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春秋時期經典的愛情故事“尾聲抱柱、至死方休”,出自於《莊子·盜跖》,又稱“柱下期信”講“尾聲與女子期於樑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尾聲抱柱而死”。這則故事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尾聲到底是誠信還是傻還是真呢?

100
回覆列表
  • 1 # 隴右草堂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遷居樑地後,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君子淑女,私訂了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

  • 2 # 陸九君

    尾生抱柱的具體內容想必大家都知道。

    故事也好,傳聞也罷,它都是具有多樣性寓意的,畢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現在愛情的角度看,相愛的男女,承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尤其在如今承諾堪比紙薄的時代,更顯得尾生這樣的人的稀缺,其精神更是難能可貴,若得人如此重諾誠心,想必很多女孩子都會覺得可託付終生。

    但是站在理智的角度看,這的確是一種不太明智的做法,人的所有情感,愛憎喜惡都是建立在人的基礎上,人都不在了,感情也會隨風而逝,如果能得一時僥倖站到安全的地方去,尾生許與女子就此成就一段良緣。

    放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心境也會有不同的感悟。

    看故事,重要的是看它想表達什麼,而不是糾結於講了什麼,這則故事在過去主要是想勸引世人信守承諾,後世也常做典故引用,比如李白的《長幹行》就有“長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這樣的句子,都是在歌頌忠諾之人的偉大,但是我認為人生百態各不相同,理解不一樣也都是正常,只要所感悟都是合理不違背大道的,都是可以拿出來揣摩一番,甚至這道理也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環境適當變通。

    而至於這故事本身內容,尾生是傻也好,真也罷,合理不合理,提倡不提倡,可不可做它解,那更是一千個人眼裡的哈姆雷特。

  • 3 # 孤燈點文化

    傻,傻到讓人無語,後世的儒家也故意斷章取義地,刻意地用這種思想愚弄下層百姓。這根本就不是一代聖人孔子的意思。

    《論語·子路第十三》裡子貢和孔子有一則對話,長期被某些人故意曲解的。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曰:“敢問其次。”

    曰:“焉。”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你看,所謂“言必信,行必果”是最次等的境界,是孔子批評的。什麼意思呢?孔子的意思是,那些說到就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堅持到底,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的人,這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啊。或者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尾生的行為就是屬於“不問是非地固執己見”,所以這裡沒有什麼真,也沒有什麼誠信,這種行為不值得提倡。

  • 4 # 折戟仍未休

    《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樑(橋)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樑柱而死!

    要論其是傻還是真,我們要來想想他死是為了愛情還是名利。

    讀古代文學,我們常震撼於古人的精神高度,動不動就是捨身取義,朝聞道,夕死可矣!然後感慨現代人缺失這種精神。就如前段時間網上瘋傳一首歌"你有沒有為別人拼過命?",但如尾聲之流,個人覺得都是重名輕死。古代清流名士,基本都是重名輕命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以“死諫”來座為忠君的榮耀。但相反的,君王卻大多數都不想死,求長生,為何呢?

    再說尾聲這個人,他若真是喜歡女子,為何輕易赴死,可以想象,以古代女子地位,發生這種事,那女子一輩子也差不多毀了。若他確認女子喜歡他,為何不想想不來赴約的原因。所以,個人覺得尾聲還是為了名而死。當然,也有可能是尾聲是絕望了,與很多自殺者一樣,對於生活絕望,不想再活了。

  • 5 # 毒蘑姑

    春秋時期的人的確視死如歸,就像春秋戰國時期的要離一樣,為了完成吳王的一個承諾,臥薪嚐膽數年,終要完成刺殺使命,失敗後,自刎,展現了一個忠於信義的英雄。

  • 6 # 風掀袂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不要用當今世界的價值觀來衡量古人,“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這是那個時代的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今人也應學習!

  • 7 # 陽力好三維

    一生詼諧戲謔的莊子,在寓言和現實、現實和寓言中兜兜轉轉。“尾聲抱柱”或“柱下期信”是老莊讚揚尾生誠實守信的品質;是老莊宣揚個性、崇尚自由的不入世的思想表達,並藉以諷刺統治階級恪守禮教、墨守成規的陳舊觀念。

    尾生為愛,赴約橋下,多麼美好的愛情畫面。可佳人未至,卻洪水襲來,尾生應該立即上橋或上岸,躲避洪水。佳人又不是蚊子,來了還看不見嗎?要麼莫非尾生是盲人?“尾聲抱柱”,看似誠實守信,實則是愚不可及!

