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後山小強先生

    01、現實

    我可以從側面,告訴你一個權威答案。但是這不是你找枕頭想睡覺的理由。人生的很長,也很短。渾渾噩噩一輩子就過去了。

    5月2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提到“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發關注討論。李克強說,“怎麼樣保障那些困難群眾和受疫情影響新的困難群眾的基本民生,我們應該放在極為重要的位置”。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0733元,按照這一數字,中國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即為2561元,月收入僅千元,也就意味著比人均可支配月收入的一半還要少。

    另一個數字是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20年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7109元。也就是說,如以中國人口14億粗略計算,排序在第7億的人,在2020年一季度的月收入為2370元,也低於去年居民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2561元。

    02、學習

    有的人以為,在學校混混日子,結業/畢業找個工作也能過日子。是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階段是可以的。

    以為出了學校,就不用學習的。別說30歲,到80也是一事無成。

    經歷了新冠肺炎的人們,有上進心得人會靜下來思考。

    尋找有前途的行業,或者學一技之長,專研它,琢磨它。強大自己,充實自己,沉澱知識和力量。

    總有一天,你會成為行業的佼佼者。

    你缺的是思考問題的高度、眼光、知識、和欲速則不達的心態。

    莫愁前程無知己,

    天道酬勤便知君。

    你的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援。

    搜尋知乎【後山小強】

  • 2 # ZeroRN

    前段時間有個熱門的帖子,叫「有什麼話想送給一事無成的年輕人?」,看了許多人的回答特別有意思,我記得以前看過一本說叫《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當時看了心裡很激動,過後便一動不動了。

    有了一些經歷後,對「一事無成」便有了更多的看法,也就不像以往,看到心靈雞湯就喝下,現在反而更多的會問一句:這碗補湯適合我嗎?

    有種說法叫:走不出這半盲與全瞎的圈子。

    有種人,明明可以依照自己的內心過的很幸福,走著走著卻過成了被人嘴裡的樣子。

    我的發小從小就接受父母的規劃:小學要當班幹部,初中要班級前3名,高中要在年級掐尖,她都很努力地做到了。父母開心,老師高興,人家眼裡「別人家的孩子」榜樣,她自己也很享受這種感覺。

    考了所不錯的大學,參加了不錯的工作,躊躇滿志的想要在職場上乾的漂亮一些。但是問題來了,她的所有優秀只不過是過去的優秀呈現,在她自己的心裡是平庸的,沒能突破使得她很焦慮。

    在充滿毒雞湯的時代,可能一篇文章就足以讓你焦慮不安無法入眠,可能一個獲得領導讚賞的同事也足以讓你惶恐不安,生怕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上被淘汰或邊緣化了。

    別人認為的努力的樣子和有成就的樣子真的是你想要的嗎?有沒有想過這些其實不適合你,或者其實它們並不完全正確?

    你想想,如果你們家需要接待幾個鄰居,而有個鄰居不吃豬肉,你是不是為了尊重他這頓飯不能有豬肉的出現,所有吃這頓飯的人都得吃豬肉以外的肉類。

    其實,這就是一種「少數派指導規則」,任何群體中,只要有3%-4%永不妥協的少數派,最終整個群體都會服從少數派。

    而例子中,我發小的父母就屬於少數派,他們在影響著孩子的同時也在影響著身邊的人;那個不吃豬肉的鄰居也是少數派,他在影響著這家人的同時也在影響著其他的鄰居,乃至發展到影響到一部分割槽域的人。

    我的發小被少數派的人影響至今,乃至今天她還在為自己在公司中不夠拔尖而焦慮痛苦。但其實她很優秀,做得了領導安排的所有工作,也做得來幫助領導工作以外的麻煩事。

    記住:如果這個領域裡的人都喜歡你,那麼你一定是做錯了什麼!

    莫聽穿林打葉聲,你只管走你的路,這條路可能會有質疑,痛苦和偏差,但是你不要慌,這都是一種修行之必然。不是說你非得特立獨行,你最好能和這些平和相處。最大的成就,無非是順應內心而活。

    你需要20多歲年薪百萬達到人生巔峰、需要像喬布斯那樣改變世界、需要上清華北大常青藤高校才叫成功嗎?

