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叄牛不讀書
-
2 # 玄坤文史
武王伐紂根本就談不上替天行道,這就是周人借商朝內部空虛,發動的顛覆商朝統治的戰爭,就比如黃巢起義,安史之亂我們能說那是替天行道嗎?當然瞭如果起義成功今天可能就是另外一種論調了。
帝辛(紂王)常被史書描繪成一個昏君,暴君,帝辛是暴君沒錯,但他真不是昏君,而歷史上的暴君常常都是非常有能力,非常能幹的君王,帝辛也一樣,能文能武,毛主席對帝辛的評價是:這是個非常有本事的君王,征服蠻夷,鞏固疆土,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而我們今天討論武王伐紂,就得說一下帝辛征伐周邊蠻夷的問題。帝辛繼位時,商朝的國力已經出現了衰落的跡象,當時還在處於奴隸制社會,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是很弱的,周邊的部落時不時就叛亂,或者入侵來搶點東西,所以國家出兵征伐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妲己就是帝辛征伐有蘇部落時得到的戰利品。
在帝辛上臺後,東夷部落逐漸崛起,時不時就進犯周朝的邊境。帝辛非常聰明,也很有才華,但是他也有一個嚴重的缺點,那就是盲目自大,常常聽不進屬下的勸諫。面對東夷部落崛起,帝辛決心發兵遠征,徹底擊潰東夷部落,商朝大軍最後將東夷趕往了江淮一帶,還擴大了商朝的疆域。
在征討東夷的時候,商朝的主力部隊全都被調走了,各地就留下了一些駐防的部隊。而在商朝內部,微子啟是帝辛的庶兄,他自己因為出生沒有繼承皇位,對帝辛十分不滿,就暗地搞內訌,行刺,勾結周人,比干被殺,箕子被囚禁,帝辛統治下的商朝內部也出現了各種問題。
當武王率領大軍討伐帝辛時,帝辛的主力部隊遠在東方,帝辛根本就沒有防備,他在得知大軍就快到朝歌時,只能臨時的將朝歌附近少量的商軍,十餘萬的戰俘,奴隸組織起來在牧野抵擋周兵,這種部隊能有戰鬥力嗎,一潰即散,周兵不費吹灰之力攻入了朝歌,帝辛在鹿臺上自焚身亡。
至於西周標榜的正義,在某些方面的確讓社會有所改觀,至少刑法等方面比商朝時期要寬鬆一些,但是更多的正義卻是通過抹黑帝辛來自我美化。就比如姬發說帝辛,聽信婦人之言,自絕於天下,如果帝辛真的十分寵愛妲己,那為什麼有蘇氏沒有得勢,而商人在決定重要事宜時,都要通過求神問卜來決定,妲己能對帝辛產生的影響十分有限。
由此看來,武王伐紂真算不上替天行道,但是謀權篡位可不好聽,總得找點理由來美化下自己行為吧,抹黑帝辛就是最好的選擇!
-
3 # 武天老師
大部分是是蓄謀已久的奪權,只是打著替天行道的旗號而已。而且這個奪權從周文王的老爹季歷甚至周文王的爺爺古公亶父這一代就開始了,來講講商周這幾代的恩怨情仇吧,很好玩的,絕對是三生三世的愛恨糾纏。
古公亶父時期,為了避難於是從豳(斌音,今咸陽附近)遷都到周原(今寶雞岐山附近),周國就是從這個時期開始強盛起來,古公亶父也被稱為周王朝的奠基人。當時周國作為商朝西邊非常大的諸侯國,已經頗具規模,開始形成對商朝統治的威脅。
在古公亶父死了之後,小兒子姬歷繼位,姬歷是個很有作為的大才,他新修水利,發展農業,訓練部隊,商王朝這個時期的君王是文丁子託,由於姬歷很厲害,在不斷擴充軍事實力,並且打敗商朝周邊的戎狄部落後,文丁封姬歷為西伯侯,即西方諸侯之長,一度成為商朝統治之下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脩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後期姬歷和他的周國可以說是權勢極大,成為西方霸主,已經威脅到商朝統治,文丁這個時期已經開始有所忌憚,為了維穩統治遏制西周,文丁把姬歷騙到殷都,名義上封為方伯,實際上就是軟禁,最終餓死在大牢裡。
《呂氏春秋•首時》:“王季歷困而死,文王苦之。
(季歷的墓)
姬歷雖然死了,不過其子姬昌繼位後依靠爺爺古公亶父和父親姬歷打下的基礎,依然是非常強盛,姬昌繼承了西伯侯的之位,繼續成為西方霸主。當時文丁的兒子子羨繼位後,為了穩住西伯侯,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姬昌,不過沒有什麼卵用。姬昌在位四十二年後,已經正式稱王,開始挑明和商朝作對。
這個時期帝乙子羨的兒子帝辛子受(紂王)再一次開始忌憚西伯侯,當時商朝內部權勢最大的幾個重臣分別是鬼候(九候)、鄂侯、西伯侯、崇侯。
子受當時納鬼候女兒為妃子,因為鬼候女兒不喜淫亂,於是殺掉了這個女的,順便牽連了鬼候,把鬼候剁成肉醬了,當時鄂候就勸子受,鬼候有大功,不能殺,結果子受又順便把鄂候殺了做成肉乾了。