    “尾聲抱柱”既是對誠實守信美德的讚美,更是老莊對封建統治階級虛偽禮教和保守殘規的調侃揶揄和辛辣嘲諷!

  • 8 # 文西子

    是傻吧。

    從古自今都作為守信的典故,在我看來卻是愚不可及。

    我想等一個人,既然樑下已有水,為何不換地方再等,如若等不到或者其他原因,便自行離去便可,再約來期,或者找女子問問原因,何苦抱柱而死呢。

    如果尾聲有父母呢,就這樣死去,豈不是妄自活一場?

    按照現今看來,誠信沒有錯,只是有不可抵抗因素,況且此事不涉及什麼大的原則,事後解釋即可,何苦至於死呢?

  • 9 # 肖士平

    誠信沒問題。由真導致的結果太傻了!用刑事案件的邏輯推理,這就是一起謀殺。不過這麼死心眼的人也沒有什麼值得可惜的,智商太低。大水來了躲躲不行嗎?躲一下就失去誠信了嗎?什麼時代都一樣,像這樣的,都不是腦子夠轉兒的正常人。再有,千百年來怎麼就沒人追究爽約者的責任呢?用今天的眼光看,古人與今人一脈相承,尾生抱柱而死在當時也是很特殊的事件,不然不會傳到今天。第三點我就不明白了,尾生臨死前跟誰說他是為了守信用而死的?後來給這個事定性的權威膽子不小,利用自己三寸不爛之舌,為了安慰那個缺心眼的,終於給死者討了一個封號。但是,這不是什麼誠信的楷模,而是我們民族在歷史上曾經愚蠢過的證據,實在不應該借誠信之口往下傳了,不是什麼露臉的事例。

  • 10 # 成均館知事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與聖人孔子是同鄉。尾生遷居樑地後,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互相愛慕,君子淑女,私訂了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

    陷入熱戀中的二人,為了追求愛情和幸福,決定私奔,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底下碰面,雙雙遠走高飛。

    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木橋下等候。不料,突然烏雲密佈,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下,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約定。然而四顧茫茫水世界,依舊不見姑娘蹤影。雖然內心十分害怕,但對與姑娘未來長相廝守的憧憬和倆人之間約定,讓尾生多了些堅定,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最終被活活淹死。

    雨水漸弱,因為與尾生私奔訊息洩露,被家人看守一夜的姑娘,逃出家門,匆匆來到了約定地點。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痛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嚎啕大哭,一對痴情男女,從此陰陽相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

    如今在現代人看來,尾生對愛的方式有點不可思議。愛情的方式有千萬種,為什麼偏偏選擇白白了結自己生命這樣最蠢的方式呢?

    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之。”--《論語》

    這是《論語》中一段對尾生的描述,微生高便是尾生。大意是有人向他要一杯醋,他沒有,自己便到別人家去要一杯醋來,再轉給這個要醋的朋友。

    單從性格方面,從中可窺一斑,尾生並不過於死板,對朋友的要求自己雖沒辦法幫忙,但能變通一下,向其他人借醋給這個朋友。借醋小事如此會變通,我不相信他在面對生命危險會死板等死。

    我認為尾生是太痴情了,痴情的讓他忘記了自我。在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意識所分為的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它們構成了人的完整的人格。

    “本我”(完全潛意識)代表慾望,受意識遏抑;“自我”(大部分有意識)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部分有意識)是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簡單來說,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們的理想化目標,自我則是二者衝突時的調節者。

    可以這樣分析,尾生對姑娘的愛是一種本我,單純出於本能的對女子的愛慕,按照約定兩人在橋下會面,順利私奔到尾生的家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超我作為理想目標可以理解為兩點:一點是克服家境差異狀況姑娘父母的阻擾;第二點則是克服江水帶來的不利影響。

    本我與超我是相互衝突的,需要自我來調節。而之前提過,尾生痴情的讓他喪失了自我,即理性地採取措施,解決現實狀況和理想狀況的衝突。因此在尾生的精神世界裡,本我與超我的平衡機制被打破,繼而發生了尾生被淹死的悲劇。

    好好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別人。愛不是一方的自我犧牲,而是雙方的相互成全。如果當時尾生沒有抱著拄子,而選擇逃離橋面,也許就不會有白白丟掉年輕的性命,姑娘也不會傷心投河殉情。或許那時的兩人會正幸福地生活在曲阜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學參加學生會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