    希臘古城特爾斐的阿波羅神殿上刻著兩句由傳說中的“七賢”一起寫下的箴言,其中一句是:γνωθι σεαυτόν(認識你自己),蘇格拉底更是把“認識你自己”作為自己的研究。這是一個需要不斷重新整理認知和試錯的過程,它需要你去大量的反思,實踐,觀察和思考。

    所以,不要在認識自己之前否定自己,不要像我的發小那樣,明明自己很有主意有目標還很優秀,卻因為少數派人的毒雞湯陷入困頓。

    還有種說法叫「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特別是老家的人或者鎮上的本地人,他們依靠出租房子就可以過得很好。父輩們靠出租房子供兒女讀書生活,孩子們長大了之後外出打工靠自己生活,不過一段時間又回家裡靠出租房子結婚生活養孩子。他們過著慵懶的人生,自得其樂,快哉快哉。

    還有像我這樣的全職主婦,除了帶孩子照顧家庭,其他時間就是讀讀書寫寫字。生完孩子剛開始的那個階段過的很焦慮,我陷入瞭如我發小一樣的情緒,被毒雞湯給灌得以為只有做事的女人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保住將來。

    1年後,我通過讀書寫字開始有了思考:那些讓你以為可以有所成就的樣子的人的成功品質和法則,其實不過是「倖存者效應」罷了。他們的成功和認知讓人錯誤的以為這就是真相,就像塔勒布說的“一個思想之所以能夠倖存下來,不是因為它在競爭中勝出,而是因為持有這些觀點的人倖存了下來”。

    電影《黃金時代》說:“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

    現在的我不會因為生活不是我原本預想的那樣而覺得一事無成,相反,我覺得人的一生有很多階段,時而躊躇滿志去幹想幹的,時而慵懶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你估計要反駁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共識,也是真理!

    我記得還有個說法叫:“聽了這麼多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

    我聽朋友說她的以前的一個同事,是個有夢想還肯冒險的小夥子,後來辭職自己去創業,雖然創業很不容易,最後也成功了,有了財富,住進了豪宅,還有個全職貌美的妻子、聽話優秀的兒子,一切都那麼好,達到他所追求的成功的樣子。

    這是不是你認為的有所成就的樣子?這也是我以前認為的成功的典型例子。

    這位成功人士從此過上了上流社會的模式:出入各種酒會、俱樂部,妻子各種插花、書法很優雅,兒子各種報班學習,成績不錯也很全面發展。對了,你是不是覺得他們很像電視劇裡有錢人的樣子?他們過的就是這樣的生活!

    人一旦有了錢,他們往往會拋棄原來的自己,就像塔勒布說的:“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偏好,取而代之的是別人為他們推薦的偏好。”

    比如文中的這位成功人士,他以為成功人士生活的狀態就應該像別人認為的那樣生活,有豪宅有豪車有幸福的家庭還有成功的事業,所以他接受了上流社會的人的建議,應該加入俱樂部與上流社會的人齊頭並進;接受了朋友的建議,讓妻子過的更像有錢人夫人的樣子;接受了推銷員的建議,讓兒子一味拔高成績和樂器等等,而不是他兒子喜歡的籃球。

    有錢人的偏好選擇被那些想要從中牟利的人操縱著,他們過的不是自己的意願,而是別人灌輸的觀點。

    明明有感覺的咖啡小店一杯精品手衝只要15塊錢一杯就能享受寧靜的午後,你卻要去星巴克點一杯價格翻倍的手衝,然後表現得像個白領坐在那裡只不過是發呆遐想而已。

    所以,成功的富人其實更容易受到傷害,他們雖然選擇性更多,卻過不好這一生。

    “做你想做的人吧,這件事沒有時間的限制,只要願意,什麼時候都可以開始。你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也可以一成不變。這件事,沒有規矩可言。”

    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個偽命題。

  • 3 # Ann112516

    我認為應該還挺多的。

    30歲在事業上仍未突破,主觀上,未必是能力限制;但客觀上,確實會有諸多問題。

    第一點,是用人單位會有疑慮。

    網際網路,金融,諮詢,創意,這些看起來光鮮的行業,無不是吃青春飯的行業。原因無他:年輕人便宜,好用,有衝勁,還願意學習。

    他們真的太拼了。

    我們的薪水比他們高,但我們的能力,是否真的配得上這部分差距?如果給他們幾年時間,到了我們的年齡,跟現在的我們相比,會怎麼樣?

