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婁山翠竹
-
2 # 星火辰
金庸寫《神鵰俠侶》,其中說到獨孤求敗年輕時曾與河朔群雄爭鋒,這個故事情節,多半受了唐朝傳奇故事的影響,河朔群雄是誰?即河北三鎮,其中就有王承宗任節度使的成德鎮,而李師道的平盧鎮更為強大,當時風俗和政治架構基本與河北三鎮相同。
話說,唐傳奇中的聶隱娘、紅線女的俠客故事,都和河北三鎮之一的另一鎮魏博鎮很有關係,而李師道、王承宗卻上演了現實版的俠客刺殺宰相的故事。極度主張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在大清早上朝的路上被當眾刺殺,其下屬裴度(後來唐朝著名的宰相,協助唐憲宗中興唐朝,完成了短暫統一)被砍翻在地、跌入旁邊溝渠之中。此事發生後,朝野震動,百官人人惶恐,皇帝唐憲宗李純更是震怒不已。
這樁案件在當時是一大疑案,兇手是誰撲朔迷離(若是發生在武則天朝,就該入狄公案了),雖然在好多年後一個偶然的造反事件發生後一體告破了,但其實其中內情也不定就那麼清楚。反正,最後的幕後兇手定在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頭上(李師道後來被滅,平盧被分割為好幾個鎮),但在當時,唐憲宗更懷疑是成德節度使王承宗。
唐憲宗李純,是唐朝安史之亂直到唐朝滅亡150年時間裡的第一英主,在他統治的晚年,終於平定了蔡州叛亂,制服了河北三鎮和平盧鎮,完成了唐朝中後期唯一一次統一。但唐朝積重難返,唐憲宗死後不久,藩鎮再起,越演越烈,以至於唐朝滅亡。
唐憲宗提拔了出身寒微的白居易,讓他逐漸成為了朝中的知名人物,青年俊傑。且說白居易的父親,當年正是反對平盧鎮割據而歸附唐朝的功臣,因此白居易最初的政治立場,顯然和武元衡等人一致。正因為如此,當武元衡等人執政時期,白居易雖然對朝政指手畫腳,公然得罪權貴,甚至頂撞皇帝,惹得皇帝也很不高興,但卻有李絳等宰相為他說話。
大約就是武元衡遇害的前一年,著名的宰相李吉甫(武宗朝的唐朝名相李德裕的老爹)死了,李絳也被外放,朝中的政局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隨著武元衡遇刺,朝廷的掌權者已經完全變了天。而白居易依然書生意氣,我行我素,在朝堂上煌煌大言,請求憲宗徹查武元衡遇害一事。
武元衡遇害要查,這誰不知道?一代英主的憲宗難道不知道?何況憲宗是最極力主持削藩的鷹派。宰相們難道不知道?只是事發突然,宰相們還沒想好如何應對,也不好多說。用得著你白居易來越班發言?
此時的白居易已經不擔任諫官,而是太子府的宮官。但看看白居易在當諫官時得罪過什麼人吧?皇帝最寵幸的宦官吐突承璀、或這或那的地方節度使、朝中老資格的混混以及皇帝。你不被貶官,還想怎麼著?
歷史記載說是:宰相們不滿白居易越職發言,加之有人陷害白居易品行不端,事母不孝(其母因為觀花墜井而去世,而白居易的詩中卻多有花啊之類的),於是被貶。
而其實呢,那是因為白居易年少經驗少,不懂官場險惡,得罪人太多造成的。當時的宰相應該是張弘靖、韋貫之。張弘靖是個拗相公,後來到盧龍去當幽州節度使,一意孤行,直接把已經平定的幽州又給激反了。韋貫之呢,一貫是不主張兩面作戰的,當時在打蔡州,何必非惹王承宗等人,白居易的發言也不符合其心意。因此,白居易被貶,也就很正常了。
其實,白居易被貶未必是壞事,貶他的人也未必都是壞心,當時的政局極為複雜,白居易離開京城或許是件好事。
回覆列表
公元815年,即唐憲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和御使中臣裴度,因主張削藩,損害了地方軍政大員利益,得罪了平盧節度使李師道,被李師道派人殺得一死一傷,其慘狀被時任太子左善贊大夫,碰巧路過慘案現場的白居易親眼看見,人品正直的白居易感到這是開國以來最大的國家恥辱,於是當天就寫一道奏章上書憲宗皇帝,要求逮捕兇手,嚴懲罪犯。
沒想到這進一步得罪了實權派權貴。按當時規定,善贊大夫非言官,無資格上書皇上,擅自上書,屬於潛越行為。而且權貴們還汙陷他母親是賞花墜井而死,白居易還寫賞花的詩。權貴於是奏準憲宗,將白居易貶為江州刺史,又一權貴上奏白居易浮華無行,‘’所犯狀跡,不宜治郡”於是又奏準憲宗貶白居易為江州司馬。
唐代的刺史與司馬有很大區別,刺史是地級市的最高黨政軍首長,而司馬僅相當於地級市軍分割槽司令,這在和平年代是無權無事的閒職。
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一方面是唐憲宗是一位比較平庸的皇帝;另一方面,也與白居易愛寫詩,而且詩的內容多諷刺時政,口無遮攔。我們都知道,任何官場都是講政治的,不懂政治就不適合做官。
這一點,白居易自已都承認“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