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塞江郎
-
2 # 生活情感日記
古人講“好女不觀燈
好女不觀燈:古代婦女沒有地位,都要遵守三從四德,所以很多女性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如果總是往外跑,就被人說成是不守婦道,當然了也不能去觀燈會。因為燈會上人山人海,三六九等什麼人都有,有一些富貴家的執絝子弟,如果看見有漂亮的大姑娘,小媳婦就會去調戲,於是就會鬧出是非來,如果遇上霸道的地頭蛇,還會強搶民女,那麼被搶的女子就會遭殃了。為了少生事端,古人就勸誡女子不要去燈會上觀燈,免得毀壞自己的名聲。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到了播種的季節,在廣大的農村在春天人都開始去地裡面種莊稼,等著秋天收糧食。在這之前,一些地方會舉行一種叫做“鞭春”的儀式。
鞭春,是古人祈福活動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在每年立春那天,男人們相互搶皮鞭抽打耕牛,意思是說耕牛歇息大半年沒有幹活了,立春不能再繼續休息了,要讓它甦醒過來,挺起精神準備下地幹活。
在這個儀式中,人們會用事先泥土或草製作成一個牛的形狀,要求這個牛和自己家裡面的牛模樣大小相同。然後人們會找村子裡面力氣最大的人來打這個泥牛,打的越狠便預示著今年秋天會大豐收。
那時候認為,最先搶到皮鞭的男人,今年運氣一定好,牛氣沖天。因此,為了搶到皮鞭,男人們有時會大打出手,鬧出不愉快的矛盾。一些綜合素養高,不喜歡爭強好勝的男人,是不屑於與人打鬥爭搶的,所以不會參加,就有了“好男不鞭春”說法!
-
3 # 鄭國柱
古代謠諺主要是一些民間實踐經驗總結、行為禁忌、禮儀規範等內容,由於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所以在民間流傳者各種各樣的諺語。因為地域文化的不同,有些諺語表現出地域性。
清代杜文瀾所輯的《古謠諺》卷二十八引《至順鎮江志》就有“好男勿鞭春,好女勿看燈”之句。
實際上,本題的關鍵在於“觀燈”和“鞭春”兩個詞,弄清楚這兩個詞,問題就好理解了。
觀燈就是觀看花燈。過去有元宵觀燈的風俗,有的地區在中秋節也有觀燈活動。
鞭春的字面理解就是鞭打春牛,古代舊俗,州縣在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豐年,也稱"打春"。
好女不觀燈漢文帝時就有了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興高采烈地進行賞燈,猜燈謎,吃元宵等活動。正月為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首個月圓之夜。按民間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人們欣賞明月,觀看各式彩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俗稱“上元節”、“燈節”。《大宋宜和遺事》記載:
自唐元宗開元年間……從十四至十六夜,放三夜元宵燈燭,至宋朝開寶年間,有兩浙錢王獻了兩夜浙燈,展了十七八兩夜,謂之五夜元宵。
那麼,好女不觀燈又如何理解呢?就是要求女子在元宵之夜儘量待在家裡,少去湊熱鬧,避免遇到麻煩事。
看過《水滸傳》是都知道,裡面提到了幾處元宵節,梁山好漢就曾在元宵節時進入大名府,有的裝作進城來觀賞花燈;有的挑著花燈在城中游蕩;有的裝扮成“社火”,時遷打扮成賣元宵節物“鬧鵝兒”,他們混進人群裡,進入了大名府,上演了“時遷火燒翠雲樓,吳用智取大名府”一幕。
《水滸傳》還有一次寫東京“慶賞元宵”,“大放花燈”,宋江有了要和幾個兄弟私去看燈的念頭,最後上演了一出“李逮元宵鬧東京”的驚天動地的變故。
舉這兩個例子是說明,元宵節時女子上街觀燈是不安全的,“好女不觀燈”更多的是從女子安全方面來說的。
好男不鞭春要把“好男不鞭春”說的更清楚,需要講個小故事。
遠古時期,堯在訪賢途中,見一頭耕牛突然撒野不幹活,農夫卻用鞭子猛抽自己。堯覺得奇怪,問道: “牛不聽使喚,為何卻抽自己?”
