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首先,性格不一樣。趙匡胤雖然是武將出身,但是待人寬厚,禮賢下士。作為大臣出身的他更知道官僚體系的遊戲規則,也更能夠體會到群臣宦海沉浮不易,所以以己度人,採用了最溫和的手段來對待手下大將。當然,我相信趙匡胤也有第二套乃至第三套方案用於處理突發事件,可是他是由群臣擁戴登上皇位的天子,所以他對於大臣多了一份感激之心,也多了一份瞭解和體恤。他甚至,臣子們要的是榮華富貴而不是他的江山,所以用杯酒釋兵權就可以達成目的。

    而朱元璋正好相反,他是草莽出身,從他離開郭子興發展時開始算起,他就是一方諸侯,沒有混跡於官場的經歷,殺伐是他唯一使用習慣的方式。他使用的也是強人政治,群臣是他的爪牙,為他征戰天下。但是他卻從來沒有信任過他們,加上他的骨子裡本身就有殘忍好殺的因素,所以他用了最直接但卻是對於國家傷害最大的手段來解決問題。事後,國家的官僚體系幾乎崩潰,這也是建文時期打不過朱棣的原因之一。

    而且,朱元璋當時的情況下群臣和他的關係非常緊張,加上太子荏弱,皇孫年幼,朱元璋並不清楚群臣的心理,所以就產生了囚徒效應,朱元璋秉持的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極端思想,所以他註定不會選擇溫和的手段。

  • 2 # 江畔初見月

    趙匡胤一次“杯酒釋兵權”,導致兩宋被周邊異族壓著打,最後神州陸沉,蒙元入主,作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是不可能重蹈趙匡胤的覆轍的。

    “杯酒釋兵權”的意義是在於將兵權從以個人色彩濃厚的軍事行政體系,逐漸轉變為中央控制的軍事行政部門。以樞密院掌軍事,以三衙負責具體日常事務,最終決策權掌握在皇帝手中。將帥在軍事指揮和訓練等方面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削弱,以至於北宋軍隊打仗,還需要朝廷授予事先規劃好的“陣圖”打仗,這簡直跟“看圖說話”一樣死板。

    當然這一套制度是配合“以文制武”的核心基本國策執行的,文臣全方位壓制武將,所造成的惡劣後果,北宋有靖康之恥,南宋武臣地位雖有一定程度上升,但最終也免不了“崖山之禍”。

    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軍事制度的建設,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無論是對外對內,都很容易造成政權的動亂。獨裁的皇帝對軍事勢必會不惜一切代價、採取一切手段去控制,但卻也要把握好一個度,否則就會造成兩個極端,一個是唐朝藩鎮之亂,一個是兩宋軍隊積弱之禍。

    在明朝的建立過程中,軍隊為老朱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都是一起扛過槍、流過血的老兄弟,剛做皇帝的老朱對這些個兄弟還沒有後來那麼狠,對他們十分優渥且寬容。他論功行賞,使得不少沙場名將位列三公、地位甚至在尚書以上,形成了明朝初年“世猶以武為重”的局面。

    但鑑於歷朝武將擁兵稱雄的教訓,老朱隨之制定了一系列嚴密的軍事制度和政策,這些政策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將帥對軍隊的控制力度。

    首先,創立了衛所制度作為基層軍事組織,定天下都司衛所。衛所的兵力配置,重內輕外,在京師駐以重兵,宿兵達30萬,京畿周邊也有三十萬,佔全國總兵力的四分之一。

    衛所制度實行屯田自養,全國衛所軍屯田八十七萬多頃,佔全國墾田總數的十分之一,軍隊自給自足,財政緩解不說,也沒理由干涉地方行政。

    在軍隊的管理和指揮上,為了防止軍隊集中在重臣手中,洪武十三年(1380)廢除大都督府,設定了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掌天下都司衛所,且由皇帝本人直接管轄。

