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回憶丶不想忘c8

    “橫山腰鼓”廣泛流傳於橫山縣各鄉鎮村落,是當地最為普及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深受陝北群眾喜愛,有“腰鼓正宗窩子”之美稱。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隊中進行,但也有單獨表演的。傳統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紀60年代後,女性也打,只是有別於男性的動作風格。橫山老腰鼓逢節必鬧,遇節必舞。陝北橫山老腰鼓在橫山流傳頗廣,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舞蹈形式。它產生的具體年代,至今未見史籍詳細記載,據橫山文化館調查及部分廟宇石碑的文字存證推測,至少可追溯到明代中期。

      陝北橫山老腰鼓是陝北民間舞蹈中的獨特品種,其特徵如下:   1、既規範又靈活的表演形式:   橫山老腰鼓在提取和發展原始材料有益成份的前提下,儘量講究舞姿樸實、動作規範化,步伐多變,場面穿插頻繁,構圖對稱靈活。   2、既統一又個性的風格特點:   表演時有時會達到情不自禁的程度,使騰空、纏腰、擺頭、舞臂、跳轉、走翻之類動作更富有藝術個性。   3、既諧調又擴張的舞蹈形象:   上身舞臂動作雖則打鼓,實則怪巧多變,和下身靈活多樣的步伐相互配合,構成富有特色的優美形象腰鼓的主要道具有:   虎錚:圓形、中開小口,腹有一珠鈴,“傘頭”右手中指用紅布套於小口,左右旋轉,起腰鼓隊的指揮作用,古時還有避邪的作用。   傘:又稱幌子,長2尺4寸,呈長梯形狀,繃布,四面紋有荷花蜻蜓、喜鵲枝梅、蝴蝶牡丹、纏枝蓮花圖案,頂部為圓形,帶穗邊,起腰鼓隊的指揮作用。   腰鼓:長1尺4寸,直徑約7寸,直筒、白茬子(無顏色),比現今腰鼓要大些。   鼓槌 :6寸長的紅柳棍,系長紅布帶。   旋子:(象現在的小馬鑼 )純銅手工打製。直徑為5寸,音色純正,為“臘花”所拿。   鉸子:(象現在的小釵)直徑4寸、拍擊時左右手上下搓拍,為“臘花”所拿。   腰鼓服裝有:   鼓子手:頭包黑布,戴無頂草帽圈,帽口裝五彩小紙折花,上身穿鉤雲布衫,下穿燈籠褲,腳穿黑布鞋。臘花:(是臘月之花,臘梅花的簡稱,由男性反串)頭戴花毛巾,腦後束長腰大辮子,前額五彩珠配小圓鏡,身穿五彩老花布大襟衣,下穿兩片羅裙,吊穗。

      表演形式

      橫山老腰鼓分文、武兩種。“文腰鼓”俗稱“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組成,三個老人配一個孩子,已為返老還童,延年益壽。動作表演又稱“下三路”,“即纏腰打”、“掏腿打”、“轉身打”。表演顯的穩沉平緩,風趣詼諧。“武腰豉”俗稱“後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夥子表演,動作幅度大,力度強,節奏快速多度,舞姿強健有力,“快而不斷,犯而不亂”。動作為“轉身擊鼓踢腿打,跑跳騰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個斤斗蹲步打。”   橫山老腰鼓的傳統表現形式有: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種。小場腰鼓、四人腰鼓、老腰鼓、新腰鼓四種。   橫山老腰鼓的角色主要有:傘頭、挎鼓子、臘花和各色雜醜,其所用道具分別有晃子、虎錚、旋子、小釵、腰鼓等。其衣裝打扮上下分五色,暗含陰陽五行,所走的場子,為八卦圖案。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諮詢下各位大咖及資深攝友,有尼康35-2D鏡頭,又想入50或85頭,從焦段上有沒有重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