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學堂王老師
-
2 # 珍珍心理諮詢
一個人的人格不僅受到父母的影響,還受到更大範圍的其他社會因素,對孩子人格的影響。
首先,在學院派心理學裡面並不用原生家庭這樣的說法。
其次,學院派心理學的提法是:早年教養環境。
再次,對全世界的專業的心理學人士而言,從來都不會認為原生家庭決定人的一生。
早年教養環境並不等於原生家庭。
早年教養環境包括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所接觸到的一切要素。這些要素每一個都足以塑造人的一生誰起的作用更大主要看孩子更多的時間被哪個因素所佔據。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際網路已經變成影響孩子最重要的早年教養環境了。
孩子的成長既在他父母營造的環境下,也在社會的環境下,這兩個影響都很巨大,我們不能偏向於其中任何一種。
在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孩子人格的成長是多維度塑造的,不是一個單純的孩子跟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就過構成了孩子的全部人格。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涉及父親,母親互動構成的孩子的人格,同時也包含與自己玩伴的互動關係。
在長大一點,當孩子進入社會之後,受到的影響範圍也逐漸擴大,包括社會身份,也會對一個人的人格產生重大影響。
社會身份的人的人格影響,恰好是拉康精神分析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相互結合之後得到的成果,而網際網路時代孩子受到群體思維的影響就更大了。
網上有的專家說,一個孩子六歲之前,如果沒有學會規則感後面就建立不起來了。
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子的,很多軍警的訓練,也就是人在成年之後進入的軍事化訓練。
這種訓練在社會心理學裡叫做再社會化的過程,他同樣可以樹立規則意識。
這種規則意識的建立,不是靠一個人和父母的關係,靠的是一個人和群體社會的關係,在群體壓力下,從眾心理作用下,在集體環境,集體榮譽,社會身份的共同作用下人們的人格同樣會發生改變。
很多和維果斯基持相同觀點的人也認為,如果不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單獨研究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很愚蠢的。
互動作用的環境,對孩子會產生不同層次的影響,兒童不僅受到是否有大量玩具玩伴的影響,也會受到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成長的影響。
當前,社會上很多心理學培訓,基本上都不講關於同伴,集體,環境,社會,包括社會身份對人格的塑造。
-
3 # 物理王哥
我認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這三種教育相互關聯,是完美的組合,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啟蒙,是認知,最為基礎;學校教育是文化的學習,知識的貫輸。在認識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社會教育是自己在社會中所經歷的一些社會實踐,來自社會的方方面面,所感受到的一些教育。人們只有通過它,才能將自己在學校所學到的知識在實踐中鞏固提高。人們也只有通過這三方面現代的全方位完美的教育,才能成為社會上真正的有用之才。
家庭教育是基礎,父母親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父母親的行為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父母親講文明懂禮貌,孩子跟著學會講文明懂禮貌;父母滿口髒話,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喜歡讀書,當官的家庭出身的孩子喜歡指揮人。這就是家庭教育,雖然不是遺傳,但又像是遺傳。
學校教育也對孩子的成長全面影響,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學風濃正氣高的學校對孩子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學風不好的學校對學生成長不利。這就是目前家長千萬百計送孩子到重點學校重點班的原因,也是學區房價高的原因之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強者恆強,重點名校師資力量強,家長素質高,學生成績好,成績不那麼好的也會受薰陶變好。
學校教育對家庭教育還有一個修正作用,所以有些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名校,就是為了讓孩子接受名師教育,讓孩子與優等生看齊,這也可看成是現代版的“孟母三遷"吧。
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日顯突出,大環境不好,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一大諷刺,是一大沖擊。比如當前老師不能管學生,家校矛盾突出,就是一大社會問題。老師不敢管學生,學生不尊重老師,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能學好嗎?想當初,剛恢復高考,學生還有家長把老師當成了神,學生學習才兢兢業業,努力刻苦,生怕落人之後;如今是老師求學生學,能學好嗎?當然這只是片面現象,不能以偏概全,但也能說明存在的問題喲。
社會大環境影響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三者密切聯絡,缺一不可。