    其意義在於,將權分而易制,五府彼此不相統率,互相牽制,互相防範,以避免強臣握兵之害。大都督府並不掌握全部軍隊,僅掌軍籍。訓練和軍政;軍官任免、升調和軍令等權,則握在兵部手中。

    軍隊的調遣權和最高統帥權歸於皇帝,遇到戰事,兵部奉旨從各衛所調兵,並秉承皇帝旨意,任命總兵官,戰事結束,總兵官交還印信,軍歸衛所。

    這一套制度其實有點像唐初的府兵制。唐初時置十六衛,統轄全國各地的折衝府兵力,遇到戰事由皇帝任命行軍大總管指揮上番的軍隊,戰事完畢後交回印信。

    總而言之,五軍都督府有統兵之權,而沒有出兵之令,合之則呼吸相通,分之則犬牙相制。

    在此基礎上,又進一步制定兵將分離和夾持之法。出兵的時候,不只主帥一人,必須選擇2到3個副帥和參謀人員,主帥雖有最終決定權,但他卻不能不考慮他的副手以及參謀團的意見,否則這些人回去給皇帝打小報告,那日子就不好過了。

    最後,在懿文太子朱標死後,老朱對武臣勳貴集團產生了強烈不信任,直接高舉屠刀,幾乎把當初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們處理得乾乾淨淨,人都死絕了,還有什麼必要“杯酒釋兵權”?而且,老朱還大搞特務政治,誰幹造他的反,不給對方安排個“造反”罪就是好的了。

  • 3 # 白羊座020

    杯酒釋兵權是一種理想的,處理功臣的方式。歷史上誅殺功臣的例子很多。到宋太祖趙匡胤那裡“杯酒釋兵權”為後世樹立了榜樣。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一大批功臣如何安排,考驗著一位皇帝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胸懷。結果朱元璋舉起了屠刀,將一批功臣屠戮殆盡。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條:

    一.朱元璋的出生。朱元璋起於社會底層,一步步爬到社會的頂點——皇帝的位置,受盡了人間苦楚!雖深知民間疾苦,但對自己已經得到的勝利果實,沒有絲毫的安全感。疑心很重,害怕被別人搶去。所以朱元璋對功臣始終都是防範的。

    二.朱元璋的人生經歷。戰爭年代投降與背叛時有發生。但有一件事情的發生,刺激到了朱元璋。洪都保衛戰,是朱元璋的親侄子朱文正坐鎮指揮的。抵禦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堪稱是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為朱元璋最終戰勝陳友諒,爭取了巨大優勢,立了奇功。因後來朱元璋念他是自己的親侄子,封賞上就少了些,朱文正竟然投靠了死敵張世誠。這件事之後,朱元璋對人性又絕望了一次,認為沒人靠得住。

    三.繼承人問題。跟隨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老戰友,都不是省油的燈。朱元璋為子孫能夠坐穩江山,已經開始解決功臣問題。太子朱標又因病去世,年僅38歲。朱元璋經過慎重考慮,執意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為了孫子能夠壓得住陣。杯酒釋兵權是不可能的了,只有舉起屠刀,誅殺功臣。

    朱元璋看似瘋狂的背後,有他深層次的邏輯,是他精心設計的結果。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 4 # 金億桶

    朱元璋是從一個貧苦人家的放牛娃,自己一步一個腳印,一路披荊斬棘才踏出一條帝王之路。想想自己的出身與現在的地位,這樣的反差有時候令朱元璋覺得不真實。出於自我懷疑的病態心理,朱元璋開始覺得身邊這些幫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一定是對他的皇位有所圖謀。如果按功勞大小來排的話,比她有資格坐上皇位的不乏其人。跟趙匡胤不同的是,朱元璋看重的並不是兵權,他所忌憚的這些將領自身的威望與號召力。如果哪一天,他們當中有人想謀權篡位,那麼憑藉他們自身這些年所積累的聲名就能招募到一大批人來推翻他的江山

