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北大賢學長

    太史慈(166-206),字子義,吳國名將。慈忠義,北海孔融敬之,黃巾賊管亥圍北海,慈助融抗之,為融結劉備,大敗賊眾。

    這段故事裡,應該沒有陰謀。-------------------------------讓梨這事,之所以會出名,其實是有因果的:

    東漢末期,“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張儉因得罪宦官侯覽遭到通緝。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張儉的好友,於是張儉便去投奔他。不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當時只有十六歲。張儉因孔融年紀太小,沒有把實情告訴他。孔融見張儉形色慌張,於是便把張儉留下。後來事情敗露,張儉逃走,孔融、孔褒卻被逮捕下獄。孔融說人是他留下的,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堅持要由他負責;孔母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郡縣官吏拿不定主意,只好如實上報朝廷。最後皇帝定了孔褒的罪,下令殺死了他。孔融因此名聲大噪。州郡幾次辟舉他為官,都被辭謝了。

    大家看看這梨讓的......不過,張儉案按史上的說法,雖然張本人得以逃脫,但受牽連者無數:

    ......篤因緣送儉出塞,以故得免。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

    以至於千年之後譚嗣同還寫詩說: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在詩裡提醒逃亡在外的梁啟超等人不要連累朋友。沒有殺孔融全家,應該也是他們滿門爭死搞得天下知聞,皇帝和宦官們投鼠忌器,怕影響不好的緣故吧。孔融讓的,只是一隻梨,他哥哥還他的,是一條命。即使回到2010年代這個沒有道德,沒有仁義的世界裡,這樣的事情,其實也還是在悄悄地發生,只是大多數人,都已經不會再被感動了。

    他認為長幼有序,自己應當拿小梨子。而弟弟比自己更小,應當讓著他。

    老師教育我們要向孔融學習。

    後來孔融和兄弟孔褒爭死,孔融為了保全兄弟的命,公堂上為兄長認罪,決心自我犧牲。

    其實這些事都挺好的。

    只是孔融另外的事蹟就頗具諷刺了。

    建安九年,袁紹的兒子袁譚率兵圍困青州,城內的守兵僅僅剩下了百來人,形勢十分危急。

    當時的孔融正在青州城內,因為擔心有損自己處變不驚的名士形象,故作淡定,並堅持飲酒作詩,絕不督戰,令很多人十分頭疼。

    後來,在敵軍打破青州之時,孔融才在士兵的掩護下,自己逃離了青州,卻丟下了自己的孩子和妻子。

    另外。

    當時在一本《物理論》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說漢末有個叫管秋陽的人與弟弟及其同伴,因避戰亂而結伴同行,因為沒有了糧食,管秋陽就對弟弟說:“現在如果不吃你的同伴,我們三人就一起死。”於是兄弟倆一起殺了這個同伴,得以活下來。

    孔融對這件事的看法卻是:管秋陽愛惜父母賜予的身體,所以吃了同伴,沒有什麼錯,因為這人只是一個同伴,不是朋友,如果像管仲吃了鮑叔,貢禹吃了王吉,就不行。而管秋陽吃的那個人,不過是一隻能說話的鳥獸罷了,就像狗吃了一隻狐狸,一隻狐狸吃了一隻鸚鵡一樣,沒什麼奇怪的。

    東漢末年,時局動盪,儒家思想已經力不從心。

    孔融放出狠話:“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物寄瓶中,出則離矣。”

    大概意思是:父親對於孩子算什麼呢?只是發洩情慾後的產物罷了。母親對於孩子的意義就像裝著東西的瓶子(指母親懷孕生子),現在東西從瓶子裡出來啦,還要瓶子幹什麼。

    一時間,輿論譁然。人們紛紛指責孔融大逆不道,無節操,秀下限。

    但聯絡當時的社會風氣,我們也可以理解孔融的這種與儒家主流思想相悖的異端思想。

    實際上,孔融是建安七子之一,極有才華。他後來雖然投奔曹操,心中的擁漢情節卻一直都在。自己在曹營德高望重,卻一直頂撞曹操,是個狂放不羈的人,曹操一直想找個機會解決他。於是這些言論被曹操當成處死他的藉口。

    人性是複雜的。不會有絕對的善和惡。

    三字經裡面的"融四歲,能讓梨",是儒家宣傳的那種謙讓和仁愛的美德。無非是儒家為了維護社會道德秩序。

    但當然也不能僅僅因為這種諷刺而否定儒家文化的內涵。

    另外,評價一個人一定要聯絡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這些言論放在今天也顯得離經叛道。那是因為儒家文化在漢武帝之後成為正統思想後深入人心,而孔融當時所處環境是時局動盪,儒家主流思想分崩離析。

    孔融無疑是極有才華,卻不精於政治,言語也太過偏激。而這些與幼年孔融讓梨的橋段相比反差就很大了。

    2.孔融說的“親子無親論”逆天,最終落得敗倫亂禮的罪名。

    3.孔融堅持為漢室皇帝效力,處處與曹操進行政治對立。

  • 2 # 歷史愛好者雨墨

    孔融為人剛直,多次得罪曹操,後被曹操殺害。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討烏桓,孔融譏笑他說:“大將軍(曹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當時,饑荒戰亂,曹操上表請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認為不要禁酒,而且言詞之中多為傲慢無禮。

    曹操既積滿了一肚子的猜疑忌妒,加上郗慮的誣陷,曹操於是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 3 # 林城布衣10001

    凡事都有個限度、凡事都有個例外。做為東漢末年的一代梟雄,為了自己的巨集圖大業,曹操需要天下英雄豪傑和賢能之士為已所用,所以曹操禮賢下士。

    孔融是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第19世孫,學識淵博,自持清高。少年就有賢名,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曾北海相,時稱孔北海。

    曹操忍無可忍,指使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於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

  • 4 # 品茗論三國

    第一,曹操為什麼要殺孔融?樸素的唯物觀一想,都知道兩者有矛盾,或者說,孔融妨礙了曹操的事業了。怎麼個妨礙法?唉,還真是的,你看孔融一方名士,就愛發發牢騷提提意見,這不,三天兩頭說曹操不行。如果,孔融有後續解決的辦法跟上去,那麼我相信曹操會視之如上賓。可惜的是,孔融同學是管提不管埋,可不就大大得罪了曹操,也讓曹操動了殺心。

    第二,曹操怕不怕別人罵?怕,哪能不怕,曹操總體上還是個惜名的人。那麼,為什麼還殺?其實,曹操已經忍了好久了,要是不怕罵,早就動手了。你沒看孔融是三番五次的頂撞曹操呢。所以,曹操還是怕的,因為怕,所以忍,直到忍無可忍。

  • 5 # 瑞典中書城

    孔融說了一句話的意思是:他爸娘生他是淫慾的附產品。此話一出,也就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了。明明是光明正大的夫妻之倫,怎麼到他嘴裡那麼的無恥。這話放在現在說也有失公允,畢竟任何事物只要經過世俗禮法許可,其結果也是美好的就應讚揚。估計孔老夫子若有知也會說:妖言惑眾殺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租到底誰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