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66747061快樂人
-
2 # 葉話文史
首先,嚴格講“春節”這個節古代是沒有的,你穿越到古代說“過春節”,古人肯定一臉懵逼,不知道你在耍什麼寶。因為在古代偶爾有人說“春節”,也不過是指“春季”而已。
古人當然也“過年”,但在古代,古人把每年(當然是舊曆年)的元月一日稱為“元日”、“元旦”、“元辰”、“元正”、“新年”、“三朝”、“三始”等,每個朝代的常用叫法不一樣。具體說,漢朝常說“三朝”、“三始”,南北朝有了“元正”、“新年”的說法,唐宋元明幾朝基本叫“元日”,清朝流行叫“元旦”。把舊曆年元月一日稱為“春節”,是從1912年才開始的。因為1911年辛亥革命,隨後民國建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通電各省宣佈曆法改用公曆,因此把公曆新年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元旦”被新曆年給搶去後,為避免混淆,袁世凱就下令把舊曆年元月一日改稱“春節”。所以把過年稱作“春節”,到現在不過才一百多年的歷史。
因此提問者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改為“古人為什麼過年,過年怎麼慶祝”。
先說古人為什麼“過年”。首先,“年”的古文寫作“秊”,就像人揹著“禾”,也就是收穫的意思。眾所周知,中國自古以農立國,上古農業水平低,一年只種一季糧食,所以收穫了就代表過了一個年頭了。既然過了一年,永珍更新,所以要祭祀農神,祭祀上帝、祖先,舉行好些儀式,這就是“過年”的來歷。至於什麼驅逐“年獸”之類的,那不過是後起的淺陋傳說罷了。
接下來說古人怎麼過年。一是拜年賀節。至遲從周代開始,人們過年就要舉行聚會團拜。有官方拜會,如諸侯朝拜天子,大夫朝拜諸侯,鄉里舉行聚會;還有家族、鄰里拜會。拜會時說些祝賀的話,宴會聚餐。到宋朝時還在過年時互送祝賀“名刺”,也就是“賀年卡”。二是驅鬼辟邪。從先秦開始,人們就在門上立“桃人”(桃木做的人),後來演變為掛桃版、桃符,唐宋時又變為貼春聯;還有在門上畫神荼鬱壘,即畫門神,或殺雞祭門神,或在門上畫雞;大約南北朝時,人們還燒竹子聽爆音,就是燃放“爆竹”,宋代以後變成放火藥炮竹。三是有年節飲食。如從兩漢南北朝開始,人們在過年時喝椒柏酒(用椒草和柏樹葉泡的酒)、桃湯(桃子煮的湯)、屠蘇酒(大黃、白朮、桂枝等中藥泡的酒),吃五辛盤(蔥、姜等五種辛辣食品的拼盤)、春盤(韭菜和時令蔬菜)、膠牙餳(麥芽糖),到宋元明清以後開始吃扁食(水餃)、蒸糕等。
-
3 # 黔北榮哥打野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年”的怪獸頭長有觸角,兇猛異常 然後人們為為了驅趕它,就張貼紅色對聯,放鞭炮 為了驅趕年獸 古人過春節就是互相拜宴請 古人也過春節。最常見的習俗都是貼春聯,放鞭炮等。
-
4 # 魚輿君
話說,我們即將迎來中國歷史上第108個春節。
有沒有很意外呢,上下五千年才過了100多次年?
其實,“春節”這個名字其實來得很晚,是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改用西曆紀年。而常常用來表示新年第一天的“元旦”被自然是繼續用在西曆1月1日上,而我們自己的新年第一天則沒了名號。又由於舊曆新年常常在立春這天附近,因此,當時的國民政府才將舊曆新年命名為“春節”。
古人也在慶祝新年第一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要是穿越到漢武帝之前,過年可不一定是在1月1日。
例如,黃帝認為冬月(11月)為子月,子是地支中的第一個字,因此,以11月為歲首,即在11月1日過年。後來改朝換代,為了標誌自己王朝順應天命,都會改正朔,夏朝以正月為歲首,商朝以12月為歲首,周朝為11月,到了秦朝,改為10月為歲首。漢承秦制,漢初也一直是以10月為歲首,漢朝的先民都是在10月1日慶祝新年,只是不知是否和我們現在一樣,有“十一”黃金週。
到了漢武帝時期,此前用的顓頊歷有了較大誤差,新制定曆法的需求也提上日程(提出改歷的正是大家熟悉的司馬遷)。最後,天文專家制定了新曆法,因當年是太初元年,因此新曆法名為太初曆。太初曆重新確定了以正月為歲首,從此,華人終於在1月1日過年了。
值得一提的是,太初元年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是10月開始,第二年12月結束,共經歷14個月,有2個冬至,換算成西曆的話,大約是公元前105年11月至公元前103年2月。
回覆列表
一年四季和二十四小節氣候,關係到農耕文化,大寒而終年未囉!"春節″也是立春開端。民間傳統節日,紀往開來夕夕相關。用各地方風俗習慣慶祝,祈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發達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