農夫答道:“這不怨牛,只怨我調教無方。抽自己是自責,是尋求好的調教之法。”
這位農夫就是舜,因為他有勇於責己等好的品行,後來繼承了堯的帝位。
鞭打春牛後來成了州縣在立春日的一項活動,以祈求五穀豐登。
“好男不鞭春”就是好男不鞭牛,結合講的舜的故事就好理解了,這是對男人的一種要求,要勇於責己,敢於承擔責任。鞭牛容易鞭己難。
一些人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工作中有時感覺那些能幹的“牛”,受到的批評比懶牛還多,俗話說的“鞭打快牛”。
“好男不鞭春”強調的就是多鞭己,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對人不能求全責備。一個把責任都推給別人,把功勞都歸於自己的男人,至少不是人緣好的男人。不知道你是否遇見過鞭打快牛的人。
-
4 # 鄉村黑嫂
我是黑嫂,我來回答。
在一些老話中,有一些是通俗易懂的,但有一些需要了解當時的背景以及生活習慣。比如這句“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
很多人對前半句能夠理解,但後半句卻有些摸不著頭腦,因為這個鞭春會讓人感覺難懂。
那麼,這句話究竟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在時代的背景下,這還有道理嗎?
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這句話的意思好女不觀燈,為什麼好的女不去觀燈?這是對女性的歧視和毫無道理的壓制。
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時,這個花燈是最容易招人的,特別是宋朝時,開封的花燈期間,會吸引太多人來看。《水滸傳》裡就多有描寫。而宋朝也是對女人要求最高的一個時代,對女人的限制達到了登峰造極。
所以,這句話雖然不知道具體的出處,但多半是從宋朝的時候傳下來的。
為什麼好的女人不觀燈?前面我們說了,這個花燈節的時候,會吸引很多人來看,裡面什麼人都有,有紈絝子弟、有江湖豪客等等,這個女人去觀燈的話,容易鬧出事來。
這裡不說什麼事,但就是指女人容易被勾引。
好男不鞭春,我們首先得理解這個鞭春是啥。鞭春是一種習俗,準確來說,是開春的時候舉行的一種儀式。到開春的時候,人們會做木牛或者是泥牛,裡面塞上五穀。
然後帶著這些牛去田地裡,到了地方後,有專門的人鞭打這些牛,打碎後,裡面的五穀掉出來,人們會搶走,寓意自己今年能夠豐收。
那這是一件好事啊,為什麼好男不鞭春?是因為古人認為,好男兒自在四方,在軍營,在讀書,而不是什麼田間地頭,如果想成為一個有本事的男人,想成為一個好男人,是要遠離這些事的,所以有了好男不鞭春這句話。
二、這句話有道理嗎可以毫不猶豫地說,這句話完全沒有道理。
首先這個好女不觀燈簡直就是胡扯。人的天性是嚮往熱鬧,再怎麼矜持的女人,對熱鬧也心嚮往之。但男人們為了禁錮這些女人,整出這麼一句話來。不觀燈就是好女人?觀燈就是壞女人?這標準是啥?難道見人多了就成了壞女人?