    反觀“杯酒釋兵權”的趙匡胤,乃至給功臣建凌煙閣的李世民,他們都是有官宦背景的人物。在古代人的認知裡,後代子孫的發達是有賴於祖先的福廕。而趙匡胤與李世民的祖上家境殷實,的確是有蔭及子孫的恩澤。而朱元璋就不一樣了,他的家中幾代貧農,這樣的可能性就很小了。所以說起來,趙匡胤和李世民要比朱元璋有底氣得多。

    事實上,趙匡胤與朱元璋還是不一樣的。趙匡胤之所以能夠順利地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權,是因為他本身與這些將領在郭威手下時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而且他敢於把自己的真實目的挑明,這些他曾經的兄弟們還是比較講義氣的。更何況,趙匡胤直言自己所擔心的並不是他們有異心,而是擔心“黃袍加身”這樣的事在他們身上重演,而他們哪怕再不情願,也會為時勢所逼。這樣的理由入情入理,也令他們無話可說。而朱元璋則不然,儘管他一樣有肝膽相照的兄弟,但是他們卻沒有在手握重兵的將領之列,況且朱元璋此人,也不見得能跟誰推心置腹。所以,既然沒有趙匡胤的寬厚與坦然,那麼這樣的方法也就不適合朱元璋了。

    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只是罷免了這些將領的統兵之權。而文臣當中大部分來自於原先的後周,並不構成什麼威脅。雖然宋朝開國後實行重文輕武的國策,但是當時文臣的地位還沒有那麼高。所以兵權一收回,趙匡胤就高枕無憂了。

    而朱元璋之下,手中握有實權的除了一群武將,還有一大幫文臣。值此太平年間,武將還可以找個藉口打發一下,但是文臣是朝政運轉的要員,一旦哪個重要的位置有了空缺,很多事情無人裁奪,效率就開始變低,影響了政治機能的執行。所以文臣也是朱元璋要顧慮的一個因素,想直接“杯酒釋兵權”還是不行的。

    朱元璋的臣子們跟趙匡胤那幫兄弟還是不一樣的,趙匡胤的兄弟們有的出身將門世家,有的還擔任過地方軍職,都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不像那些一直追隨朱元璋的將領,從草根階級到綠林草莽,最後被納入紅巾軍旗下,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打拼上來才有了後來的成就。眼看終於功成名就,正要開始享受成果的時候,想一腳把他們踢開是不太現實的。所以只有牢牢抓住了手中的權柄,才不會被人斬斷自己的榮華富貴。即便朱元璋要他們放手,沒有找到合理的說辭,他們也是不願接受的。

    朱元璋想除掉這些功臣,並不僅僅是為了從他們手裡收回權力,還因為一些功臣仗著自己開國有功就忘乎所以,各種興風作浪。朱元璋是一個痛恨貪腐的皇帝,碰到這樣的臣子,功勞再大也毫無情面可講,觸犯國法就不是解除兵權就能解決的。所以在誅殺功臣的同時,治理腐敗這個大工程也在同時進行,這樣的幌子也能迷惑他人,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 5 # 遠方YF

    但凡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為了皇權的穩固,沒有幾個開國皇帝可以厚待那些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最好的結果也就是像趙匡胤那般杯酒釋兵權,最起碼讓那些功臣能夠安享晚年。

      在宋朝之後又一個漢人建立的王朝,開國之主朱元璋為何不能學習一下趙匡胤,非得要將這些功臣大殺特殺呢?這其實要從宋明兩國不同的社會環境說起。

    網路配圖

      趙匡胤的建國時期大背景是五代十國時期,在這個時代裡,將領擁兵自重殺掉皇帝的事情,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因為趙匡胤自己就是這樣成為皇帝的,所以自然是怕手下將領效仿。

      因此在公元960年建立宋朝之後,僅僅只過了一年他就杯酒釋兵權。把這些位高權重的將領都弄到自己的眼皮子底下來,這時候的趙匡胤才三十五歲,周邊的幾個國家又弱小,有大把的時間來鞏固權利以及一統全國。

