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隻眼鑑歷史

    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的遊牧民族,興起於今內蒙古陰山山麓,秦末漢初時匈奴逐漸強大,對西漢政權造成強大威脅。

    匈奴他們的民族生活習性,是到處遊牧。沒有固定的位置可以長期穩居。一旦遇到災害之年,不能放牧或者牛羊損失嚴重,族人維持生活難以為繼。為了生存,便會開始向漢邊塞地區搶掠。

    這種情況由來已久,非一朝一夕形成。也絕非一場戰爭,一個傑出將領就能解決。就算哪一位優秀將領,一時打了勝仗,暫時征服了他們。但是時間久了,或者優秀將領老去,時過境遷,遊牧民族根本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後面還是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對邊塞地區進行搶掠。

    甚至一度進入漢族腹地,比如晉代末年,五胡亂華。就是北方遊牧民族,打進了中原。還有後來元朝也同樣如此,直接消滅了漢政權宋朝。還有清朝的先祖也同樣如此,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一直以來都在對邊塞地區搶掠,最後明朝內憂外患,直至滅亡,清代興起。

    所以根本問題不在韓信是否不死。當然他當時不死,可以對匈奴的囂張氣焰形成震懾,但是不能永久。韓信會漸漸老去,匈奴根本問題得不到長久解決,就算一時臣服,後面還會再次叛亂。

    後來的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比如晉代政權,直接把遊牧民族遷移到中原地區,但是有些問題沒有處理好,比如雜居,通婚,耕地,考試進階,等等很複雜。最後造成五胡亂華,禍亂中原。

    匈奴遊牧名族,與漢族文化不同。漢族文化,可以歸類為農耕文化,人們生活習慣是安居樂業,安土重遷,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

    漢民族人們從根子裡,就沒有搶掠別人的思想。相反他們還總是資助其他民族,正所謂“繼絕存亡”,恢復那些滅亡的少數民族,延續那些斷絕了的貴族世家,延續他們的子孫。

    你說的韓信,應該是漢初三傑之一軍事家,那位著名的:“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軍事天才。

    他的確是一位軍事上的奇人。但是如果當時呂后不殺韓信,漢高祖也不會輕易用他。高祖劉邦對他一直心存芥蒂,幾次三番要奪了他的兵權,但是遲遲沒有殺他,就是念及他的功勞。最後高祖老婆呂后趁高祖出征在外,設計殺了韓信。

    假設就算沒有這一切,再假如韓信與高祖劉邦冰釋前嫌,韓信將兵去收拾匈奴。以韓信的軍事才能,的確會提前實現,後面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的豐功偉績。匈奴提前臣服於漢。

    但是首先匈奴遊牧文化,如果不能被漢族農耕文化,融合融匯。一遇到機會,就會風雲再起,搶掠燒殺,禍亂中華。

    民族的和平,國家的長治久安,不能寄託於哪一位天才將領,或者某一位傑出人才。而是要建立好的制度,文化交流,取長補短,取其精華,消除糟粕。

    所以一言以蔽之,如果韓信當年不死,的確可以震懾壓制匈奴的囂張氣焰,但是並不能長久。還需要解決匈奴的的根本問題,吃飯,不能讓他們餓肚子。

    暴力對有吃有喝的人,對家境富裕的人,有震懾作用。但是對那些快要餓死的人,沒有作用,有可能他會更暴力。

  • 2 # 江湖小曉生

    就算韓信活著,匈奴肯定依舊如常。

    韓信無疑是軍事上的天才,幫助劉邦收拾了北方諸國,又幫助劉邦滅掉了大敵項羽。可惜後來被呂后和蕭何騙殺。

    那麼如果韓信活著的話,北方的匈奴還能蹦躂麼?韓信攻打匈奴,總是會比劉邦好一些,至少不會出現白登之圍。但是要說能把匈奴打服氣了,我看不現實。

    戰國時代名將們,都拿匈奴沒辦法。

    早在戰國時期,匈奴就常常南下入侵中原諸侯王國。這個時候的秦國、趙國和燕國,三個有北方邊境的諸侯國,都需要面對匈奴人的襲擾。

    軍事強盛如秦國、趙國這樣的國家,對匈奴其實也沒有太多辦法,他們也不得不跟弱小的燕國一樣,在自己的北方邊境建立長城,以此抵擋匈奴南下。

    當年趙武靈王在位期間,發現匈奴人的穿著打扮和騎射本領,是他們戰鬥力強盛的重要原因。所以趙武靈王開始了胡服騎射的改革,因此讓趙國迅速強大了起來。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中,對付匈奴最有成效的一個。他對匈奴的作戰方法,不是硬碰硬地去追擊匈奴,而是用戰利品把匈奴大軍給引誘到包圍圈。匈奴人缺少大量資源,他們想要活下來就得去搶奪中原的資源。所以李牧料定了這些輜重一定可以吸引匈奴人。等匈奴大軍來了以後,李牧再兵分兩路,左右包抄,從而大敗匈奴。

