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坤心理諮詢師
-
2 # 劉相成213
第一,房子車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須品之一。中華民族傳統觀念中,把房子看作人生最重要的財富之一。無論是位高權重的大人物、身家巨資的商賈,還是靠推車擔擔土裡刨食的小人物。都把房子這一生活品看得特別重要,人們有了房子就覺得真正有了家,房子也自然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家,或者說是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俗話說:“窮死有個家,老死有個媽”。這是人生兩大要事,其中的家基本上是指房子。尤其是成年人,到了立業成家的年齡,如果沒有房子娶妻生子都是一個困難問題,所以沒有房子的成年人,總想房子也就不難理解了。然而,房子的成本越來越高,擁有一套房子又何其容易,從而引起心理焦慮。
第二,車子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須品。隨著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已經由原來的步行、腳踏車、摩托車代步過渡到轎車代步。車子已成為財富身份社會地位的象徵,有車族車子品牌也成為人身份三六九等的無形標誌。尤其是成年人在一起,沒有車子似乎低人一等。而車子又不是毛毛雨,自動從天上掉下來。特別是無車族中靠出體賺取薪酬的人,家裡又上有老下有小,基本上是生活開銷後所剩無幾,根本沒有錢去買車子,沒有車子心又不甘,故而導致焦慮。
第三,調整心態從容面對,解除不必要的心理焦慮。細思房子雖然是生活中的必須品之一,但不是必須擁有品,沒有房子可以先租住。車子也是一樣暫時買不起,先用其它工具代步,其它工具沒有那就步行,來日方長後會有期。社會生活中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成年之後就萬事俱備,應有盡有。一般情況多數是白手起家,靠努力奮鬥去創造條件,創造財富以適應自己的需求。財富有一個創造和積累的過程,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一夜爆富只是傳說和幻想。俗話說到什麼山唱什麼歌,有個麼武器打什麼仗,因地致宜實事求是。俗話說人比人得活著,貨比貨得留著。要生活在客觀的現實日子裡,不要浮躁在盲攀比的生活中。
-
3 # 林夕木子V587
可以用馬斯諾需求層次理論解釋,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要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一個國家多數人的需要層次結構,是同這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科技發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關的。
在部分人的需求中,房車是安全需求、是剛需,第二部分人認為是社交和尊重需求,第三部分人認為是自我實現的需求,需求不同對應的思想和動機不同,進而影響到行為的不同。
拿成年人對於房車的重視舉例,有的人認為房車是安全需求,沒有房車就沒有安全感;有的人認為房車是社交話題,有了房車就會受尊重,跟大家有的聊;有的人認為自己自我實現的價值就是能買到好房好車。以上心態造成了表面看起來成人都在重視房車,但本質還是在滿足需求。
-
4 # 聊城直通車
因為在父母和長輩眼裡,房子、車子、結婚組成了一個根植於他們思想中的核心價值觀:穩定。
房子:一些人的資產,另一些人的束縛
估計未來幾年中國M2(廣義貨幣供應量,同時反映現實和潛在購買力)的貨幣增速還是目前的“效率”,只要中國的核心資源依然在北上廣深和被輻射的周邊地區,未來的中國城市化程序和人口淨流入量還是向超級城市體邁進。
那麼一二線城市的住房,依然會是比較優質的保值增值資產,至於限購措施和短暫的降價,那都是樓市的“俯臥撐”而已。
而且在香港這幾年,你對比香港樓價,就會覺得內地一線樓市還有不少上漲的空間。但遺憾的是,很多人的問題並不是要不要買房,而是有沒有資格成為房奴。
房子是資產,沒錯,但要警惕的是,房子也是束縛。
車子:等於面子!
三四線城市,道路不擁堵,出門沒那麼多出租車,買輛車還是有必要的。但是在一二線城市,年輕人買什麼車?
從經濟角度,油錢加保險費加車子損耗,絕對抵得上天天出門坐專車,不划算。何況開車真是一件特別浪費時間和精力的事。
比如現在的我關於買車思考的便是:如果我不能在買車的同時僱一個司機,那我幹嗎要買車?
尤其在共享經濟的春風下,你可以坐更好的車子,擁有更好的專車司機,享受更好的出行服務,為什麼我們還要花時間自己做司機呢?
每當在香港街頭打不到車子時,我就特別懷念內地這邊的一鍵叫車,感慨網際網路真好。
車子如今於我而言,更像一個移動的辦公室,在車裡打電話,和夥伴談工作,甚至累了在車裡打個盹,都挺好。
回覆列表
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攀比,感覺自己不能比別人差。焦慮是因為不自信,沒有安全感。企圖透過房子和車子,來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