      但是朱元璋與趙匡胤的情況完全不一樣,24歲投奔了紅巾軍雖然僅僅只花了十七年在1368年就建立了明朝,但是這時候他已經四十歲了,而明朝還沒有要一統,西南的地區還沒有臣服朱元璋,敗退的蒙古也還沒有死心。

      等到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1389年,國家才基本上統一了,其實在前期朱元璋對於手下的功臣還算不錯的,將自己的幾個公主紛紛下嫁功臣之後。真正讓朱元璋對功臣起了殺心應該是在1392年,就在這一年太子朱標病死。

      朱元璋看到自己精心培養的繼承人死在了自己的前頭,這時候的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了,沒有這個時間培養另一個有威信的繼承人了。

      如果自己駕崩之後,這些素有威信的大將軍國公也來一次黃袍加身。為了朱家王朝的延續,朱元璋只能立起屠刀,既然不能幫朱允炆豎立起威信,那就殺掉這些有威信的老臣吧。

  • 6 # 李老大歷史

    石守信 高懷德 王審琦

    張令鐸 趙彥徽 羅彥環

    以上六個人是杯酒釋兵權被扒了兵權的六個倒黴蛋。你認識幾個?

    雖然說大宋開國時期沒有什麼名將流傳下來為人稱道,但是好歹也能混個臉熟。那麼這六個人為啥聞所未聞?接下來咱們扒拉扒拉這些人是怎麼回事。

    趙彥徽(?—968),河北安喜(今定州)人,北宋初期領,開國功臣之一。在北宋初年,曾任自虎捷右廂都指揮使、嶽州防禦使、武信節度使、步軍都指揮使等要職。史稱:趙彥徽“與上(太祖)同事周世宗,嘗拜為兄”,推測趙彥徽年長於趙匡胤,他在後周世宗初年的職位,當與趙匡胤相近或稍高。雖拜他為兄,但他與宋太祖的關係也僅稍優於張光翰,他與張光翰同於建隆元年五月首先被罷軍職,他的軍職為宋太祖的親信羅彥瓌所接替

    這個更慘,連個圖都找不到了。同樣是和太祖一塊幹活的高階打工仔。

    羅彥環(923年-969年),太原(今山西太原)人,五代、北宋時軍事將領。北宋開國功臣。歷任眉州防禦使、武信軍節度使、安國軍節度使。後漢乾祜三年(950年)十二月,郭威擁兵自立,建後周,羅彥環遷敢員都虞侯。廣順三年(953年),樞密使王浚因驕橫跋扈,企圖挾制郭威被貶官,不久死於貶所,羅彥環被作為王浚的同黨貶為鄧州教練使。次年,周世宗柴榮即位,大力整頓軍隊,準備向外擴張,急需勇敢善戰的軍事將鎖,羅彥環因此被起用為伴飲指揮使,改馬步軍都軍頭,顯德二年(955年),從向訓徵後蜀,取秦、鳳等州,遷散指揮都虞候

    也是連個畫像都留不下來的高階打工仔。

    結合上文,我們可以明顯發現,被扒了兵權的並不是跟著太祖打天下的一群人,而是當時政治格局裡面,和太祖同殿稱臣的一群同事。當劉邦、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都是到了天下一統,至少把漢族人原有的傳統意義上的領地基本統一了之後,才開殺的。而趙匡胤這個時候呢?他僅僅是把原後周的天下穩定下來而已,根本談不到什麼開國。而石守信等人最大的功勞,也只是在陳橋兵變得或裡或外地推舉趙匡胤政變成功而已。說到開國功臣,他們還談不到,最多隻能算是立國功臣

    朱元璋為啥不能杯酒釋兵權?看看下列這個名單:

    徐達 洪武十八年病死 年五十四常遇春 洪武二年暴疾死 年四十李文忠 洪武十六年病死 年四十六鄧愈 洪武十年病死 年四十一湯和 洪武二十八年卒 年七十李善長洪武二十三年 初免死 後以胡黨論處死 年七十六汪廣洋 洪武十二年以廣洋欺君貶廣南,次太平,帝怒其庇文正 中書不發楊憲奸 賜死劉基 洪武八年病死(疑胡惟庸毒死) 年六十五宋濂 洪武十三年安置茂州 明年卒 年七十二葉琛 祝宗,康泰叛,不屈,被執,死之章溢 病死 年五十六馮國用 卒于軍 年三十六馮勝 洪武二十八年賜死傅友德 洪武二十六賜死廖永忠 初楊憲誅,免死。後坐僭用龍鳳諸不法事賜死 年五十三趙庸 坐胡黨死楊璟 成祖時戰死胡美 洪武十七年坐法死吳良 洪武十四年卒 年五十八康茂才 洪武三年卒丁德興 卒于軍耿炳文 一說病死 一說成祖時卒郭英 永樂元年卒華雲龍 洪武七年卒韓政 洪武十一年卒仇成 洪武二十一年病卒張龍 洪武三十年卒吳復 洪武十六年金瘡發 卒胡海 洪武二十七年病疽卒 年七十六張赫 病卒華高 洪武四年卒張銓 生卒年不詳何真 洪武二十年卒顧時 洪武十二年卒 年四十六 二十三年追論胡黨 列榜首吳禎 洪武十二年卒 追論胡黨薛顯 洪武二十年卒 追論胡黨郭興 洪武十七年卒 追論胡黨陳德 洪武十一年卒王志 洪武十九年卒 追論胡黨梅思祖 洪武十五年卒 追論胡黨金朝興 洪武十五年卒 追論胡黨唐勝宗 坐擅騎驛騎 降指揮 奪爵 後復爵 二十三年坐胡黨死陸仲亨 同唐勝宗坐不法事 降指揮 奪爵 同復爵 二十三年坐胡黨死費聚 坐胡黨死陸聚 坐胡黨死鄭遇春 坐胡黨死黃斌 坐胡黨死葉升 坐胡黨死朱亮祖 洪武十三年坐不法鞭死 追論胡黨周德興 洪武二十年 以子亂宮 並誅死王弻 洪武二十五年賜死藍玉 洪武二十六年族誅曹震 張溫 張翼 陳桓 朱壽 曹興六侯論藍黨死

    仔細看看,這些人被砍翻的原因,大多數都是明初黨案。這就不得不說明朝初年的政治格局了。皇權,勳貴,相權,說通俗一點就是皇帝還有文武大臣。注意,這裡面沒有太監和外戚,因為這倆政治勢力在明朝以前太他媽的噁心了。

    朱元璋在建立大明之後,先對著文官砍了一刀,把他們的頭頭丞相給搞沒了,順帶清理了一下貪汙腐敗問題。這就是空印案,郭恆案,胡惟庸案。這三板斧輪下去,文官立馬蔫了,剩下的也只能跪地求饒披枷帶鎖繼續辦公了。武將們也就是勳貴們,繼續和老朱吃喝玩樂吹牛皮。因為他們沒啥兵權了,而且以後還有用他們的地方

    這時候,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一幕發生了。媽的朱元璋培養了一輩子的大兒子朱標嗝屁了。當時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但是又能咋整,看看自己的娃娃們,下決心傳位給孫子。這時候,一個年幼的孫子就壓不住這些狗日的武將咯。於是乎,一個一個的來吧,先給老子下地獄吧。們這些個開國元勳,一個比一個能打的,要是活著,朱允炆的皇位不穩啊,就算你自己沒想法,保不齊你的部下給你整個黃袍加身,所以只能先把你們送下去了。

    可以看出,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就好比是公司的元老退休,而朱元璋大殺功臣屬於是內部清洗鬥爭,兩者沒有可比性。朱元璋要是不殺人,那就只能等著後輩兒孫被人砍翻咯。

