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風齋
-
2 # 芙蓉花135102244
我們這裡就有,地處魯西北。大年三十早上都要掛上家譜,擺上貢品,然後把祖先請到家裡來,然後準備著包餃子。初一早上,凌晨四點左右就有人家溜熟了餃子,在放鞭炮。陸陸續續的四周都是鞭炮聲。然後,人們都走出家門到各自的長輩家,親友家去拜年。嘴裡說著過年好的話,到長輩家都要磕個頭。到初二早上,人們都要把祖先送到自家的墳上,然後放鞭炮。野外四周又響起了鞭炮聲。初三以後,人們都到各自的親戚家拜年,拜罷了年,這個年才算完。
-
3 # 秋閣一憑欄
這個問題怎麼說呢,現在輕人對過年習俗不太在意,老一輩人還是不忘過年習俗,當三十晚上都先拜老祖宗,也就是家譜,然後再給爹媽拜年,拜過之後老人給孩子發紅包,當十二點前吃餃子放鞭炮,所以三十晚上是最開心最快樂的,初一早上起來很晚休息一天,初二開始走親戚拜年問好一直到初四,初五早早起來包餃子破五,這就是我的東北人的習俗。謝邀。
-
4 # 驛城異客憶鄉人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這裡已經沒有了大型的祭祀先祖的活動,在我們家,家中的長輩每逢大年三十,會把過世的長輩請回家過年。
我從小是在姥姥、姥爺這邊長大的,父母也都定居在這邊,所以我們每年請回家過年的是姥姥、姥爺。姥姥過世大概有十年了,姥爺過世的更早,已經走了三十多年。姥姥、姥爺有三個孩子,我大舅舅,我媽,我小舅舅,姥姥、姥爺的牌位放在小舅舅家。
每年大年三十那天早上,我都會跟著舅舅一起去墳地,請姥姥、姥爺回家過年。去的時候,我們會帶著一小掛鞭炮,還有一些紙錢。
到了墳地後,在姥姥、姥爺墳頭的墓碑前,用樹枝劃出一個小圈,然後在這個圈子裡燒紙錢。燒完紙錢,小舅舅就會說,爸、媽,過年了,跟著我回家過年吧。這個時候,把那小掛鞭炮點上,丟在墳旁,噼裡啪啦響過之後,我們一行人就開始回小舅舅家。
到了家門口,小舅舅開啟門,會先說,爸、媽咱到家了,然後一家人走到姥姥、姥爺的牌位前上香,給姥姥姥爺拜年。
把姥姥、姥爺請回家後,直到正月十五這一段時間內,姥姥、姥爺的牌位前,每天都要放一碗餃子,碗上還要各放一副筷子。家中晚輩,每天早上要給姥姥、姥爺點上三炷香,請他們保佑自己家人,新的一年平平安安,事業順利。
過完正月十五後,在正月十六的早上,我們會把姥姥、姥爺再送回墳地,同樣的放鞭炮,燒紙錢。然後告訴姥姥、姥爺,今年已經過完了,等到明年再請老人家回家過年,請老人家在下面過得開開心心的,也請老人家保佑家中子孫幸福平安。
我的家鄉目前正在城市化,我家以前屬於郊區,現在隨著城市化的進展,也劃歸城市之內了,聽說過幾年後,村子裡的墳地全都要拆遷,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有,請過世老人回家過年的習俗,我想隨著時代改變,這些習俗也會慢慢消失吧。
願家中長輩在天上過得幸福!
回覆列表
過年,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團圓。我們這裡的團圓不僅僅是一家人在一起吃吃喝喝,還要把祖宗和故去的親人“請”回家一起過年。
大年三十傍晚,家裡收拾乾淨,家裡的長者便領著孩子(通常是男孩子)帶上紙錢、香、酒和鞭炮,一起來到祖墳前,每個墳前都插上香、點上紙錢,然後恭恭敬敬的叫上每一位祖宗和親人回家過年,走的時候點燃鞭炮,這樣就算“領著”他們一起回家過年了。
回到家裡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祖宗的牌位按照輩分高低擺在正堂屋的桌子上,新故去的親人沒來得及做牌位的話也要寫一個紙牌位擺上,有相片的也要把相片掛在正堂的牆上。然後擺上蠟燭、飯菜貢品,燒上香……
大年初一早起放完鞭炮下完餃子就開始祭拜儀式了,為什麼要下完餃子呢?是因為新年第一頓餃子一定要先讓天地祖宗來“品嚐”。除了餃子當然還有好多好多貢品,祭拜儀式一般都是一家人先在院子裡對著玉皇大帝的神像磕頭,然後依次是財神、菩薩、灶王爺,這是祭天;祭拜完天神以後就開始祭拜祖宗了,一家人對著祖宗牌位磕頭,拜完祖宗牌位以後就開始給家裡的長者拜年,把長者依次請到祖宗牌位下首的椅子上坐好,然後磕頭拜年……領紅包,哈哈!然後才能一起坐下來吃餃子。
吃完餃子以後天也快亮了,這時候就要去鄰居家串門拜年了。到了鄰居家裡,看見供奉的牌位也要磕頭、燒香點酒,見到長者也要磕頭的。
以上就是我們這邊的過年習俗,雖然一些朋友認為是陳規陋習,但是我覺得這樣挺好的,祭拜天神是對善良對正義的堅持和信仰;祭拜祖宗是表達對先人的懷念和敬意;相互道好拜年是表達對長者的尊敬和祝福,也不可以武斷的都劃入“迷信”的範疇,相反如果沒有了這些,年還有年的味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