    可是結果又怎麼樣了呢?雖然匈奴損失了十多萬人馬,可是匈奴人不僅沒有滅掉,反而逐漸更加團結。而且他們總是跑來跑去,李牧再厲害,也只能在家門口打打阻擊戰罷了。

    韓信如果統兵對付匈奴,他所面對的,可就是所有的匈奴部落。整個長城以北的所有地區,都需要他來做防護。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彀者十萬人,悉勒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不勝,以數千人委之。單于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陣,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史記》

    防護是沒問題的,擊敗匈奴也是沒問題的。但是要想真正戰勝匈奴,希望並不大,為什麼呢?因為漢朝剛建立,國力不夠,不足以支援韓信長期在北方邊境的軍事活動。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才有了打服匈奴的底子。

    漢朝初建,劉邦就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征服各路異姓諸侯王。這件事任重道遠,為什麼呢?因為漢朝中央缺錢,缺錢就要想辦法弄錢來花。

    可是漢朝很多重要的賦稅重地,都在異姓諸侯王手裡。劉邦心裡就很惱火了,他認為自己的江山,自己的錢,都沒辦法自己做分配。

    於是劉邦就開始打各路諸侯王,這又花費了一大筆巨資。此後劉邦還要北上跟匈奴鬥法,結果差點餓死在白登城。因為漢王朝大一統的同時,其實匈奴人也得到了大一統的機會。現在匈奴也不是過去的散兵遊勇了,他們有統一的部落組織,有足夠的兵馬軍械,只需要南下去搶,就能保證正常生活。大規模南下,是漢朝吃不消的。為此劉邦只能選擇和親的辦法,以此跟匈奴人化干戈為玉帛。其實劉邦不是沒有大將跟匈奴較量,而是他沒有錢了。

    在邊疆打匈奴,每天的耗費都是巨資。劉邦本打算一鼓作氣,把匈奴打服氣了,以後就可以不用花錢了,結果反倒是被人家打趴下了。

    其實即使劉邦這一次把匈奴打敗了,下個月人家還是會過來的,因為你是固定不動的,人家是遊牧民族,完全不是一個性質。

    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史記》

    漢武帝時期為何敢勞師遠征?理由很簡單,呂后、漢文帝、漢景帝給他攢了不少錢,這些錢都是漢武帝攻打匈奴的重要保障。

    就算是他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有大量錢財作為支撐,到了晚年他還是不敢再打了。為什麼?因為錢都被打沒了。

    韓信對付匈奴,只能像蒙恬一樣固守。

    蒙恬也是名將,也負責對抗匈奴,也有秦朝強大的物資力量作為保障。可是蒙恬並沒有消滅匈奴,他也只能修長城固守。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不管是蒙恬還是韓信,在遇到匈奴這種遊走型的對手時,他們沒辦法跟著他們遊走,因為很容易就被這幫人給帶偏了。

    韓信在中原地區,不管是打趙國、魏國還是齊國,都是得心應手,為什麼?因為人家想要固守自己的家園,只要對手是固定的,那韓信就有辦法對他。

    遇到了匈奴這種無解的對手,韓信也只能表示呵呵了。他如果不追,就沒辦法徹底消滅匈奴。如果追了,就有可能被匈奴徹底消滅。

    所以即使韓信活下來了,承擔了攻打匈奴的重任,他也只能是打防守戰。最多像李牧一樣,把匈奴大軍騙入包圍圈,再予以殲滅。可是這樣能徹底滅了匈奴嗎?不可能。

    總結:韓信活不到那個時候。

    韓信這大兄弟,在劉邦落難的時候,就想著跟劉邦要個代理齊王做做了。等到他幫劉邦安定天下以後,如果劉邦再給他這麼多兵馬,他還不得上天了?