《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彊,辨之疾,並脯鄂侯。西伯昌聞之,竊嘆。崇侯虎知之,以告紂,紂囚西伯羑里。
三公一個被做成肉醬,一個被做成肉乾,西伯侯姬昌嚇得不敢說話,就嘆息了一聲,結果就這一嘆,被奸臣崇侯聽到,於是進讒給子受,子受又想把西伯侯姬昌也順便宰了,最後周朝為了救姬昌,舉國之力又是進貢財寶,又是奉上美女,好歹把姬昌撈出來了,不過代價就是姬昌的大兒子姬考(伯邑考)被做成肉餅了。
《史記·殷本紀》:西伯之臣閎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馬以獻紂,紂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獻洛西之地,以請除炮格之刑。紂乃許之,賜弓矢斧鉞,使得征伐,為西伯。
.《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囚文王,文王之長子曰伯邑考質於殷,為紂御,紂烹為羹,賜文王,曰‘聖人當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紂曰‘誰謂西伯聖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
姬昌回來後氣的火冒三丈,決定徹底撕破臉皮,反正已經回到自己大本營了,就開始跟商朝對著幹。等到他死了之後,二兒子姬發繼位,姬發搞過一次大型軍事閱兵為了試探商王朝反應也為了試探各諸侯國態度,史稱孟津觀兵。
這次誓師大會上,姬發就開始細數商朝的罪名,開始搞政治,決定先把商放在天下的對立面上。
商朝最後一任君主子受雖然不是什麼英明神武的皇帝,比如性格方面十足的殘暴,總喜歡把人剁成肉醬晒成肉乾,還喜好淫樂。
不過政治方面還有點水平,子受在位時,大幅削弱了貴族世襲制度,開始中庸非世官家族人員,提拔了很多中下層新人。而且為了奪回被東夷奪走的土地,常年都在和東夷打仗。
這些改革或者舉措現在看來其實還是比較有水平,不過在當時絕對是加速王朝滅亡的導火線,比如削弱貴族勢力就會讓國內貴族內部集團有想法,而常年打仗更是勞民傷財,歷史證明喜歡打仗一般都沒什麼好結果。
由於常年征戰,商朝國力和養精蓄銳多年的周國已經沒法抗衡,牧野之戰時,由於當時權力貴族階級對於統治者的不滿,甚至在戰鬥過程中出現了商朝的士卒跟著周朝反叛一起打商朝的現象。
最終子受看到大勢已去,自焚而亡,歷史上子受死的時候都八十多歲了,很多演義和民間野史都是隨便黑一黑而已。
雖然不是洗白商紂王,歷史上這個人性格方面是有問題的,暴虐成性,窮兵黷武,剛愎自用。不過還是有一定水平的,不是像野史裡那種廢物一樣的存在,郭沫若曾說“武王克殷實僥倖,萬惡朝宗集紂軀。”並呼籲道:“殷辛之名當恢復,殷辛之冤當解除。”
武王姬發的成功,除了祖上打下的基業,最關鍵的就是兩點:第一商朝因為常年和東夷打仗,國力不行了,第二紂王已經老了,不想當年一樣英明,把比干殺了,把箕子抓了,把微子逼走,這三個人稱為殷末三賢,紂王老年痴呆後把這三人都搞的失望至極,整個內部都失去民心了。
總體來看,武王伐紂主要還是祖上積累的恩怨,從爺爺輩開始就和商朝有矛盾,姬發的爺爺被紂王的爺爺殺了,父親有差點被紂王殺掉,最終才“被迫反殺”。
-
4 # 聽戲講歷史
按照歷史書所寫的知識來看,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商紂王荒淫無道,寵信妲己、迫害忠臣、設立酷刑......簡直是太多了。但沉下心來一想,紂王真的有想象中那麼不堪嗎?
其實現在想想關於紂王的那些罪行,比之後世的皇帝也算不得什麼。但為什麼偏偏紂王就失去了王位,成了亡國之君呢?按照“史書”的說法是商朝“德不配天”,紂王的所作所為上天都看不下去了,因此周朝替天行道,滅了紂王。
《史記》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紂王的話:“大聚樂戲於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百姓怨望而諸侯有畔者,於是紂乃重刑辟,有炮格之法。”
其實就這些罪行來看,也就炮烙比較殘酷了,但實際上這條刑罰很快就被廢除了。“酒池肉林”聽上去好像很奢靡,但其實經不起推敲,因為酒應該密封儲存,露天的話很快就變酸了,不好喝了;“懸肉為林“就更可笑了,有那個君王願意自己皇宮裡到處掛著死豬肉啊,並且這樣也很容易腐爛。
那按照這樣來分析的話,其實紂王也並無太大的過錯,那為什麼他最後落得個國破人亡的下場呢?