    結果都是:不敢想。

    說實話,特別有緊迫感。

    現在的職場新人,得益於資訊的高度集聚和擴散,無論是意識、能力,還是熱情,比起我們那個時候,都只強不弱。有時會感覺,我們比起他們,除了經驗,還有什麼能拿得出手的?

    一個 26 歲的主管,跟一個 30 歲的主管,在能力相似的情況下,投資前者,比起投資後者,絕對是一個性價比高得多的選擇。畢竟,前者是在上升,而且上升速度難以預測;而後者很可能平緩得多。

    更別說,越來越多的公司,從員工組成和客戶上,都開始全面年輕化。

    一個30歲的人,每過一年,都在逐漸地遠離這個群體。

    如果還要花時間去積累,學習,成長,那確實是太久了。

    另一點是什麼呢?是你的成長性會逐漸降低。

    30歲前,利用一切時間學知識,學技能;30歲後,你得用錢去換技能,因為學習的成本太高了。

    不可否認,30歲往後,你的精力、體力,都會慢慢下降,同時,你的時間成本會飆升 —— 30多歲的你,已經很難花幾個月、幾年去學一樣東西其實,無論你是已經到了30歲,還是剛剛大學畢業,最最重要的事情,都是一樣的:儘早找到自己的優勢領域。

    什麼是優勢領域?

    社會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提出過一個理論:我們總是習慣用知識、技能去評判一個人的職業能力,但其實,這些只是最表面的因素。真正影響一個人職業表現的,是更深層的東西,也就是一個人的「內在素質」。

    可以說,動機,是決定一個人素質和取向最重要的因素。每個人的動機不同,從而才引發了不同的角色定位,不同的發展方向。

    所以,瞭解自己的「動機」,進而確定自己的價值觀、自我認知、角色定位,確定自己更適合在哪個方面發展 —— 這就是我們的「優勢領域」。

    通過明確「優勢領域」,然後,對比理想職位與自己現狀的差距,再有針對性地去補充知識、提高技能。

    這些就是你在30歲之前,最需要做到的事了。

  • 4 # 咪咪眼

    大家好!回答這個問題真是讓我沉思的許久,如今這個社會別說30歲一事無成,40歲50歲都碌碌無為的人恐怕也多如牛毛,

    我自己也30了,除了老婆和女兒陪在身邊也沒什麼成就,總是覺得愧對她們。一心想讓她們可以生活的的好點,卻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 5 # 給不了你要的完美影視

    這個社會太多這樣的了,算我一個,對於我來說每天最迫切的事就是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根本就沒有時間來想其他的事情,每天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我最大的願望。不能拼爹拼媽拼老公,唯一的就只能靠自己,再加上中國本身又是個人情社會!有了權力就有錢,但是有錢的人不一定有權!

  • 6 # 有點甜12345

    成功的定義是每個人自己定的,一事無成的,說起來,就是自己對自己定下的目標,沒有一個實現的,不管是愛情,家庭,自身,支撐不起責任的人。

  • 7 # 小弈雜記薄

    很多,我哥哥就算是一個,18歲出國留學,30多歲獲得生物和管理雙碩士,19年拿美國綠卡,現在不還是月薪不到5000?

  • 8 # 隔壁老王很強

    請問題主,你的“一事無成”的標準是什麼?是拿5個億創業,還是達到賺兩個億的小目標,或者對標賈躍亭?你說的“事”是個什麼事?你說的“成”又是個什麼成?

    農村的孩子初中畢業後就在家務農,這算不算個“事”?務農能養家餬口,這算不算“有成”?