人的一生成長受三大因素影響,家庭、學校和社會。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作用各不相同,總體而言,家庭的影響更大。
-
4 # 好書之家
我覺得社會教育更管作用。
爸爸媽媽解決不了的教育問題,交給社會肯定有效果,有些孩子天生就不怕父母,一到社會上就膽小如鼠,有的父母在家溺愛孩子放任自流,結果一步步把自個的親生骨肉推上了犯罪的邊緣。
從這個母親的簡單言語中可以看出平時估計對孩子管的的也比鬆,或者孩子聽不進母親的教育,對之置之不理。
一看就是一個慈母的形象,可惜兒子一步步終於走上錯誤道路。
問題家庭和問題孩子父母有問題,孩子通常也會有問題,遺傳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這是一個簡單、明顯、不容否認的事實。
在《 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方式能否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一書中特瑞·莫菲特對青少年犯罪的看法這樣說的:
莫菲特區分了兩種犯罪行為:一種是從第一顆青春痘冒出來開始,到最後一支擦痘痘的藥膏丟到垃圾桶為止;另一種是持續一輩子的犯罪。那些在童年時期表現很好,成年後遵紀守法的人,他們通常會經歷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裡,他們的表現既不像童年時期的表現,也不像成年之後的表現。正如我在上一章中談到的,這主要是群體的原因,是不同年齡群體之間較量的結果。
這些孩子大多數心理上都沒有毛病,也不是他們父母的錯。他們社會化了,沒錯,只不過他們被同伴社會化了。
我覺得從此次男孩事件來看,很有可能是第二種情況,也就是受到了其他人的影響,因為她不聽父母教育,很大程度上在社會上學壞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覺得哪個對他的影響大,那麼哪個對他的教育也就越深刻。
按照他這個情況,估計母親的哭訴作用也不是很大,但願他能夠明白母親的一片苦心,早日在警察叔叔的教育下改邪歸正,還年輕,一切都來得及。
不知道孩子的父親是怎麼看待的,要是家裡父母都無法很好的教育和約束,那他以後估計在社會上也要吃很多苦頭。
如果你是孩子的父母 ,你會怎麼看呢? -
5 # 在下胡先生
人這一輩子挨多少打罵是一定的。從小捱打長大一定不捱打。
從小父母不打,不讓孩子知道是非對錯,就得學校教育,老師打。老師管不了,就得社會教育,身邊人打,別管惡意還是善意。身邊人再管不了,就得警察教育,口頭教育,警告,再管不了,就是監獄伺候了。
誰家孩子都慣著,但是得讓其知道是非對錯,殺人犯不是上來就拿刀砍人的,總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再發現其有不良嗜好的萌芽,就要扼殺掉,我沒見過誰家孩子不怕打,打不服只是你不忍心。
孩子從小犯了錯一定得讓其承擔責任,懲罰也好,捱打也罷,反正得有個說法。
嬌慣只會讓其輕狂
慢慢從心裡就會感覺,我錯了就錯了,反正也不會怎麼樣,這可是個可怕的過程,慢慢的這種性格形成,就天不怕地不怕了,對法律沒了敬畏,早晚得邁進監獄。
-
6 # 人間正道是滄桑葉
個人覺得都重要,有時候感覺社會教育更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很早就離開父母大多數在學校,社會上生活,所以社會教育更重要。
-
7 # 趙華96538441
父母教育。養不教父之過,是確實的!但總是很難教的,所以容易放棄,而且教子女,也會失去自己的生活,所以也自然不願意了
-
8 # Luzhanxiao
審訊室內哭著教訓兒是恨鐵不成鋼,亡羊補牢以懲後效。父母教育是基礎,社會教育是本根。家規家法是知理致禮仁意道德,社會教育是法律法規的硬性執行和改變!
-
9 # 落葉穩又輕
都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言傳身教很管用。但社會是個大染缸,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繼續接受教育,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
-
10 # 婺源小胡的生活
肯定是社會得教育要好呢,社會的教育旁呢蒙很快的明白道理,什麼事該怎呢樣就該怎麼樣,不容你去改變就會給你重重的①擊,讓你可以馬上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可能給你包容的,因為著才能成長,
回覆列表
事件回顧
“父母教育不了,就社會教你,社會教不了,就公安局、法院來教”!
5月29日,海南警方釋出了一段視訊,是涉嫌電信詐騙罪嫌疑人母親哭訴教育兒子的一段話。其實母親道出了最樸實的真理,也引起了很多家長的共鳴。從這點來看,這位母親三觀是正的。
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哪個教育作用更大?
其實每個家長階段不同,可能答案也是不同的,並不是A>B,或B>A的簡單選擇,個人認為要辯證去思考,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忽視哪一方面都會可能造成問題孩子的養成。
家庭教育:最瞭解孩子的肯定是家長,因為相處時間最長,彼此息息相關,但往往缺少系統性和計劃性,差異還是很大,重視程度也不同,往往容易出現感情代替科學方法,容易失去教育的原則。就像後面對話講的:“你想玩就在外面好好的玩,不要惹事,家裡有飯給你吃“。
我們不能通過一個事件個例來評判,教育需要合力才能良性迴圈,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當然重要,人之初,性本善,隨著孩子的成長,塑造他的影響也是多維的,作用都很重要,也都有責任,你認為呢?歡迎評論區留言。
殫竭心力終為子,可憐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