    所以說劉邦得了天下以後,就開始收拾韓信了,把他從齊王換成楚王,就是讓他脫離自己以前的那幫有基礎的幹部和群眾。

    再把韓信貶為淮陰侯,其實就是想著韓信會因為不服氣而造反。這一點劉邦算得準準的,畢竟韓信不是第一個劉邦要消滅的異姓諸侯王。

    韓信在被貶為淮陰侯以後,果然想著要造反了。可惜事情還沒有什麼成效,他就被呂后和蕭何給騙入宮殺掉了。

    當年蒯通讓他三分天下的時候,韓信心慈手軟了一把,所以才會有後來的禍患。這就是韓信為什麼活不到那個時候的原因。更別說後來對付匈奴的事情了。

    參考資料:《史記》

  • 3 # 迷失了方向的馬

    如果韓信不死,漢朝初年無論財力、人力還是軍隊,都不會那麼弱。

    韓信不死的前提是韓信不造反,同時劉邦又不猜忌韓信。只要這兩個條件同時達到,劉邦剪滅異姓諸侯王的內部戰爭,就不會打響。

    他們兩人一個是打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一個是將匈奴驅趕於國門之外。

    但顯然他們只是讓匈奴暫時安靜了。

    相比韓信來也跟他們差不多,會讓匈奴在邊境吃些虧,但是得花費很大的財力和軍力。

    但是當時經過多年的征戰,大漢需要休養生息,但是匈奴一直騷擾邊境,雖然韓信可抵禦在門外,但是邊境消費太大了,你也不想想,明末軍隊這麼垃圾了,只要有錢,一樣可以守住清朝的騎兵,但是這開銷太大了,說不定,劉邦為了和平,還是會採取和親。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了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國民經濟極其繁榮,戰馬的數量也大大增加,“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富貴人家聚會,往往是駿馬雲集,為了避免出現馬發情而失控的局面,還規定:凡聚會,不得騎母馬前來,(都是公馬,自然相安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才有條件主動出擊,和匈奴一決雌雄。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了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國民經濟極其繁榮,戰馬的數量也大大增加,“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富貴人家聚會,往往是駿馬雲集,為了避免出現馬發情而失控的局面,還規定:凡聚會,不得騎母馬前來,(都是公馬,自然相安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才有條件主動出擊,和匈奴一決雌雄。

  • 4 # 威K

    假如韓信不死,匈奴還能囂張那麼多年嗎?

    答案:韓信不死,漢朝絕對不需要和匈奴和親,更不會囂張那麼多年!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漢朝初年在經過楚漢相爭後,無論軍隊人數,還是財力物力都非常有限。就算韓信再能打,軍隊人數不足,財力物力有限,韓信也把匈奴拿不下來啊。

    (韓信點兵)

    我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第一,韓信說“多多益善”,當時是說給劉邦聽的,是有他的個人目的的(目的就是向劉邦要兵權)。事實上,韓信打仗,主要以奇謀為主,包括“背水一戰”“暗度陳倉”“四面楚歌”等等,都是以謀略取勝。他從來沒有依靠“多多益善”打過仗,因此對軍隊人數沒有特別的要求。

    劉邦當時領兵去匈奴打仗,之所以被冒頓圍困在白登山上,明顯就是謀略不足,才輕率冒進,上了冒頓的當。而並非是人力財力不足。如果是韓信帶兵前往打仗,絕對不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

    有人說,不對啊,陳平不是跟隨劉邦前往打仗嗎?陳平是很有謀略的人啊。但是,我們仔細看陳平一生出的那些計策,都主要是教劉邦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很少有軍事方面的。就算是軍事方面的,最後也是戰略佈局,沒有具體戰術打法的。因此,陳平雖然跟隨劉邦,其實在戰術指揮上沒有什麼幫助。再加上陳平這個人,一向比較聽劉邦的話,劉邦又一直認為自己很能打仗。因此,陳平不能也不會提出異議。就算提出來了,劉邦也不會聽他的。

    (陳平劇照)

    第二,如果韓信不死,漢朝初年無論財力、人力還是軍隊,都不會那麼弱。

    韓信不死的前提是韓信不造反,同時劉邦又不猜忌韓信。只要這兩個條件同時達到,劉邦剪滅異姓諸侯王的內部戰爭,就不會打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當時造反的異姓諸侯王的情況。

    燕王臧荼造反,是因為他是韓信的舊部。因為劉邦處置韓信(把韓信抓到京城,降為淮陰侯)後,他聽說劉邦在打擊韓信的舊部,才嚇得造反。趙相陳豨造反,也是因為陳豨是韓信的舊部,再加上韓信攛掇他,他才造反。後來的燕王盧綰,本來和劉邦親如兄弟,後來也是嚇著了,然後造反。

    劉邦在攻打陳豨的時候,樑王彭越又嚇著了,不敢隨劉邦出兵,也不願隨劉邦出兵。結果劉邦生氣抓到他,把他廢為庶民。然後呂后又騙他,把他殺掉。這一下,淮南王英布嚇住了,才舉兵造反。於是劉邦提兵和英布作戰,殺死英布,但自己也受了重傷。

    可以說,除了韓王信,所有造反的諸侯,都與處置韓信殺韓信有關。就算是韓王信,也是因為劉邦不放心他,對他移鎮,才讓他造反。而對韓王信的移鎮,對韓信的移鎮,也是造成後來韓信不滿而蠢蠢欲動的根本原因。

    因為這種剪滅諸侯王的內部戰爭,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軍隊的人數和戰鬥力也大為受損,因此在與匈奴比拼中,才不佔優勢。

