。彼時,劉備剛剛擊敗“漢賊”曹操,聲威日盛,而關羽自黃巾平亂起就是赤膽漢心,與荀彧一樣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那麼關羽發動樊城之戰的目的是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點,一是表達對劉備稱王稱霸的不滿。劉備自起兵之日起,所打的旗號就是“興復漢室”,當時獻帝尚在,仍是天下之主,而劉備名義上表朝廷、實則自封漢中王,心態膨脹已不把漢室朝廷放在心裡,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關羽是在降曹時被朝廷封為“漢壽亭侯”,關羽一直十分看重(軍旗包括——漢壽亭侯),從內心裡並不讚許大哥劉備稱王稱霸的做法。劉備稱王后指派費詩帶著委任狀來到荊州,關羽是何等語氣“漢中王封我何爵?”,關羽本為候爵,王爵也無法封侯爵其他爵位,關羽在劉備晉位漢中王后已表現出對劉備極度不滿;
二是表明自己的立場。因為對劉備稱王的不滿、對江東孫氏集團的鄙視(虎女焉能嫁犬子、孫劉聯盟鷹派)加上仇視中原曹家,對三大勢力的不滿,導致向來以名正言順朝廷所封的漢壽亭侯必須要有所動作,因此在這個時候就不得發動這場表明立場的政治戰役。
所以即使在其敗走麥城之時,被上庸劉封出兵所救,劉備集團也無法在北方曹魏和東方孫吳的夾擊之下奪回荊州。而關羽縱然苟延殘喘,後面等待他的結局也是劉漢集團的孤立和軟禁,併成為無法興復漢室的理由之一。所以敗走麥城之時或之後救下了苟延殘喘的關羽,也不可能改變三國未來的走勢,劉備也會稱帝也會發動伐吳之戰(關羽死後劉備所發動的伐吳之戰也是先稱帝后伐吳),所以關羽戰死是最好的選擇,讓他成為忠義的代言人,最終名流千古。
回覆列表
可以說,關羽敗死,荊州失守,是關乎蜀漢命運的一大轉折點。很多人認為,假如劉封能夠聽從命令救援關羽,很可能改變日後歷史的走向。
但一方面,就當時的客觀形勢來說,劉封出兵救援關羽是不太現實的。因為上庸是蜀國的新佔領區,需要一定數量的軍隊鎮守,以防生變。而以當時駐守上庸的軍隊數量來說,能夠完全控制的,實際上只有孟達的四千人。就這點兵力,既要鎮守當地,又要出兵救援關羽,恐怕是捉襟見肘,完全沒有勝算,更有可能導致上庸失守,繼而引發蜀國整體形勢徹底雪崩。
那麼當時對於蜀國來說,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呢?那就是關羽在一得到荊州失守的訊息之後,馬上全軍西撤,退守房陵、西陵和上庸三郡,這樣一來,仍有希望在益州軍隊的援助之下穩住陣腳,再徐圖荊州。
但關羽卻是猶豫不決,不斷的派人打聽荊州方面的訊息,試圖奪回荊州。正是他關羽猶豫,讓他手下的軍隊潰散,導致後面的局勢一發不可收拾。也正是因為關羽的軍隊潰散,荊州又失守,讓奉命駐守房陵、西陵和上庸的孟達軍隊成為孤軍,徹底失去退路,從而導致孟達率軍降魏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