  • 7 # 國際觀察小林

    因為朱元璋本身的出生背景就不是很好,早年受地主壓迫,當過乞丐,當過和尚,最後在元末明處時跟隨上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一起起義,並改名為“元璋”。

    朱元璋的皇帝之位是歷經千辛萬苦靠命換來的。而本身的出身卑微,讓他對身邊的任何人都沒法真正信任,他只信任他手中的權力。

    朱元璋和這些功臣之間的感情儘管是出生入死的,但是並沒有結拜或者什麼多深厚的世代感情,這些對比趙匡胤就很不同了。

    再加上當時畢竟是名不順的黃袍加身,原本就是篡奪政權的賊子,不像是元末時期的皇帝無能,百姓都反抗起義 ,朱元璋已經是取代元朝被百姓擁戴的合法政權加上百姓對貪官一貫的不滿和痛恨,這樣也能更加有利於去到百姓的愛戴,為自己留下清廉愛子愛民的皇帝形象。趙匡胤的兵變,當時國家仍然不穩,如果貿然大開殺戒,必然會令本就不是很穩定的軍心動盪。

    所以,朱元璋做不到杯酒釋兵權,而趙匡胤卻可以,這就是時勢不同,所處境地不同,加上兩人的性格不同所導致的不同手段。但他們的目的都達到了,維護皇權。

  • 8 # 付凱91458867

    朱元璋出身不同,一個草民出身,思想有限完全和軍事世家、科班出身不同;生活環境不同,元末混戰,起義隊伍很多,只有起身反抗帶領能力突出的強者和別的隊伍PK,才有一席之地。建國後,天下太平基本沒有了大的戰爭,況且大兒子還死了傳位給孫子,孫子仁慈沒有朱老闆的狠勁,不忍殺害任何功臣,可是朱老闆不解決功臣問題,孫子是壓不住的所以朱董事長開啟殺戒,解決所有阻礙孫子統治或者存在反抗對衡孫子的所有人,不論功臣只為大明帝國長久的發現,所以選擇屠殺功臣

    我覺得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性格問題。宋太祖這個比較寬容大度,從他不殺李煜等亡國之君就可以看出來。而朱元璋基本上是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那種人;

    二、宋太祖有人格魅力,千里送京娘坐懷不亂,這也是一般人辦不到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也正是因此,才會被將領們黃袍加身;

    三、手下人素質不同。宋太祖手下將領都是軍功世家,有良好的修養。而朱元璋手下人員大都來自社會底層,有叫花子,有放牛娃,還有當強盜的,如常遇春。也讓朱元璋無法放心。再加上有的人後來確實有異心,如胡惟庸,藍玉等人,胡作非為,也讓朱元璋難以容忍。

    四、宋朝四周強敵環繞,如契丹,西夏,也要留人去對付。而明朝滅了元后,基本上沒有強大的外敵。這才使得朱元璋殺功臣毫不手軟。

    五、隨著朱元璋幾個兒子,如燕王朱棣,秦王,寧王等長大,他們行軍打仗也可獨當一面,無需藉助功臣。而那些功臣可能會威脅到兒孫統治。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朱元璋並非殺了所有功臣。聽話的,對他沒有威脅的也沒殺,比如徐達,沐英等人。

  • 9 # 塗大大的分享

    所謂“杯酒釋兵權”,其實是將石守信等武將從禁軍放逐到地方,擔任節度使。當時,節度使是地方軍政大員,手中也掌握著相當的兵權,而且地位、油水都遠遠高於禁軍武將——更重要的是,開國元勳出任地方節度使還是晚唐五代以來的慣例,因此石守信等人只要沒有篡位之心(顯然當時還沒有)就並不會對此十分牴觸。

    其後趙匡胤又逐漸地削弱了節度使的權力,但這是一個很長時間的過程,甚至到趙光義繼位後還在進行。期間,也有個別開國元勳因猜忌或其他原因遇害。

    宋初削減武將兵權的過程,詳細可以參考這個問題下面宋夢粱和殷守甫二位的答案: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沒演變成流血事件,這一朝君臣為何那麼獨特?