這簡直就豪無道理,所以我們說這是對女人的歧視和暴力約束。
還有這個好男不鞭春,人們的選擇是多樣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並不是說種地就沒有出路,也並不是說喜歡種地就不是好男人。
各行各業中都有佼佼者,農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幹農業的人同樣重要。
另外這個好和壞從來都是相對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好壞也不相同,所以這裡的這句話太過武斷,也沒有任何的道理。
最後:當然了,黑嫂說的只是自己的看法,僅代表自己的理解。對於農村這些老話,黑嫂有個原則,是先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時代背景,然後結合現代經驗去思考,最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方法只是自己的方法,觀點也是自己的觀點,肯定會有謬誤之處以及不同的觀點,黑嫂歡迎這些觀點和交流,各有觀點才是事實,全都一個觀點,那才是真正的大謬。
-
5 # 成長新視點
序言: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民俗習慣豐富多彩。古人喜歡用簡練的語言,暗含著豐富的思想和道理,諺語就是這樣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諺語,一般只有幾個字,有的以對聯格式,有的以詩詞格式,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等。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古代著名的一句諺語,隨著時代進步發展,很少有人知道這句話。對於內容,大多數也是一知半解。
一、好女不觀燈。古代,每年到了正月初一以後,一些大的地方,就會舉行花燈廟會,慶祝新年的到來,祈求新的年成收穫希望、收穫成功、收穫美滿。
有花燈廟會的地方,自然是吸引人非常熱鬧的地方,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好耍的,男女老少辛苦了一年,開年的時候就去看花燈、逛廟會,放鬆心情。
在古代的一些大戶人家,女兒、媳婦一般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在觀賞花燈的時候她們都不會出去看。這其實跟以前人的思想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古人就覺得女子應該恪守婦道,相夫教子,不能輕易拋頭露面。
即使,有的大戶人家的女子,家教相對開明,可以隨家人短暫出遊,她們也不會直接站在街上看,而是坐在轎子裡,悄悄掀開轎車上的簾子觀望。或者喬裝打扮,有丫鬟女僕陪伴,帶上斗篷遮住臉面,去指定的寺廟燒香、拜佛,短暫停留後,會迅速離開。
過年期間,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有的地方花燈廟會是幾年一次,有的是一年一次,這自然是當地老百姓的一場盛會。人們都會去觀賞花燈,女子們想要觀賞要麼躲在家裡,通過視窗、門縫對外偷看;要麼是女扮男裝混跡人流中去看,不過風險較大,家裡的人一般不會同意,多數是偷跑出去的。
在古人眼中,女子特別要注重和保持自己的名節,要知道“男女授受不親”的道理,特別是未出嫁的女子,自己的身體部分更不能被異性接觸。假如赤腳被一個男人看到的話,則就要嫁個他。
所以,在古時候,良家女子是不會去觀燈的。一來是保護女子的名節,防止被壞人侵犯;二來是避免發生意外事故,確保人身安全。
:"好女不觀燈",核心意思是提醒女人,做事要有分寸、守婦道、懂規矩,不幹敗壞家裡名聲的離譜事,不做涉及危害自己人身安全的冒險事。
二、好男不鞭春。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來了,到了播種的季節,在廣大的農村在春天人都開始去地裡面種莊稼,等著秋天收糧食。在這之前,一些地方會舉行一種叫做“鞭春”的儀式。
在這個儀式中,人們會用事先泥土或草製作成一個牛的形狀,要求這個牛和自己家裡面的牛模樣大小相同。然後人們會找村子裡面力氣最大的人來打這個泥牛,打的越狠便預示著今年秋天會大豐收。
那時候認為,最先搶到皮鞭的男人,今年運氣一定好,牛氣沖天。因此,為了搶到皮鞭,男人們有時會大打出手,鬧出不愉快的矛盾。一些綜合素養高,不喜歡爭強好勝的男人,是不屑於與人打鬥爭搶的,所以不會參加,就有了“好男不鞭春”說法!