    當今社會,只要不違法不違反道德,人和事就無貴賤之分。

  • 9 # 禕哥小睿

    1、在本應該學習的時候選擇了看小說[害羞];

    2、在本應該奮鬥的年紀選擇了安逸[摳鼻];

    3、在本應該思考的時候,選擇了埋頭苦幹;

    4、在機會來臨滴時候選擇了放棄[酷拽];

    5、在機會來臨滴時候選擇了拼一把[我想靜靜]

  • 10 # pologra

    可以去檢視中國2019年各個階級收入的資料統計,這裡不放了。階級大體分九個,每一個又可以細分為三個,另網路民的收入情況也有統計。

    就看一事無成具體要求有多高,社會階級地位與經濟收入來定。普通人,家裡無礦,奮鬥一輩子最高可以到達第四階級,但是依然是非常少數。除非有機遇,可以登上前三階級。

    到第五階級,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獲得成就。第六階級以及以下的可以養家餬口,收入屬於社會的平均水平。

    如果按照第五階級就算有所成就,那30歲一事無成的人可能佔80%,具體還要查中國網民年齡分佈統計,和中國各大階級年齡佔比。最後發現,二八定律還是比較可以說明問題的。

    知足常樂。奮鬥一生獲得成就最終還得迴歸自然。更多的人默默無名地消失於歷史河流。不要想著多少歲應該獲得什麼樣的成就,這樣生活就像趕路,很累也很沒有意思。

  • 11 # Sula愛做夢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一事無成的現狀,更應該問的是,30歲要如何努力,才擺脫一事無成?

    因為即使知道了多少人一事無成,對自己的成長依舊沒有任何幫助和改變。

    根據二八定律,成功的永遠是少數的那20%。

    是不是可以理解為這個問題的背後是想尋求心理安慰,如果還有很多人,那是不是就代表著我還不是特別慘的那個,心理會好受些。

    如果你真的不甘心,一事無成的人生。我有以下的建議:

    1.明確自己的目標。

    30歲,應該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那麼就可以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確定好路線,這樣才能更快速的抵達。

    羅曼羅蘭說:“人生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明確目標。”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物件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

    調查結果發現:

    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有較模糊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結果發現:

    3%有清晰而長期的目標的人,25年來幾乎不曾更改目標,始終朝著目標不懈努力。

    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為了社會各界的精英人士。

    10%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短期的目標不斷地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

    60%有較模糊的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似乎都沒什麼特別的成就。

    27%沒有目標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25年來生活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報怨他人、報怨社會。

    這些資料也告訴我們,目標在哪裡,努力就在哪裡。

    培養自己做事的思維邏輯,每件事都要認真做到極致。

    比如在公司做一名職員,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之外,向上走還要培養自己的管理能力,再向上,可以多跟老闆和上級領導學習,多觀察,多思考。

    在他們做的每個決定時,可以思考一下,要是自己會怎麼選擇。然後再對比他們的選擇,看看之間的差別,分析一下,這個決定背後的邏輯,這樣決定對公司的好處是什麼?對公司不好的有哪些點?

    以此類推,不斷去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多學習成功人士是怎麼思考做決策的。

    只有做對事,才能有正向的反饋和收穫。

    3.天道酬勤,不要輕易放棄。

    努力和勤奮是做任何事情的前置條件,最重要的還是順勢而為,摸索規律,積極投入。

    最後,願你擁有一個蛻變的自己,加油。

  • 12 # 橘子香水112

    我們身邊總是有一些現實中一事無成,又經常在精神上意淫自己的人生不平凡的人,他們往往永遠都意識不到為什麼自己混得不好,總是把自己的不成功歸咎於運氣不好,在他們的人生大都犯了這3個錯誤,如果意識不到將永遠一事無成。

    不願承認自己是平凡的

    很多人在自我認知方面有誤區,他們的自我認知來自於超自我,即理想當中的自己,強大、遠見、天資出眾,以為是成功之前的馬雲,萬人敬仰。意識不到自己就是一個平凡的人,既沒有雄厚的背景,更沒有前瞻的眼光,還妄想一夜成功,越是不願意承認平凡這一點,就越不容易沉下心來做事情,所以,做任何事情前,人要有自知之明。認真剖析自己,知道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之後,你可能很失望,但是80%的都這樣,都是平凡的人,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平凡,再去看自己的缺點,最後針對自己的缺點,進行改善,多總結經驗,所有的成就都是依照無數細節堆積起來的,排除雜念,去做你要做的事情。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為什麼說人生的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因為第一份工作你遇到什麼樣的同事,決定了你以後工作的高度與眼界,跟優秀的同事一起工作,你能瞭解到在這個行業真正好的東西是什麼樣子。千萬不要有“寧做雞頭不做鳳尾”的意識,遇到沒有前景的公司或者比較平庸的上司,不要幻想公司哪天會飛黃騰達,也不要覺得平庸的上司做到他的位置一定有他獨到的地方,因為有時候真的是做到那個位置可能是因為關係,所以及時止損。