這還要從國家形態上來分析。就夏商周這三個朝代來講,夏朝是遊牧國家,逐水草而居,對土地缺乏明確的概念;商朝呢,是一個商業國家,對地理位置十分重視,對地盤也沒有太大的野望。
周朝就不同了,它是典型的農業國家,在周朝法律中有這樣一段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由此可見,周朝對土地呈現一種痴迷狀態。
正是由於這種痴迷,周朝先祖周文王、周武王才不甘心偏居一隅,他們想要得到更多的土地,所以發動了對商朝的戰爭,最終戰而勝之。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給商紂王安上幾個罪名也是應有之義。
-
5 # 古風分享
商紂王是被黑的最慘的帝王,說他荒淫無道,也就倆老婆,後來去一個小妾蘇妲己,英明神武周武王600多個老婆!
說他不重視神靈,不大肆祭拜!
還重用平民甚至有本事的奴隸,損害貴族利益,排擠權臣!哪個正常皇帝不打壓權臣?
在周朝列舉出來的帝辛六過裡:
一是酗酒,
二是不用親戚權貴,不用自己親戚權貴!
三是任用逃犯做官,選拔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
四是聽信婦言,就是怕老婆!
五是不留心祭祀,不願意大事祭拜祖先鬼神!
六是信有命在天,這個我不理解,可能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吧!
什麼酒池肉林都是後面加上去的,越到後面罪狀越多。關於比干的死,春秋的記載是比干諫而死,之後屈原說比干是投水而死,呂不韋的門客則說他是被剖心而死;
再到後來說是紂王剖開他的心是為了滿足妲己的好奇心,想看看聖人的心是不是七竅。然而現存比干墓寺廟中碑文有顯示其比紂王還晚死17年!
周武王造反,起兵攻打朝歌城,紂王無奈還未徹底征服的東夷各部落,只得帶領兵馬與東夷奴隸兵班師回朝,結果決戰之時,西周5萬比17萬商兵,剛剛歸附的東夷奴隸兵造反,結果大敗,臨朝歌城下。紂王退入城中,登上鹿臺,在摘星樓自焚而死……
紂王幾條罪名,自個理解理解就好,至於這場戰爭到底正不正義,我們自己理解就好……
-
6 # 北疆同心
武王伐紂並不僅僅是出於“替天行道”的目的,更有趁機吞併商朝建立自家政權的圖謀在內。
因為自從商紂殘暴無道,導致了天下諸侯與之離心離德之後,不僅周國有取而代之的圖謀,只怕其他具有一定實力的諸侯,也有這個打算!只不過是周國成功了,而其他諸侯沒有成功而已。
因此,自周文王時代起,周國便開始了有計劃、有步驟的準備工作。他們修理內政,整頓軍備,聯合諸侯,網羅人才,逐漸具備了取代商紂的基本條件。
然而,周文王並沒能親自領導滅紂之戰。這倒不僅是因為周文王 年事已高,天年將盡的緣故。更是因為儘管商紂搞得整個商朝一團糟,但還沒有走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商朝的實力仍然比較強大,還不是憑藉周國的實力就能推翻的。
因此,可以說周文王是抱憾而終,滿懷遺憾辭世的!不過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代,滅紂的時機終於到來了——因商紂愈發殘暴不仁,他剖比干之心囚箕子為奴,搞得商朝上層統治階級內部人人自危!
後來發生的事兒眾所周知:周武王在孟津與“八百諸侯”會盟以後,趁商朝危機四伏的機會,率領聯軍攻至牧野,引誘紂王派兵出城交戰。而紂王迫於無奈,只好臨時武裝了幾十萬奴隸,在少數商軍的監督下出城作戰,試圖依靠他們抵抗周軍的攻擊。
怎奈這些奴隸平日受盡虐待和欺壓,心裡早就對紂王不滿了!當週軍發起衝鋒時,這群毫無鬥志的奴隸們立馬反水,掉轉戈頭反向監陣的商軍殺去!於是,朝歌城便毫無懸念的被周軍攻破,走投無路的紂王也只得一死了之了。
-
7 # 乏味的生活1982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存在最長時間的王朝,最後被一場被後人視為替天行道的武王伐紂結束了他的存在。一個帝國從此覆滅,一個新的王朝從此建立。當然朝代的更替是有自己的演變規律的,不容我們。可是武王伐紂真的是一場絕對正義的戰爭嘛?真的是受了上天的旨意,替天行道嘛?還是隻不過是對當時發起戰爭給自己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呢?紂王真的就那麼無道嘛?真的到了天下得而誅之的地步嘛?
