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你的教授

    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大家應該都知道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統治時期,大明帝國進入了全盛時代,該揚的國威爺爺幫他揚了。

    在未來的基本國策父親幫他定了,這哥們是個天生的高富帥,從小受過十分標準的皇室教育,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一股聰明勁,很討爺爺朱棣喜歡。

    有其父朱高熾可以獲得帝王一定程度上都沾了他的光。

    總體來說我認為朱瞻基,明宣宗,是一位好皇帝,締造了著名的仁宣之治,說他貪玩有點冤枉他了,作為一個皇帝,他只有一個特別的愛好,鬥蛐蛐,憑良心說,這根本不算什麼。

    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2 # 靈隱聽雪

    朱瞻基在位時,勤於政事,恢復生產。主要的是他關心老百姓,對於老百姓的辛勤勞動,生活艱苦,他心裡十分清楚,要想國家昌盛,必須解決老百姓的生活問題。這一點是他爺爺朱棣所不能比的。朱瞻基主張:修養生息,清靜養民,不擾民。他更懂得,只有讓老百姓過自己的清靜日子,他們才不會被賦稅徭役所累,才會更好的種田,掙錢,過好日子

    在朱瞻基統治的十年時間裡,雖然不長,但卻出現了歷史上堪與“文景之治”相比的“仁宣之治”,盛世之況不言而喻。

    蒙古繼承了南宋的海軍和海上貿易,1274年蒙古進攻日本使用了900艘船隻,運送25萬士兵,1281年遠征日本派出4400艘船隻,1292年蒙古1000艘艦隻出擊爪哇。這些船隻是典型的平底船,長250英尺,寬110英尺,吃水250英尺,排水量1250噸,船高90英尺,六個桅杆,10多個密封艙,平均速度每小時4.4海里,中國的航海業已經進入成年,能力超過西班牙和葡萄牙。

    明朝驅逐了蒙古,北部的邊患一直困擾著統治者,影響著中國其他一切對外交往,海洋和航海術根本不能引起中國縉紳們的關注。明朝政府不支援對外貿易,嚴格管制課以重稅,限定華人不得出海。對於政府來說,海洋意味著麻煩,而不是發展機會。

    皇室要維護天下統一,就必須消滅貴族領主,要保證皇權至上,就必須消滅士族地主。漢動搖了血統觀念和貴族統治;唐挑戰了門第觀念和門閥政治;隋唐以後的帝國選擇了科舉考試選拔官吏,形成了官僚政治體制。

    民權之說我們沒有這個提法,法家尊權而不尊民,儒家重民而不重權,道墨不談。深信賢人政治是中國政治思想之最大的缺點,儒家提倡一切政治由君子出,墨家提倡“一國之人上同於國君,天下之人上同於天子”,我們的選擇是人治和道德崇拜。

    民視民聽怎樣才能表現出來,各家都說不出來。君主承認便是法律,他感到不便就不承認。法家商鞅主張“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結果是君主利益至上。執政者若違反民意(官方不說,老百姓無從知道,更不可能透過蛛絲馬跡去推論出什麼?況且官方會掩蓋事實真相,為擁有公權力的人辯護)除了到惡灌滿盈大家一起革命外,在平常我們找不到制裁或約束之法,只能看著皇帝無所欲為。

    梁啟超先生認為歐洲的崛起不是堅船利炮,不是科學技術,而是擁有了新的哲學觀和方法論。王國維先生認為西學“長於抽象,精於分類”;中學“精於道德實踐,理性思維不足”。兩位先生都認為人類智慧要融匯,首先我們要了解世界,僅憑几本古書就想發揚光大中國學術這樣行不通。

    梁啟超在批評傳統史學提出四點意見:

    1、傳統史學給了人們朝廷的觀念,但沒有國家的觀念。

    2、傳統史學給了人們個人的作用,但沒有群體的作用。

    3、傳統史學只講過去的事情,不引導人們研究今天的事情。

    傳統史學只告訴人們一件件事實,但不告訴事實中的原理。中國恐外仇外的人,想託庇於古老文明基本原理以求得慰藉,認定西方的科學精髓一定源於古代中國,需求自我麻醉。

    歷史的真相重要,但梁啟超先生對傳統史學的四點建議在今天看來又是何等的睿智,歷史的真相僅是歷史事件的堆砌麼?科學不能把生活中的事物和心靈隔開,把世界變成赤裸裸的物質,在分解成質量、力、空氣等一些資料加以計算。歌德與席勒談到對科學的擔憂,批評自然科學正想剝洋蔥一樣一層層開啟,最後什麼都不剩下。西方的現代化發展結果就是廉價主義盛行毀滅星球。

    今天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苛求任何實踐者,他的實踐告訴我們嘗試的結果和經驗。我們不僅要有還原歷史真相能力,研究今天的事情,更需要繼承前人的挫折、膽略和智慧的胸懷,來解決好當下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豐田皇冠6.26日全球首發,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