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嶺

    諸葛亮的做法類似於風投,利潤很大,但風險很高。

    首先,我在分析一下“三顧茅廬”時劉備的處境,寄宿在劉景升家,大家看《三國演義》可能就會覺得,劉表對劉備這位兄弟不錯,有給地方,有款待,只是他老婆對劉備不好。要是這樣理解就大錯特錯了,劉表的能力只是在《三國演義》裡被低估了而已,一個生逢亂世,能執掌一方的人,決非等閒之輩,劉表當時治下是少有的安寧之地,富庶之地。之所給劉備一席之地,無非是讓劉備充當馬前卒,也就是炮灰。

    話題回來,諸葛亮為什麼不投資曹操或者劉表,為什麼,年紀輕,資歷淺,只是有虛名在外,要不然“三顧茅廬”的應該首先是劉表。

    其實,我有時候也在想,曹操身邊謀士如雲他不去投靠也罷,為什麼不去找江東那,江東謀士也不算多啊,以他的智謀用不了幾年應該也會出人頭地,問題在那呢。

    翻開歷史,反覆研讀,我發現一個驚人的祕密,它的核心在——隆中對

    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有報負的政治家,他只所以不去主動投靠一方霸主是因為他在等一個人,一個可以幫他實現夢想的人——三分天下。

    不是劉備選擇了諸葛亮,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三顧茅廬”只是一種理想信念的考驗,他在考驗劉備的決心是不是堅定。是不是可以按照他的意圖行事,在他確認以後才開始忠心扶佐,這也是在相互成全。

    當然,劉備虛懷若谷的性格,甚至缺乏主見的性格諸葛亮肯定也發現了,要不然諸葛亮的想法也難以實現。

    諸葛亮與劉備名為君臣,實為合夥人,所以我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效忠劉備,就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理想,各取所需,按現在流行的話說屬於命運共同體,相互合作,共圖大業。

  • 2 # 布南溫

    是從天下大勢,個人品行和私人感情幾個方面來決定了諸葛亮效忠劉備一輩子。

    東漢末年,劉家為首的皇室已經衰敗,天下已經進入合久必分的混亂階段,群雄並起,到處互相打架搶地盤。諸葛亮謙虛地自述:我就是個不懂啥事的種地農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其實他胸懷大志,隨時都在關心天下大事,尋找著建功立業的機會。

    他當時看得非常清楚,曹操實力最強,但曹操是個權臣,從總趨勢看遲早要篡劉家的皇位,給曹家打工難免會碰到這個難題:不支援曹會危險,支援曹那叫附逆。再說曹操手下謀士一大堆,自己再去湊熱鬧,純粹是小字輩,哪年才能熬出頭?離他家較近的孫家也是有不少人才,自己也沒有多少表現的機會,再說孫家也是不太正統的私人企業,法理上不正。而劉備是漢室宗親,皇叔,一旦有機會登上皇位那叫名正言順,政治正確。劉備正在創業階段,人才缺乏,跟這樣的老闆打工,容易受到重用,能出成績。這是從當時整個大趨勢來看,給劉備打工是最佳選擇。

    劉備

    劉備品德好,有理想有大抱負。仁義之名到處傳播,當這樣老闆的屬下比較安全。而且劉備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從投身戰場那天開始,就肩負著“框扶漢室”的重任苦苦地打拼著,他如果是個胸無大志的人,在朝當左將軍,不要去和曹操作對,老老實實地上班混工資,也根本不用種菜裝孫子。當豫州牧同樣是個不錯的地方領導,只要不想大有作為,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混日子。但是他胸懷大志,所以從北方到南方,東奔西走,屢敗屢戰,一直苦苦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這樣的老闆能成大事,跟著他有更大的前途。

    最後就是劉備非常重視諸葛亮,有“知遇之恩”:“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諸葛亮聰明蓋世,表面上只是個種地的鄉下青年,其實他也在選擇,所謂“當今天下,君擇臣,臣亦擇君”,他暗中選擇了劉備,但如果劉備看不上他也是白搭,自己找上門也不一定受重用:你是幹嘛的?有啥本事?能上陣廝殺嗎?但是劉備三次登門相請,不管是不是諸葛亮自己的一個自我營銷策略,反正劉備對他足夠重視了。於是就有了隨後的共患難經歷,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和劉備度過了創業的種種艱辛和危難。這種生死戰場上建立起來的私人感情也是很值得珍惜的。

    傳統中國文人講究“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懷,諸葛亮也不例外,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為劉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感人結局。

  • 3 # 華仔36826527

    世家的想法類似於雍正皇帝裡面佟國維的思維!他佟氏一門始終屹立不倒的祕訣就是從不把注壓在一個人身上!看看諸葛一家就知道了!

  • 4 # 覃叔通史

    才疏學淺,有幸回答。

    劉備的身份有優勢。不管中山靖王有多能生,不管到劉備這一輩,除了姓劉,什麼資產都沒有,但是就起義軍需要名正言順,需要理由這一條來說,劉備有絕佳的理由,他是天下人的劉皇叔,漢室依舊是正統的。

    劉備是個很好的領導者。關張暫且不說,他們三個關係好到一個被子裡睡覺,就說諸葛亮罷,一個後期加入的人,在他死後,仍然能夠為了一個承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去攻打魏國,以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除了因為他人格魅力強大以外,是他強大的領導能力。

  • 5 # 王張三

    諸葛亮《隆中對》: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

    曹操: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比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日行十餘裡,別遣關羽乘船數百艘,使會江陵。或謂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雖擁大眾,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不論是劉備本人的表現,還是朋友、對手的評價,劉備都是一個豪傑,哪裡不值得諸葛亮效忠了?

  • 6 # 從1968開始

    匡扶漢室這是三國演義作者的主基調。劉備作為漢室宗親,在東漢末年的群雄逐鹿的年代是最有可能作為皇室成員名正言順的統一、繼承漢業。其中作為宗親他具備一定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作為一路軍閥,號召力和影像力是很有可能完成統一大業的。諸葛亮將這兩點權衡的很清楚,漢室宗親匡扶漢業從法理上正確,影響力、號召力也將助其統一成功。基於兩點劉備成功率很大,到時諸葛亮就是一代功臣,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我這麼想,想必諸葛亮也不是不這麼想。

    再劉備在創業初期,人才匱乏,三顧茅廬讓作為知識分子的諸葛亮心理上很是受用,沒有那個知識分子不願意自己的才能被伯樂發現並被挖掘,劉備的誠懇最終讓身居深山的諸葛孔明,獻出隆中對,出山同曹魏、孫吳大戰幾十年,鞠躬盡瘁,最後在五丈原託孤,抱憾終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沒學歷沒技術,找什麼工作好?求大神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