當殷商的歷史傳承到帝辛時,商朝初年的鼎盛早已不復往昔。儘管我們不知道帝辛的生卒年,但卻知他是帝乙的少子,更是商朝的末代皇帝,到西周後改稱其為紂,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商紂王。
我們先來看看紂王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看過《封神榜》的人都知道,紂王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王。沉迷於美色和酒香,無道至極。可是我們卻忘了小說永遠都是小說,而且它還是神話小說,根本沒有什麼可信度。可是由於歷史文獻的缺乏,很多人只能從這部小說中去了解那段歷史,從而也就順著作者揚周貶商的路線去看待當時許多歷史人物了。可是歷史真正的紂王,除了殘暴和好色之外,確確實實沒有那麼昏庸。什麼挖心,掏肺的事情卻是有,但是都是因為這些人勾結大周才遭到了這下的下場。
2000年,在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公元前1105年至公元前1046年。
還有一點,周武王真的是因為正義才對紂王發起進攻的嘛?或許未必,或許我們可以從兩點看待這場戰爭的發起原因,第一個就是,在經過不斷髮現和壯大,以它當時的國家實力已經不在甘心作為商朝的一個諸侯國了。這一點很好解釋,為什麼天下當時那麼多諸侯國,別的諸侯國就沒有替天行道呢?為何有偏偏是周王室呢?這個他強大的國力是分不開的。其次就是,因為紂王殺死了的哥哥,或許這件事才是武王伐紂的導火索。
當然,一個國家的滅亡往往都是伴隨著民心的失去的。因為紂王的殘暴,天下百姓,這個時候有個人打著救濟天下的旗號站出來。對於那些已經飽受折磨的百姓看來,這就是他們的救星。肯定會雲集響應,而且也會得到百姓的支援。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其實戰爭給她們帶來的災難遠遠是大於暴政的。就這樣,一場權力的爭奪最後卻無奈的演變成為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抗。其實到頭來,受傷害最大的還是可憐的百姓。
一、即位之初
在帝乙崩世後,其子帝辛繼位為商朝的第三十代君主。事實上,從商湯滅夏後開始,殷商的歷史已經傳承了六百多年的時間。
即位之初,帝辛就任命了周侯、鬼侯和鄂侯作為當朝的“三公”。而這三位諸侯,都被史書記載為是當時的賢能之士。由此可見,帝辛在即位之初,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勵精圖治和有所作為的。
(一)周侯
周侯名叫姬昌,他就是聞名於後世的周文王。其部族在爺爺公亶父的帶領下,才遷徙到了岐山的腳下。在此,他們開始繁衍生息,低頭髮展,很快就擴充了實力。姬昌的父親季歷即位後,開始四處征伐,恃強凌弱,進而引起了商朝中央政權的警惕。
為了防範周侯的一家獨大,商王文丁趁季歷來朝歌參拜之時,一舉將其斬殺,史稱為“文丁殺季歷”。
之後的十數年裡,周侯姬昌開始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帝辛繼位之時。
(二)鬼侯
鬼侯又稱為九侯,他是殷商後期時盤踞在今天山西北部和陝西北部的鬼方部落中的一部。可惜,後世對鬼方部落的記載並不多,只在殷墟卜辭中有顯示而已。
鬼方部落歷來都非常崇尚武力,歷史上就曾多次和商朝發生過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武丁擔任商王期間,曾集結了各諸侯的勢力,共同出兵討伐鬼方部,終於將其擊敗並收服於商朝。
(三)鄂侯
鄂侯的所在地位於殷商王畿之地的西南方向,大致就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沁陽的西北一帶。
鄂國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諸侯國中的強者。在帝乙當政後,鄂國也因為大肆擴張而遭到了商朝中央的懲處。
帝辛即位後,鄂侯表面繼續臣服於殷商,但私下卻並不安穩。
以上的三位,雖都是殷商治下的諸侯,但卻都不穩定。因此,帝辛才任用以上的三侯來出任“三公”之職。說白了,無非就是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而已,先擱在眼前,用籠絡的方式慢慢進行分化瓦解。
二、開始暴政
在王位穩固後,帝辛開始不安分了。他對內橫徵暴斂,嚴刑峻法;對外連年征戰,國無寧日。於是乎,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商朝的統治基礎被嚴重動搖了。