結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都是人類社會發展階段的文化,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也都各有道理,體現了古人在如何實現更美好的生活願望上面的積極思想,對促進文明的發展進步,具有重要的意義。
這個諺語的內容,在新時代也不過時,一個人要時刻懂得保護自己,要懂得適應環境、把握機遇、創造幸福。只有好的身體,才能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
6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千古以來,人性從未改變。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這句話在2020年依然適用。只是社會生活環境已經改變,這句話需要換另一種表述。
現在凡是有家教有見識的父母依然會教育自己的女兒們說:
不要奇裝異服畫著濃妝做妖嬈的樣子去公共場合招搖。
因為會引來登徒子。
對自己的兒子們也說:
不要在大庭廣眾之前爭強好勝,不要在人群之中顯才露能。
因為會莫名其妙於人結仇。
在《喻世明言》第二十三《張舜美燈宵得麗女》開篇有詩曰:
太平時節元宵夜,
千里燈毬映月輪。
多少王孫並仕女,
綺羅叢裡盡懷春。
這個故事的女主人公,大宋朝時期的杭州美女劉素香就是因為年幼無知,少女懷春,在元宵燈會上邂逅了越州才子張舜美。
張舜美長的是又英俊又儒雅,長袍大袖,施施然而行於滿大街的紅男綠女之中,異常的矚目。
一群的老少婦女眼睛追著他,劉素香也自然看見了,小鹿亂撞,臉紅的快紅過了大蘋果,張舜美也正瞪著眼睛四處巡視尋找美女看,一眼就看見了劉素香。
天雷就勾動了地火,雙方郎情妾意,一見鍾情。
劉素香一激動決定和張舜美私奔,“天下這麼大,我想去看看!”
於是出城!
但是,元宵佳節嘛!人多路寬城門小,一對新認識的情侶在城門口竟然被擠散了。
劉素香一個姑娘家能去那裡呢?那個年代私奔之後,回孃家是沒有可能的。
她劉素香只好去做了尼姑。
列位,這是小說家言,真實地生活中,這種女孩子的結局大概率會被拐賣。你說危險不危險,好女孩子是不是不應該去觀燈?
是不是不應該奇裝異服畫著濃妝做妖嬈的樣子去公共場合招搖。
好男不鞭春。鞭春也叫作打春牛,是過去迎春活動中的最後一個環節。
迎春活動。
先是人群抬著紙紮或者泥塑的假牛,牛肚子中塞著各種農作物種子,開始“演春”。
也就是遊大街,伴著龍燈,秧歌,高蹺,旱船等諸多玩意,還有鼓樂隊,儀仗兵,文武官員一路跟隨。
“演春”完畢之後,人群摩肩接踵,翹目以盼,就開始等著看鞭春牛了。
鞭春牛的人物都不簡單,須得是當地最大的三文三武的六個官員,六個人一人一根皮鞭,使勁照著牛肚子抽打,看哪一隻牛肚子先被打爛,掉出什麼種子來,藉著這個農作物種子來預測今年莊稼豐收還是歉收。
這都是無稽之談,西北人打出稻子種來怎麼辦?難不成在西北可以豐收大米不成?
官員們回衙門,吃大宴。
開始最後一個環節——搶牛頭!大概相當於《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百獅搶金牌差不多,簡直是一場戰爭。
也叫“搶春牛”,傳說誰搶到牛頭,這一年肯定吉吉祥祥,家田大豐收。
也當然是無稽之談了。
題目中告誡好男孩不要去“鞭春”,就是指的這一環節。你想啊,六個破爛的紙牛頭,成百上千的人去搶,去奪,免不了撞擊,磕頭碰手,遇上蠢人脾氣不好的,打起來的可能性都很大。
其實,在過去,基本上每一次搶牛頭都是要引發幾次鬥毆的。
-
7 # 也可自話
俗語“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這句俗語中,觀燈和鞭春分別是古代盛大節日的兩種習俗,意思說得很明白,在觀燈的節日,女性不能出門,在鞭春的節日,男性不要參與,否則就會被扣上不賢德的帽子,但這話真的有道理嗎?