    至於宋太祖朱元璋為什麼不採取這種辦法,只能說其特有的原因:

    1、有的是開國後戰亂未平息,甚至整個朝代都處於亂世,因此不可能杯酒釋兵權。

    2、有的是從上一個王朝經宮廷政變平穩過渡而來,不需要杯酒釋兵權。

    3、有的是試圖杯酒釋兵權,但因為君臣之間的博弈,最終失敗。

    4、還有的王朝因整體社會制度的因素,從未建立過鞏固的絕對君主專制,甚至沒有這個趨勢,這就談不上杯酒釋兵權的問題。

    總而言之,“杯酒釋兵權”是一個在北宋中後期被人為神化出來的一個歷史事件,歷史的真相已不得而知。這也是朱元璋不能“杯酒釋兵權”?的一個重要原因。

  • 10 # 陽濤說歷史

    說到宋朝和明朝小編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宋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朝代,當時歷史上的宋朝經濟還是很發達的,宋朝分為南宋和北宋,北宋的經濟是明顯要好於南宋的,在當時那樣的情況下,宋朝出現的宋詞也是促進了當時宋朝經濟的繁榮,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宋朝是一個很重視文人的朝代,確實,在宋朝時期,是重文輕武的朝代,文官可以得到很大的重用。再來說說明朝,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了。當時的明朝等級制度是很嚴格的,而這些都要說到朱元璋這個人了,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當時的朱元璋從小就生活在農村,所以體會到了農村的各種疾苦,上位後便總是疑心重重。總是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一個有趣的話題,當時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朱元璋為什麼不行?有哪些原因?

    說到這個,其實每個人都是有自己的觀點的,那麼,小編覺得不管是當時宋朝還是明朝,其實一個朝代和當時的皇帝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後總是擔心自己的手下會不會學習自己這樣,推翻自己,奪取皇權,於是趙匡胤便在在酒桌上逼的一些大臣們叫做了權利。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明智的做法的。而對於很多人而言,很多的人都說朱元璋的做法就太過於殘酷了。

    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朱元璋上位以後,總是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總是覺得有人要謀害自己一樣,於是,便將一些大臣,或者是在最開始幫助自己上位的一些全部殺死,這樣一來對自己的威脅便少了很多了。同時,朱元璋也是廢除了丞相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內閣制度。說到底這些做法都是當時的朱元璋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和地位而做出的。

    那麼,為什麼趙匡胤可以而朱元璋不行呢?這就要說到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個人的出生不一樣了。我們都知道當時的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農村,從小生活的非常的悲慘,所以這樣的情況下,朱元璋便沒有什麼自信,上位後也是沒有任何的後臺和背景,從而使自己變得沒有安全感。當時的朱元璋殺死那麼多功臣說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倒不如說是為了自己當下的權利和皇位。

    總而言之,個人的威嚴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一比較便可以看出,朱元璋沒有任何的威嚴,加上不好的身世,所以,大臣們自然有造反的可能了。而趙匡胤則不一樣了。趙匡胤其實有很強大的背景後臺的,而相對於而來,也是有威嚴的,這就是為什麼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而朱元璋不行的原因了吧,以上是我的解答,望採納!

  • 11 # 野袍子仙女

    導語:北宋初期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可以說算是一個美談了,一頓酒就把威脅皇權的潛在威脅解除了,可是明初的朱元璋則是用殺戮來解除開國功臣對皇權的威脅,那麼兩人如此不同的處理方式,其中原因是為何呢?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階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朱元璋為什麼不能“杯酒釋兵權”?