關於商朝的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通過《封神演義》或者《封神榜》而得知的。在這些文學作品中,紂王沉湎於酒色,尤其是對於被狐狸精附體的妲己寵溺無度,導致了自己眾叛親離,還被西周政權所取代。
那麼,妲己這個人是文學的虛構嗎?不是。
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另據《呂氏春秋》記載:
商王大亂,耽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
除了《史記》和《呂氏春秋》外,《左傳》中也有關於妲己的記載。可見,歷史上確有其人,並非完全的虛構。
除了妲己等大量的美色以外,紂王還強娶了鬼侯之女。不過,因為此女不喜紂王的荒淫無度和嗜殺成性,很快就被紂王虐殺。甚至,餘怒未消的帝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還將鬼侯本人施以醢刑,剁成了一堆肉醬。
鄂侯開始多次勸諫,制止紂王帝辛的暴行。結果,紂王竟然連鄂侯也不放過,將其施以脯刑,晒成了人幹。
周侯姬昌一看勢頭不對,準備偷偷逃回自己的封地。結果,很快就被崇侯虎捕獲並關押起來。為了保命,周侯向帝辛再三表示誓死效忠,還進獻了大量的美女和珍寶,以及洛水以西的一大片土地,帝辛才勉強同意將其釋放。
在清除完“三公”勢力後,商朝早已危機四伏,可紂王帝辛卻懵然不知,繼續霍霍人生,還任用了只會溜鬚拍馬和阿諛奉承的費仲來出任國相。
三、眾叛親離
由於紂王亂政,越來越多的諸侯開始叛亂。甚至於,就連殷商統治階級的上層中,也出現了王族的分裂。
(一)箕子
箕子名叫胥餘,是帝乙的弟弟,更是紂王帝辛的叔叔。
紂王登基之初,箕子尚能竭力輔政。但是,目睹紂王的殘暴無道,他苦心諫阻卻毫無效果,甚至還得罪了紂王。
在見到忠直的比干被紂王挖心殘害後,箕子料定成湯六百多年的基業必將斷送於帝辛之手,竟然割發裝癲才躲過了一劫。
(二)比干
比干也是帝乙的弟弟,是紂王的叔叔,此人賢德,一向都主張寬仁治國。帝乙過世前,比干受託孤重任來輔保帝辛。
對於比干的多次勸諫,紂王帝辛開始時還有所顧及,但卻越來越怒不可遏,最終決定殺之以儆效尤。關於這段,《封神榜》中還專門演繹了比干七竅玲瓏心的神話故事。
(三)微子
微子是帝乙的長子,也是紂王帝辛的長兄。因為出生不高,有德有才的他才沒有繼承王位。
紂王帝辛即位之初,兄弟二人的關係還是非常親近的。但是,隨著紂王的黑化,微子也積極諫阻,竟然遭到了帝辛的猜忌。為了避禍,他只得悄悄出走,躲回了自己的封國。
武王滅商之後,微子親持商朝王室的禮器,表示願意歸順周朝。武王非常感動,準其復位如故,繼續為諸侯。
四、諸侯反叛
周侯姬昌返回自己封地後,立即開始擴充備戰。同時,他廣佈恩德於四方,引來許多中小諸侯的真心歸順。
與此同時,紂王帝辛即位後,他的精力一直都集中於東南地區,持續對東南地區進行擴張。因此,商朝的主要軍力多駐紮於東南部,使得西部地區兵力空虛,為周侯日後的突襲埋下了巨大隱患。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侯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發繼位,後世稱其為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諸侯於盟津,準備對商朝發起攻擊。而此時,殷商的主力尚在淮河流域遠征東夷,使得這次會盟具有了突襲的意味。
不過,通過甲骨文的記載和考古學家的推測得知,此次會盟並非是“不期而會”,而是以周侯為核心的一次精心奪權。
五、牧野之戰
聽聞武王會盟,紂王帝即就慌了,匆忙之中拼湊軍隊進行抗擊。他將獄中羈押的所有奴隸和戰俘都予以釋放,聯同朝歌周邊的商軍,共同開赴牧野迎戰諸侯聯軍。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紂王眼見牧野之戰敗局已定,自己已經是迴天無力,只得逃回了朝歌。為了維護自己僅剩的尊嚴,他選擇自焚而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待周武王率軍趕到鹿臺時,立即砍下了紂王的頭顱並懸旗示眾。至此,商朝宣告滅亡。
六、歷史評價
其實,只要是戰爭或許就不可能存在正義。因為戰爭本來就是一件非常不正義的事情,不管你以任何理由發起。所以說,替天行道,只不過是權力者為了愚民而找的一套說辭罷了。戰爭永遠都是權力者為了獲得很大權利而進行一場不顧及別人死活的行動。所以說,武王伐紂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正義不正義。更何況,他的目的本來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偉大。