好女不觀燈觀燈是古代元宵節的必備專案,和所有節日習俗一樣,都具有喜慶和祈禱的特點,後來統治者為了凝聚民心,元宵燈會又被賦予了“天子與萬民同樂”的含義,並隨著各地風俗不同,也有著不同地方特色的燈會。
北宋歐陽修做《生查子》詞寫道:“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可見至少在北宋前中期,元宵節男女約會,都還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情,但是南宋理學興起之後,所謂三從四德,女性不得拋頭露面之類的規矩,對女人的禁錮達到了史無前例的巔峰。
你想啊,元宵燈會本來就是熱鬧非凡的去處,按照習俗,無論男女都會在這一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去賞燈,而且古代的元宵節,是比七夕更近似於“情人節”的存在,非常有浪漫氣息。
在南宋之後的思想文化禁錮下,女性出門都會被當做不貞潔的表現,更遑論觀燈了。所以便有了“好女不觀燈”的說法,這有道理嗎?顯然是沒有道理的,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這毫無疑問是糟粕,應該摒棄。
好男不鞭春鞭春是一種立春時的習俗,每年這時,上到皇帝,下到地方最高長官,都會拿鞭子打一下耕牛,意在鼓勵農耕。
到地方上也有不同的風俗,有些地方會扎紙牛,有些地方會做泥牛,然後在牛肚子裡填上五穀雜糧,由衙門官吏帶隊,牧牛人抬著春牛,先遊行一番,然後抽出鞭子往牛身上抽,打爛後,根據掉落的五穀雜糧來占卜來年的豐收情況。
打完春牛之後,老百姓還要搶牛,誰搶到牛頭代表最吉祥。
你知道,俗語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要有普適性,要按照這種解釋,那就是說,至少在某一個較大範圍內、持續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每年鞭春的時候,都有至少一個血氣方剛的小夥子,不小心把鞭子打到人身上,然後每次都形成了大型鬥毆事件。
時間一長,次數一多,按照古人迷信的觀念,會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一定是鞭春這件事在某種程度上會帶來不祥,因此就總結出了“好男不鞭春”。
可是,這不是扯淡嗎?
-
8 # 瑾名軒起名大師程中華
先來說一說“好男不鞭春”,在瞭解這句俗語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一下“鞭春”是什麼意思。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古人靠天吃飯耕種勞作,種莊稼的日子在春季,在這個季節種好莊稼才是一年之計。而古時候的人們又比較相信一些儀式能帶來好運,這個儀式就是“鞭春”,全村的壯年勞動力都要在春天的時候對一頭牛進行鞭打,以此表示要牛聽話好好耕耘,這樣一年就會有得好的收成。
參加活動的多是年輕人,年輕人容易衝動,意氣用事,發生誤打這種意外就會造成年輕人之間的爭執,於是有人就因為這事吵起來,發生矛盾,本來是祈求福氣卻整一肚子氣,實屬不應該,所以說人們都說“好男不鞭春”,凡事都要適度而止。
“好女勿觀燈”又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也不難理解。古時候元宵節都有著欣賞花燈的習俗,每年的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在這一天也有很多年輕的男女一起去賞花燈互相傾訴互相表達愛意。
在元宵節這一天,人們都出來遊玩,大街上的人接踵摩肩,人流很多,對於好看的花燈人們都會去欣賞,摸一摸。這裡就說到一些男女之間的事情,在花街之上難免會有男女一見鍾情,私定終生。但是在封建社會,兒女的婚姻受到父母的管制,沒有所謂的戀愛自由,這種情況是不允許發生的。