    所以說無論畢業多少年,永遠要保持“寧做鳳尾不做雞頭”的意識,因為持續的溫水煮青蛙,能讓一個人喪失鬥志,必須做好隨時要離開的準備,應對變化的準備,這個年代,平臺靠不住,公司也靠不住,能靠住的只有自己的能力,勇敢去做一些有挑戰性的專案,不要沉溺於舒適區。

    被消費主義洗腦,不會理財

    有人說沒有個幾十萬,就不要去妄談理財這件事情,年輕的時候就應該多去看看世界,把更多的收入用於社交,人生就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其實,這些觀點都是統統是錯誤的,只是消費主義大肆其行的洗腦,導致很多人去購買與自己收入能力完全不匹配的東西,進而產生一種實現階級跨越的錯覺,實則把自己搞得負債累累,苦不堪言,年輕人存錢很重要,無論是否結婚,都要有去存錢的意識,如果未婚,可以把自己一半的收入存起來,如果已婚也要儘量存20%以上的收入,因為有了一定數量的存款,你才有去應為危機的能力,同時,你也會在選擇改變的時候,越來越有底氣,越來越自信,你的思維也會越來越廣。

    過分的信奉人脈,做無用社交

    很多到30多歲依然一事無成的人,總是信奉人脈論,人脈論跟心靈雞湯一樣噁心,你以為見面打招呼就是人脈,一起吃喝嫖賭一頓就是人脈,這一切都是你產生的幻覺,可能你跪舔的人脈的那個人壓根從沒把你當成他的朋友。對於許多年輕人來說,我們除了年輕一無所有,憑什麼我盤子裡的蛋糕就要分給你,終究到底,人脈就是那實力說話,人脈的價值在於價值的交換,你實力不夠,沒有會帶你玩。所以,與其去浪費時間精心去打理人脈,不如潛心的修煉提升自己,多多投資自己,最起碼讓自己看起來有未來是個潛力股,人家才會陪你玩。畢竟大家都很忙,誰也沒時間幫一個現在是個窮逼,將來是個傻逼的人。

  • 13 # 心悅天下家

    不要眼高手低,從此時此刻,靜下心來提升自己的能力,瞭解自己有那些不足。去改正.每天進步一點,堅持下去,不負青春,不負自己。

  • 14 # 大果子醬吖

    哪個年紀都不缺一事無成的人,經歷了一些生老病死之後讓我覺得,事業有成還是一事無成都沒什麼,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身體健康,家庭合睦,身邊的人也不要有什麼災痛,有錢沒錢最好什麼事情都不要發生,就那麼平平淡淡簡簡單單的過好這一生就好…不奢求才安穩…不貪心才幸福…

  • 15 # 一方靜讀

    只能說很多,數不清。

    首先你得判定什麼是一事無成,什麼都沒有,不包括父母給的。比如說我,農村出生,父母也沒啥本事,就指望我嫁人後日子會好點。結果呢,我也不爭氣,嫁了個鄰居,沒賺錢能力啊,我在家帶娃,他賺錢,父母補貼,勉強度日。農村裡很多都是這樣的。

    拿大學生來說,有個同學考了碩士,但是工作能力很一般,工資也並不高,城裡房價高,他連房子都買不起。30好幾的人,女朋友都沒有。為什麼?因為我們本身的底子太差,不夠讓我們有事業的基礎。

    而底子太差的人,底層社會的勞動人民是佔大部分的,所以一事無成的還是比較多的。

    其實不用糾結是不是一事無成,應該把重心放在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上。看自己喜歡什麼,肯花時間在此方面的,能夠長期堅持下去的。如果是真的啥也不想,只想躺著吃,吃飽刷抖音,那是註定一輩子一事無成的。30歲,還有無限種可能。

  • 16 # 開心東北哥

    三十歲不可能說是一事無成,這個詞不好!也不對,概括太大!這麼說跟說植物人沒啥區別!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成就,成就跟成就不同而已!

  • 17 # 金山3087

    男人三十而立 無論成功與否 重任在身 上有父母下有妻兒

    好男人成家立業 養家餬口責任在身 責無旁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有丟過手機嗎?心情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