通常認為,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終結六百多年商王朝和建立周王朝的標誌性戰役。甚至,還被附加了其他許多的正面積極意義。
不過,筆者個人卻認為,牧野之戰的意義和功績被無限放大了,因為它就是一次普通的朝代更迭戰爭罷了,武王伐紂的目的遠沒有那麼偉大,就是一次蓄謀已久的奪權罷了,無非也還是為了土地、奴隸和金銀。
-
8 # 素衣寒江雪
中國的君王中,在史書中被批判最徹底的就是隋煬帝和紂王。歷史記錄者給了他一個紂字作為封號就已經把他定在了恥辱柱上,紂字已經說明了一切,暴君的代名詞。
歷史上每一次的政權交替都是蓄謀已久的,和是否違德沒有關係。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勝利者為了給自己的奪權行為找到一個正當的理由,最好的方法就是潑髒水,抹黑貶低對方,證明自己是合乎天理的,也是為了教化民眾,因為前政權逆天不仁我才為了天下百姓取而代之。多麼高尚。但他們永遠不會告訴百姓,我們如果無德,你們中的一個也可以出來推翻取代,他們只會教導百姓忠君愛國。
名不正言不順,做事之前都會為自己的行為找到合乎邏輯的理由。朱隸在搶自己侄子的皇權的時候,打出的口號是清君側,最後是不是隻清君側?還不是連主君一起清除掉。曹丕再三推辭不接受漢獻帝的禪讓,都是一個道理,給天下一個交代。喊的口號是假,搶奪王權才是真的。天下歸仁只是文人的美好願望,現實還是看實力,其他的都是假的。
-
9 # 文史不假
2000年,在中國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將其在位時間推定為公元前1105年至公元前1046年。
一、即位之初在帝乙崩世後,其子帝辛繼位為商朝的第三十代君主。事實上,從商湯滅夏後開始,殷商的歷史已經傳承了六百多年的時間。
即位之初,帝辛就任命了周侯、鬼侯和鄂侯作為當朝的“三公”。而這三位諸侯,都被史書記載為是當時的賢能之士。由此可見,帝辛在即位之初,還是希望自己能夠勵精圖治和有所作為的。
(一)周侯周侯名叫姬昌,他就是聞名於後世的周文王。其部族在爺爺公亶父的帶領下,才遷徙到了岐山的腳下。在此,他們開始繁衍生息,低頭髮展,很快就擴充了實力。姬昌的父親季歷即位後,開始四處征伐,恃強凌弱,進而引起了商朝中央政權的警惕。
為了防範周侯的一家獨大,商王文丁趁季歷來朝歌參拜之時,一舉將其斬殺,史稱為“文丁殺季歷”。
之後的十數年裡,周侯姬昌開始韜光養晦,暗中積蓄力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了帝辛繼位之時。
(二)鬼侯鬼侯又稱為九侯,他是殷商後期時盤踞在今天山西北部和陝西北部的鬼方部落中的一部。可惜,後世對鬼方部落的記載並不多,只在殷墟卜辭中有顯示而已。
鬼方部落歷來都非常崇尚武力,歷史上就曾多次和商朝發生過戰爭,雙方互有勝負。
武丁擔任商王期間,曾集結了各諸侯的勢力,共同出兵討伐鬼方部,終於將其擊敗並收服於商朝。
(三)鄂侯鄂侯的所在地位於殷商王畿之地的西南方向,大致就相當於今天河南省沁陽的西北一帶。
鄂國雖然面積不大,但卻是諸侯國中的強者。在帝乙當政後,鄂國也因為大肆擴張而遭到了商朝中央的懲處。
帝辛即位後,鄂侯表面繼續臣服於殷商,但私下卻並不安穩。
以上的三位,雖都是殷商治下的諸侯,但卻都不穩定。因此,帝辛才任用以上的三侯來出任“三公”之職。說白了,無非就是採取了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而已,先擱在眼前,用籠絡的方式慢慢進行分化瓦解。
二、開始暴政在王位穩固後,帝辛開始不安分了。他對內橫徵暴斂,嚴刑峻法;對外連年征戰,國無寧日。於是乎,國內的階級矛盾空前尖銳,商朝的統治基礎被嚴重動搖了。
關於商朝的歷史,相信很多人都是通過《封神演義》或者《封神榜》而得知的。在這些文學作品中,紂王沉湎於酒色,尤其是對於被狐狸精附體的妲己寵溺無度,導致了自己眾叛親離,還被西周政權所取代。
那麼,妲己這個人是文學的虛構嗎?不是。
殷紂王好酒淫樂,嬖於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
另據《呂氏春秋》記載:
商王大亂,耽於酒德,妲己為政,賞罰無方。
除了《史記》和《呂氏春秋》外,《左傳》中也有關於妲己的記載。可見,歷史上確有其人,並非完全的虛構。
除了妲己等大量的美色以外,紂王還強娶了鬼侯之女。不過,因為此女不喜紂王的荒淫無度和嗜殺成性,很快就被紂王虐殺。甚至,餘怒未消的帝辛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還將鬼侯本人施以醢刑,剁成了一堆肉醬。