傳統的女子都是深閨簡出,不輕易讓別人看到,更不要說一個人去街上看花燈了,所以人們就把“好女勿觀燈”作為女子的一種行為準則
-
9 # 沁冷墨
古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這句話其實不難理解,大概的意思就是讓男子和女子都應該經住誘惑,正經做人。
中國古代一直是個封建國家,人們普遍認為上天註定了國、家、人的運勢,而人不能做一些事情來讓老天“生氣”,這句話就是這種思想引起的。
因為古時候女性的社會地位較低,所以古人認為女人要沒有才華,這樣才不會引起男人的注意,會少了很多事端,也就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說法。
只有女子規範了自己的行為,老天爺才不會生氣,再往後女子嫁到男方家中的時候,也會給男方家裡帶來好的運勢。
在古代元宵節和中秋節的時候,街上是非常熱鬧的,並且也有很多花燈展示,而好女不觀燈說的就是在街上非常熱鬧的時候,女子不能出門,更要耐得住寂寞,這也是女子有道德一種表現,並且也有保護女性的意思。
人多的時候難免會有一些“不法分子”,他們等待著一些落單的美麗女子,並且隨時準備把她抓住到沒人的地方做一些不可描述的事情,所以就有了“好女不觀燈”的說法。
封建社會對於祭祀類活動非常重視,每年開春要種植農作物的時候,人們就會舉辦一種祭祀活動,內容就是用木頭或者泥土做一個牛,泥土還得用象徵著喜慶的紅色泥土,人們把這種牛叫做“春牛”。
古時一般都是男子耕田,女子織布,所以在製作出來“春牛”之後,就會找全村莊最強壯的年輕男子,用鞭子抽打“春牛”,希望今年能獲得一個好收成,誰家的男子擊打了春牛,那麼他家的收成就會是今年最好的。
男子們一來為了證明自己是最強壯的,二來為了為自己家裡掙得好收成,就會互相競爭,有了競爭又會有計謀,有些男子們採取一些見不得人的方法獲得資格。
後來“鞭春”一詞便成為了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詞彙,說的就是那些不走正道的男人,於是便演變成了“好男不鞭春”這句話。
總的來說,這兩句話雖然帶有一定的封建思想,但是也有一些積極意義。
古時侯儒家思想盛行,起初孔子是認為人人平等的,不過到了後來各種其他思想融入到了儒家思想裡面,而儒家思想的變化從根本上來講還是服從於當時統治者的利益的,所以也會跟隨統治者的利益變化而變化,女性的地位隨著這種變化而變低。
到後來古人甚至認為女人不出門,每天在家裡學習“三從四德”就好了,只要能把丈夫服侍好了就算是好女人,當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不過在當今社會,女性受到侵害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女性應該注意保護自己,出門時最好有男性陪伴。
-
10 # 成長伴書行
想要了解透徹古人的智慧,我們只有從深層次的原因入手。站在現在的角度,這句話好像對我們沒什麼用處了。但其實,這裡麵包含的思想智慧,對我們有獨特的價值。
這兩句很多朋友都進行了解答,大意是讓女生保護好自己,讓男生不要爭強好勝,以免傷害到自己。
為何我們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呢?這句話就很好體現了儒家和道家形成的一種平衡思想。
什麼是“平衡”思想儒家的思想整體來講,是讓人成為君子,要積極入世成就一番作為,道家讓你不要太積極入世。
這看起來很矛盾,其實是一種珍貴的道儒互補的思想文化。
“好女不觀燈,好男不鞭春”就是最好的體現。
女生不要在人多的地方露面,男生不要衝動行事,是這種互補思想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女生也不可能天天呆在家裡,而男生也要為自己討個好彩頭。
在出頭和不出頭之間,你要善於把控好這種平衡,這就是我們中華獨特的精神文化。
合適的時機出頭就顯得很重要,那什麼時機出頭呢?
