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翼遠

    只有分辨真假,才能去區分善與惡。佛教說因果,諸善如幻,諸惡亦然。凡是心裡明辨的,懂得區別何為善惡,"殺人越貨”,你有原因,但是,這就是惡行。“幫助別人”,你有原因,但是,那就是善行。這說明什麼?!說明你因果,都是分善惡的!因果是什麼?因果就是這個世道,可以持續地“執行發展”的法則。

    如何辨別善惡呢?袁了凡在《了凡四訓》中闡述:“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意思是說,如果對善惡仔細加以分辨,就可以發現善惡有“真假、端曲、陰陽、是非、偏正、半滿、大小、難易”之分,對這些都應當深深思維並加以明辨。如果一個人行善卻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就會出現自以為自己在行善,實際卻是造惡的現象,這樣就會枉費苦心,得不到真實的利益。  

     什麼是真善和假善呢?袁了凡說:“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跡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意思是說,一個人行善,如果是為了利益他人,則是真善,如果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則是假善;內在真實善心發動下的行為和語言是真善,沒有真實的善心而只是空有善的外表則是假善;去除我執,三輪體空而行善是真善,執著於自我而行善是假善。由此可見,去除了自私心、去除了我執、以純粹利他之心而行的善是真善,以自私自利而發動的行為和語言,即便表面上看起來善,但實際上仍是假善、偽善。  

     所謂端善,是指內心沒有夾雜“貪嗔痴慢嫉”等煩惱而行的善。反之,如果是受五毒煩惱驅動而行的善,是曲善。例如,現在人見了老好人,一般都說他好,認為是善。但是,這些所謂的老好人的善舉,只不過是為了譁眾取寵、博得別人的稱讚而已,所以是曲善。正如孔子所說:“鄉愿,德之賊也!”意思是說,不講原則地滿足眾人願望的那些老好人,實際上是敗壞道德的賊人。聖人的行為則不同,他們恪守善惡的底限,只要是給大家帶來痛苦的事情,即便得罪人,也堅決不為;而那些能夠給眾人帶來安樂的事情,即便是得罪人,他們也會堅持原則地去做,不會循著世人顛倒的善惡標準而行。所以,袁了凡告誡人們說:“凡欲積善,絕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隱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意思是說,凡是積善,不可以只隨外在耳目的境界——也即只圖將外在的善行和善語呈現在眾人的“耳目”面前,而不去注重內心,行善時應當唯一仔細觀察內心深處的細微心念,默默洗滌行善時所夾雜的不良動機和“貪嗔痴慢嫉”五毒煩惱。如果行善純粹是濟世之心,念念想的是救濟世人,這是端善;如果外表行善,心裡只要有一毫討好世間的心,這是曲善;行善純是愛人之心,這是端善;行善還有絲毫憤世嫉俗的心,這曲善;行善時,純粹是恭敬人的心,這是端善;行善時,稍有一點玩弄世間的心,這是曲善;這些都要加以仔細辨別。   

     求真,就會接近真理;端正,就會漸趨覺悟。相反,虛假,智慧就會漸受矇蔽;偏曲,心智就會漸漸墮入迷亂。所以,宗喀巴大師歸納修行的要訣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於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如果我們的心受“我執”控制,媚世、憤世、玩世、蔑世的心態潛伏在內心深處,則我們所做的一切善就成了偽善和曲善,這些“影像善事”最終根本不會將我們導歸究竟的安樂。相反,如果努力向潛伏在內心的“我執”開戰,行善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用一顆純淨的濟世心、愛人心、敬人心來攝持,我們的善行就會漸趨圓滿,人格也會日漸誠實和端正。所以,在取捨善惡之前,應當努力地去學習、去“格物致知”,以培養辨別善惡的能力。如果對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不去加以仔細地觀察和思考、瞭解與辨別,就會出現認惡為善、指善為惡的顛倒行為。

  • 2 # 小豐收467

    如果生活都不辯真假了,已到很混亂的地步,那來善惡?

    其實善惡是人的執著分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觀察點,不同的三觀,善惡不同。在泰國可以色情表演……不可以賭博;在澳門,可以明目張膽,大張旗鼓賭博;你又怎樣理解?

    當今打黑除惡,好;見諸新聞媒體的雙開貪官判刑貪官,有那個不是手握大權……

    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稱為惡,但對貪官來說,其不認為惡。貪得就無厭,背離天道,人神共憤!

    真正的本質,“凡所有相,都是虛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皇室為什麼要和蒙古貴族長期聯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