    首先容易想到的就是兩人的出身,貴族出身的君主,受教育程度高,都不殺手下。秦始皇有名的暴君,他的手下不都活得好好的嗎!殺手下的,一般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較低的君王!因為受教育程度低,便會用小人之心去看待別人。但為什麼受教育程度低,還會有那麼多人跟隨呢!就是因為這些人都是一些沒受過教育的市井之人,親和力比較強,讓人感覺沒架子,沒危險,才甘心為他賣命。

    趙匡胤和朱元璋之間的區別容易被當作是仁於暴的區別,明君和暴君的區別,其實小編覺得, 朱元璋殺的很多人,但是他算不上一個暴君。 他殺的大部分都是功勳士族,對待老百姓還是不錯的。總體上來說文統和武統都是為了維護統治者的最高權益不受傷害,朱,趙各自身邊人的生活習性不同,與文化教養沒有多大關係!開國皇帝對於功臣,無非就是殺或撫,如果精神力量達不到,那隻能從肉體上消滅。畢竟對封建王朝來說,第一要務就是維護統治。

    而且並不是殺戮功臣對國家就一定沒有益處,唐就是沒有誅殺門閥大臣才導致,太宗到玄宗時期的一系列政變。只不過李二開了個好頭,皇帝親自監察歷史記錄,篡改事實,把自己刻畫成英明神武的樣子,貶低自己的對手。但明眼人看得出,整個唐朝的動亂跟那些所謂的開國元勳以及其背後的門閥勢力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相對來說,北宋和明朝之間的區別是,宋朝開國就像是老闆有家底,把生意做大了。明朝是一群吊絲一起創業所以生意做大之後,各個心裡誰也不服誰。那個杯酒釋兵權那批人對大宋並沒有開疆拓土之功,和明初那些開疆拓土之輩是不能比,他們只不過是有擁立之功,全盤接受後周江山。大宋的南唐是曹彬打的,南漢是潘美打的,後蜀是王全冰打的,和那些人都沒關係。

    趙匡胤和這些將領是一起的哥們,他原來也是一方統領,他黃袍加身這些人都是有功之臣,他奪取皇位也是在沒太大的殺戳下,幾乎平穩過渡的,宋太祖本身是落泊官宦出身,投身柴榮帳下,也是倍加恩寵,所以對一些文臣武將也有憐惜之心,朱元璋不同,出身社會最低層,少時受盡人間飢苦,投身紅巾軍也是受到排擠,最後憑藉浴血奮戰,打敗張士誠,陳友諒等對手,奪取中原,最後把蒙元趕到塞外,他是經過激裂鬥爭一路走過來的,一登大統,對誰都不放心,在加上太子柔弱,所以他就想把能威脅到他皇權的勢力全部打掉,本身他對官吏就沒什麼好感,採取的手段就有些激進。再者朱元璋年齡大是帶頭大哥,手底下那群驕兵悍將留著小輩震不住,劉邦是同樣原因。宋太祖在壯年耗得起,喝酒吃飯就能解決的事何必打打殺殺。

    總結 :人心和力量決定歷史的前進,但局面決定歷史人物的不同選擇。朱元璋和宋太祖的局面完全不一樣,所以你別指望朱元璋也玩杯酒釋兵權。雖說力量未必決定一切,但是有力量真得可以更少牽絆、更多自由。擁護力量足夠強,新的聯盟力量能夠迅速建立,所以功臣對於朱元璋可有可無。元朝亡於寬鬆的教訓,功臣們的造反本性,以及自朱元璋開始,明朝皇帝就沒想學習北宋與士大夫共天下,所以殺功臣這件事也就沒什麼奇怪了。

  • 12 # Fhongyang

    “杯酒釋兵權”一說源自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被手下眾將簇擁著黃袍加身做了大宋的開國皇帝。他也覺得挺突然的,這麼容易就得到了皇位。但他也擔心哪一天手下眾將會用同樣的手段將黃袍加給別人。於是便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手下眾將瞬間就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交出了兵權,得到了善終。成就了一段歷史佳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506的郭德綱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