什麼是正確的時機?“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無論是古代的女子,還是現在的女生。想要找到優異的伴侶,就應該找對地方。
管仲在沒有當上齊國的宰相前,很多人都在鮑叔牙旁邊說管仲的壞話。
說管仲沒什麼本事,只會當逃兵。
管仲也沒有搭理這些人,而是做好自己的事情。
時機時機,就是要在正確的時間把握機會。
我想這才是古人想要對我們說的含義吧。
總結可見中華的文化博大精深,套用牛頓的一句話,我不過是在海邊撿一些貝殼,而真正的知識都在汪洋大海中。
做事除了對趨勢的判斷之外,還要把控正確的時機。
回覆列表
“好女不觀燈”
古人對於“男女之防”,可說是嚴於防火、甚於防川的!尤其是閨中待字的少女、新婚初嫁的少婦,一旦沾惹上一點點兒與男子私相授受的風言風語、閒言碎語,立馬就會傳播得沸反盈天,且為當時社會體制所不恥、難容,人人皆會罵其為“淫賤”、“下流”而輕賤之,這些或真或假的風評一旦傳揚開來,必將直接影響到女子的婚姻幸福!一般女子只要遭到這種流言困擾,就會被當時所有的“正經人家”視為不貞不潔,所以是絕對不會娶這樣“淫蕩”的女人回家做媳婦的!而這樣的女人,也極有可能到最後不得不委屈下嫁到貧賤破落人家,甚至有的可能會因此而導致嫁不出去,直至最後孤獨地守著活寡成為老姑娘而終老於孃家!甚至在其死後,都只能遠離他人墓地,孤零零地獨葬在荒野之中,立上一座誰都不願走近的“老女墳”!
“元宵夜觀燈”,是中國封建時代流傳最廣、傳承最久、規模最大的民間戶外遊樂活動之一!那一夜,幾乎所有具備條件的老百姓,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市井小民,都會走出家門,到大街上去觀燈賞景,普天同慶!
鑑於古人對婦德的要求及社會風評,便逐步形成了“好女不觀燈”的古訓!意思也就是說,過去的社會觀念普遍認為:元宵燈節晚上四處亂鑽著去觀燈的女子,基本上都不是什麼正經女子、好女人!
“鞭春”是一種古老的民俗,在民間各地存在著不同的規矩及叫法,如有的地方也叫“打春”、“打春牛”、“鞭春牛”等。大致的規矩是在立春當日,由舉行儀式的村子裡推選出一位英俊精壯的年輕人,用鞭子或柳條使勁鞭打“春牛”以喚醒春牛準備耕種,以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當然,在這裡被鞭打的“春牛”肯定不是真正的牛,而是以竹竿或木頭紮好骨架、用泥土糊成的牛,有一些還會被粉刷成金色、紅色等吉祥顏色的彩繪牛等。
古人們在立春之日鞭打“春牛”祈求豐收,能被選中作為代表動手打牛的青年小夥子,都是非常出色的,不僅被選為“鞭春”的執行者會在新的一年中非常幸運,而且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當時、當地農民之中的最優秀代表人才!
可就是這樣優秀、拔尖兒的農民,也仍然是不被封建社會、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看中的!縱然被選拔出來去執行當年的“鞭春”執行者、躍身成為農民中的精英又如何?那榮譽再怎麼崇高、身體再如何出色、表現再恁般優秀又能如何,不還是個農民嗎?當然,這些都是不可能改變農民本身屬性的!
而在數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農民雖然一直都在推動著歷史發展的程序,但卻仍然是被封建社會、尤其是士大夫階級所看不起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之類的封建教條,牢不可破地禁錮著農民這種低賤的身份,無論如何風光,即使可以去“鞭春”,也根本不可能被社會高層所認可、去看重!
所以,封建社會的正統人家,自然會要求其家庭、家族的後代們:要想堂堂正正地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好男人,就不要去學那些“庶民”、“小人”,象個泥腿子似地去湊熱鬧跟他們去爭著搶什“鞭春”,好男人是根本不會、不甘於低賤地去“鞭春”地,而是要發奮圖強苦讀詩書,金榜題名,而後高官厚祿、錦衣玉食,名高天下,權傾一方!而參加那些“鞭春”之類的卑賤活動有何意義呢?
這大抵就是“好男不鞭春”的出處及由來!當然,這其中還包含著一些其它的思想及觀念,但都不是重點!其核心的意指,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