    (劉邦攻匈奴)

    第三,如果韓信不死,不但不用劉邦出馬,甚至不用韓信出馬,就能解決匈奴的問題。

    當時在邊關對抗匈奴的,主要是韓王信、燕王臧荼、趙王張耳(包括趙相陳豨)。唯一和匈奴打過的,是韓王信。韓王信打不贏匈奴,多次向劉邦求救,因此造成劉邦懷疑他,對他移鎮。

    雖說韓王信打不贏,但有各種因素:一是韓王信是偏師,兵力有限。二是韓王信並沒有真的抗擊,畢竟是他的部隊,他怕把軍隊打完了,自己成光桿司令。三是劉邦不信任他,他在試探劉邦。

    總之,如果當時劉邦找到一條好的機制,既可以節制邊將,又把兵馬交給他們排程,打匈奴,未必打不贏。畢竟在戰國末期到秦朝的時候,匈奴遭受了李牧、蒙恬等將領的沉重打擊,根本沒有緩過氣了。劉邦只要學習戰國後期和秦朝的經驗(而且已經不用修萬里長城,秦朝前人栽樹,他只需要後人乘涼就是了),要對付匈奴,其實並不是個困難的事情。

  • 5 # 國史春秋

    做為身經百戰的將軍,韓信的價值並沒有完全綻放,他去世時只有35歲,本該意氣風發、馳騁沙場,但卻無聲逝去。讓人備感遺憾的是,他沒有同匈奴上演一場巔峰對決,好讓他的人生完美無憾。也許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一廂情願,人們在期待完美的時候,從沒有去想“不完美”的原因。實際上,韓信的生死對匈奴影響不大,原因有三,一是好鋼沒用到刀刃上,他生前沒有打過匈奴;二是匈奴很強大,不會因為某一個人的存在而偃旗息鼓;三是韓信扼制不住匈奴的囂張。

    當然,歸根結底,匈奴之所囂張,是因為漢朝初建,百廢待興,沒有同匈奴拼命的實力。

  • 6 # 東又樓公記

    就算當年韓信不死,匈奴應該還是會囂張那麼多年。因為對外的戰爭不僅僅是軍事統帥的較量,更多的是國力的抗爭。

    第一,西漢建國之初國力衰弱。由於秦末以來的長期戰亂,中原地區經濟殘破,人口銳減,百姓窮苦不堪,國庫空虛,軍力衰弱。相傳漢高祖劉邦出行,想找五匹毛色一致的馬都找不到。

    第二,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匈奴最傑出的軍事家冒頓單于在秦末內亂時趁機統一匈奴各部,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有"控弦之士"30餘萬,不斷襲掠西漢北部邊郡地區。匈奴作戰與中原不同,善於奔襲,典型的打了就跑,在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就是針對這一點戰勝匈奴的,但是要依靠強盛國力支撐,這在漢初是辦不到的。

  • 7 # 真誠地看著你

    這個不好說。韓信軍事能力強,這一點毋庸置疑。不過,韓信打匈奴同樣缺乏情報和經驗。給他的操作空間並不會太多。由他帶兵,可能不會發生白登之圍,不過,想打敗匈奴,也不太可能。

  • 8 # 歷史的餘光

    劉邦北伐的部隊堪稱豪華,32萬大軍由隨行的陳平、婁敬,樊噲、夏侯嬰、周勃等指揮。然而彼時的匈奴也不是戰國時期的小部落,而且可以集結40萬大軍的強大帝國,就算劉邦不輕敵,實際上漢朝北伐兵力也不一定能夠徹底擊敗匈奴,至於解決匈奴問題那是更不可能,韓信再世也不行,沒有那麼多的騎兵,那是追不上草原,滅不了匈奴的。

  • 9 # 長島男爵

    會更囂張。

    不是一條心的異姓王只會是大漢的阻力,而不是助力。

    但是為什麼打項籍異姓王能成大漢的助力呢?原因在於有共同的敵人——項籍,而且打項籍有利可圖——裂土封王。

    打匈奴有什麼可圖?基本沒有。

    高寒缺水的漠北承載不了大量的人口,難不成封他們到漠北做王?誰願意去那種鳥不拉屎的地方?

    但是反過來如果他們幫助冒頓打劉邦,好處大大的有,中原重新陷入內戰中,再分一次蛋糕(領土),分更大的蛋糕,對現狀不滿的大野心家肯定歡呼雀躍了吧。

    漢初與匈奴的作戰,基本少不了北方異姓王的身影,他們無一例外不站在大漢的對立面,指望異姓王打匈奴肯定是腦子被門夾了。

    所以漢武帝只有推恩令之後才能大規模反擊匈奴,宗王尚且如此,何況異姓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幼兒園老師送禮收禮,大家都送自己不送會不會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