鄂侯開始多次勸諫,制止紂王帝辛的暴行。結果,紂王竟然連鄂侯也不放過,將其施以脯刑,晒成了人幹。
周侯姬昌一看勢頭不對,準備偷偷逃回自己的封地。結果,很快就被崇侯虎捕獲並關押起來。為了保命,周侯向帝辛再三表示誓死效忠,還進獻了大量的美女和珍寶,以及洛水以西的一大片土地,帝辛才勉強同意將其釋放。
在清除完“三公”勢力後,商朝早已危機四伏,可紂王帝辛卻懵然不知,繼續霍霍人生,還任用了只會溜鬚拍馬和阿諛奉承的費仲來出任國相。
三、眾叛親離由於紂王亂政,越來越多的諸侯開始叛亂。甚至於,就連殷商統治階級的上層中,也出現了王族的分裂。
(一)箕子箕子名叫胥餘,是帝乙的弟弟,更是紂王帝辛的叔叔。
紂王登基之初,箕子尚能竭力輔政。但是,目睹紂王的殘暴無道,他苦心諫阻卻毫無效果,甚至還得罪了紂王。
在見到忠直的比干被紂王挖心殘害後,箕子料定成湯六百多年的基業必將斷送於帝辛之手,竟然割發裝癲才躲過了一劫。
(二)比干比干也是帝乙的弟弟,是紂王的叔叔,此人賢德,一向都主張寬仁治國。帝乙過世前,比干受託孤重任來輔保帝辛。
對於比干的多次勸諫,紂王帝辛開始時還有所顧及,但卻越來越怒不可遏,最終決定殺之以儆效尤。關於這段,《封神榜》中還專門演繹了比干七竅玲瓏心的神話故事。
(三)微子微子是帝乙的長子,也是紂王帝辛的長兄。因為出生不高,有德有才的他才沒有繼承王位。
紂王帝辛即位之初,兄弟二人的關係還是非常親近的。但是,隨著紂王的黑化,微子也積極諫阻,竟然遭到了帝辛的猜忌。為了避禍,他只得悄悄出走,躲回了自己的封國。
武王滅商之後,微子親持商朝王室的禮器,表示願意歸順周朝。武王非常感動,準其復位如故,繼續為諸侯。
四、諸侯反叛周侯姬昌返回自己封地後,立即開始擴充備戰。同時,他廣佈恩德於四方,引來許多中小諸侯的真心歸順。
與此同時,紂王帝辛即位後,他的精力一直都集中於東南地區,持續對東南地區進行擴張。因此,商朝的主要軍力多駐紮於東南部,使得西部地區兵力空虛,為周侯日後的突襲埋下了巨大隱患。
公元前1050年左右,周侯姬昌病逝,他的世子姬發繼位,後世稱其為周武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大會諸侯於盟津,準備對商朝發起攻擊。而此時,殷商的主力尚在淮河流域遠征東夷,使得這次會盟具有了突襲的意味。
不過,通過甲骨文的記載和考古學家的推測得知,此次會盟並非是“不期而會”,而是以周侯為核心的一次精心奪權。
五、牧野之戰聽聞武王會盟,紂王帝即就慌了,匆忙之中拼湊軍隊進行抗擊。他將獄中羈押的所有奴隸和戰俘都予以釋放,聯同朝歌周邊的商軍,共同開赴牧野迎戰諸侯聯軍。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
紂王眼見牧野之戰敗局已定,自己已經是迴天無力,只得逃回了朝歌。為了維護自己僅剩的尊嚴,他選擇自焚而亡。據《史記·周本紀》記載:
武王馳之,紂兵皆崩畔紂。紂走,反入登於鹿臺之上,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
待周武王率軍趕到鹿臺時,立即砍下了紂王的頭顱並懸旗示眾。至此,商朝宣告滅亡。
六、歷史評價通常認為,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也是終結六百多年商王朝和建立周王朝的標誌性戰役。甚至,還被附加了其他許多的正面積極意義。
回答完畢!
-
10 # 齊天大猴
這樣的問題,其實都是在對歷史進行假設,什麼叫替天行道,天是什麼,道又是那個?
商紂王是否就是王朝的敗類,該如何去處理這樣的關係。
首先歷史的可行度,尤其是緣故時代的可行度到底有多大,這是值得商榷的。我當然不是要給紂王翻案,但是,對歷史中記錄的許多事情的真假性存在疑惑。一個王朝推翻另一個王朝之後,他的歷史記錄中基本都是描述上一代的不堪和苟且的。可能是基本事實,但是也未必就不是陰謀。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歷史的記錄就越存疑,甚至有些內容牽強附會,甚至肉麻。歷史書有時就是一本歌功頌德史。
其次,對於政權的顛覆,無非就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事情。沒有必要非的搞一個正義打敗黑暗。替天行道的幌子。歷史上只有勝利者是永遠的贏家,只有勝利者才能自由的書寫歷史,那麼,這樣的書寫會公正客觀嗎?政治鬥爭本來就是陰謀和詭計的結果。
再次,我們在讀歷史的過程中,是不是可以換一種觀點去讀。比如去探討事件本身對歷史的影響,和對當下的現實意義。而不是過分的從道德的角度去分析。所謂以德治國是歷史上各個王朝統治的手段。可是現代社會還是法制比德治更有時代意義。
所以武王討伐紂王不論是替天行道,還是篡權,無非是歷史發展的一個階段代替了另一個階段。
回覆列表
關於武王伐紂這個問題,我們要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武王伐紂的意義要遠大於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
相信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就是相信武王伐紂的歷史事實,相信這個歷史事實,就是迴應一個真理,這個真理就是“天道報應”。當權者只要淫暴無常,就必將遭受被推翻的報應。
在認同武王伐紂這個歷史意義的基礎上,我們再來探究真相。
商王朝到了後期,在王朝的西北方向,有一個純粹的農業部落悄然興起,這個部落就是周部落。周部落興起的速度和規模,巧了,和商部落在夏王朝後期悄然興起速度和規模很相似。
此時的周部落如果繼續向東發展,則有一個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必將和商王朝的勢力重疊交叉,而且在法理上,周部落本就隸屬商王朝。所以周部落不得不一面看著商王朝的眼色,另一面虎視眈眈的準備在商王朝的身邊。
上蒼總是青睞於有準備的人,這一次,上蒼派給了周部落一位殘暴的商王朝君王,用來協助周部落加強他們擴充的決心。
然而在我們千百年來一貫被灌輸的理念中,君王的素質絕對不是因為擁有聰明才智和孔武有力,君王最關鍵的素質在於寬仁。
很可惜,紂王子受辛恰恰缺少的就是寬仁。不但不寬仁,反而殘暴異常,當然這種殘暴的異常是相比於我們普通人,要是和夏王朝的最後君王相比,也不算有什麼新意。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我在這裡很想把後世冠在紂王頭上的惡虐,和夏王朝最後那位君王夏桀姒履葵做一下比較,因為這兩位末代君王,實在太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比較完後,我們似乎可以得到一些答案。
商紂王子受辛:宮廷建造一日不停,“瑤宮”和“瑤臺”就建造了七年。皇宮中的肉像山林 一樣堆著,酒不是裝在罈子裡,而是倒在池子裡,每次飲酒可以直接跳到池子裡喝個七晝七夜。
這個“酒池肉林”的傳說,同時發生在這兩位倒黴蛋身上,並且在今後的歷史長河中被他們的繼承者不斷上演。
商紂王子受辛:發明了一種酷刑,被稱為“炮烙”,讓逃亡的犯人赤腳走在被炭火燒的通紅的鐵柱上,用來警戒震懾對他的反抗情緒。同時子受辛還發揚了他的好奇心,看見有人走過冰冷的溪水,便令人敲碎那人的腳骨,看看是什麼特殊材料製成的。
這一回,夏桀的發明被同時安在了紂王的頭上,同一樣東西,在歷史上被髮明瞭兩次。但這一次,紂王青出於藍,不但喜歡看別人被銅柱炙烤的腳,還喜歡看別人被冰凍後的腳。
商紂王子受辛:面對大臣九候的質疑,直接剁成肉醬。
夏桀姒履葵:萬千寵愛於施喜妹一身,施喜妹喜歡聽絲綢撕裂的聲音,否則就皺著眉頭。
商紂王子受辛:萬千寵愛於蘇妲己一身,蘇妲己沒那麼高冷,喜歡打呼嚕和說夢話。
這兩位末世君王同樣都比較殘暴,而在審美的角度上,也都異於常人。
好了,類似這種比較,我其實是為了說明一個事實,在君王的荒淫無道上,旁人實在無法發揮出更多的想象力,但為了向世人宣告這些殘暴君王的醜惡,便一遍遍的將這些令人髮指的行徑“複製”“貼上”,不失為一種很有效率的做法。
周部落的酋長姬昌被部落裡的人尊為聖人,卻因為不忍看到九候、鄂候被剁成肉醬,而嘆息一聲,就被紂王逮捕關押起來。
紂王還將姬昌的兒子也剁成肉醬,並且拿給姬昌吃,姬昌不得已吃了一口。紂王於是宣稱,姬昌連自己兒子都要吃掉,還裝什麼聖人呢?
周部落為營救姬昌,獻出大量美女、名馬、珠寶,紂王才把姬昌釋放。姬昌回到周部落不久後就逝世,他的兒子姬發繼承了周部落酋長的位置,為報父仇和兄仇,他領導周部落準備進行一場反抗戰爭。
公元前1122年,周部落聯盟幾個其它的部落,在河南孟津會師,渡過黃河,向朝歌進攻。紂王也集結軍隊迎戰。兩方軍隊在朝歌西南二十公里的牧野決戰,周部落的聯盟軍由四萬五千人,商軍據說有七十萬人,但商軍人心離散,結果大敗。
最終結果,眾所周知。商紂王子受辛自焚於他建造的鹿臺。他所寵愛的妲己女士卻並沒有隨他自焚,而是滿懷希望的迎接周王朝的建立,姬發原本要留下妲己自己使用,但九十歲的姜子牙卻鐵石心腸,堅決處死了蘇妲己。
商紂王子受辛確實殘暴,但是殘暴的程度和內容到底怎樣,只需要看一下後世史家對夏王朝夏桀殘暴手段的“複製”“貼上”手法,就應該明白。這種手法,在中國歷史上一次次重演,也絕非只有紂王“獲此殊榮”。
但即使我們明白了,也絕對不會影響我們對武王伐紂的正確認識,因為武王伐紂的意義,本就不在於改朝換代,而是在於讓我們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這就是我們中中國人認定的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