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鄉村小水
-
2 # 稻荷藝文
土壤板結,具體是指土壤表面因缺乏有機質、結構失調,在灌水或降雨等外界因素的作用下結構破壞、土料分散,待風乾後受內聚力作用而使土面變硬,進而不適宜農作物和花草樹木生長的現象。導致土壤板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有機肥投入不足
有機質含量是土壤肥力和團粒結構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機質含量不足致使土壤板結。一方面,長期使用單一的化學肥料,農家肥嚴重不足,重氮輕磷鉀肥,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腐殖質得不到及時補充,引起土壤板結和龜裂;另一方面,不施有機肥或秸稈還田,使土壤中的有機物質補充不足,土壤中有機物質含量過低,影響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造成土壤酸鹼性不平衡,出現土壤板結現象。
(二)土壤地質黏重,耕作層淺
土壤黏性較高,再加上土壤耕作層淺,土壤中毛細管孔隙較少,通氣、透水、增溫性較差。遇到下雨天或者灌水之後,土壤團粒結構遭到破壞,造成土壤表層結皮。
(三)投入過多的塑料製品
落入土地中的一些塑料製品如果不解,進而形成對土壤有害的物質。隨著中國生活水平的提高,“白色汙染”越來越嚴重,大街上隨處可見的塑料袋最後被集中運入垃圾場,然後部分垃圾場將其填入土地中,因其不易降解而造成土壤板結。
(四)部分農耕措施導致土壤表層被破壞
目前,機械耕作越來越普遍,在給人們帶來耕作便利的同時,也給土壤帶來了不利之處。由於機械耕作會破壞土壤的團狀結構,而每年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只有一部分被吸收利用,剩下的被土壤所固定,形成大量酸鹽沉積,造成土壤板結。
(五)積累有害物質積累,水土流失
現如今的生活方式使得地下水和工業廢水的含量增加,這些水的毒性較大,長期利用灌溉,導致這些有毒物質積累,引起土壤板結。遭遇暴風雨後,土壤表面的細小微粒被沖走,這時土壤結構被破壞,而黏粒、小微粒在積水處或流速緩處沉澱乾涸後易形成板結。
(六)化肥施入過量
首事實上,化肥中的陰陽離子是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選擇性吸收了對自身生長有益的離子,這樣就會影響土壤的酸鹼平衡,造成土壤酸化或鹼化,破壞土壤團粒結構,最終使土壤失水失肥、通透性減弱,造成土壤板結。
首先,氮肥施入過量。長期、單獨地大量施用氮肥後,促使土壤有機質分解過快,消耗過多。氮肥施入土壤中,與土壤膠體發生作用,會使土壤中大量鈣離子遭到損失,影響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最終導致土壤板結。
其次,磷肥施入過量。土壤磷肥中的酸根離子與土壤中的一些陽離子如鈣離子、鎂離子等結合形成磷酸鹽,磷酸鹽形成沉澱,難溶於水。這樣一來,既浪費了磷肥,又破壞了土壤團狀結構,最終導致土壤板結。
最後,鉀肥施入過量。土壤鉀肥中的陽離子如鉀離子能夠將土壤中的陽離子置換出來,破壞土壤團狀結構,最終導致土壤板結。
(一)根系活性降低
出現土壤板結現象時,土壤通透性較差,吸氧能力降低,植物的根內氧氣不足導致根系活性下降,影響正常新陳代謝,植物根端呼吸減弱,而氮肥、鉀肥、磷肥等營養都以離子狀態存在,植物吸收時要消耗細胞代謝所產生的能量,使得細胞呼吸能力減弱,細胞能量供應不足以支撐植物根系生長所需的能量,最終影響養分的吸收。
(二)引發缺素症
缺素症有時並不是土壤中缺乏一些必要的元素而引起的,是由於土壤板結、土壤的酸鹼度不平衡或者是土壤內部的水分供應不足等問題而引起植物根部吸收能力下降,最終降低農作物的產量,使得農作物減產或者絕產。
(一)合理施肥
首先,增施有機肥,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溼保溫性,而且能為土壤中微生物代謝提供良好條件,增加土壤有機物含量,防止出現土壤板結現象。一些農民使用有機肥後發現土壤更加肥沃,農作物生長態勢好,產量高。通常所使用的有機肥可以利用糞便進行發酵,不僅能夠解決糞便汙染問題,做到迴圈利用,而且發酵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廉且容易操作 。
其次,施肥配比要合理,避免單一使用某種肥料。施肥量也不能太多,各種營養元素如氮磷鉀肥、有機肥等需混合使用,做到平衡營養、施肥合理。再者,推廣施用微生物肥料,因為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能夠消化、溶解土壤中一部分難溶解的磷酸鹽並釋放碳素,同時可以將一些微量元素及陽離子如鉀離子、鎂離子等釋放出來,通過建橋的方式恢復土壤團粒結構,消除土壤板結現象。
另外,可以通過施用微生物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數量,以改變土壤團粒結構,進而改善土壤板結現象。最後,根據土壤的物理性狀自制用肥配方,通過無機肥與有機肥相結合,做到“缺什麼補什麼”,不僅能改善土壤的板結狀況,而且能增加土壤中有機物的含量。
(二)適度耕田
在多數農村地區,人們都是利用大型拖拉機進行土壤的深度耕作,但是當耕作達到一定深度時,會破壞耕犁底層。因此,需合理控制耕作深度,以改善耕層結構,進而防止出現土壤板結現象。
(三)推行秸稈還田
(四)清除田地殘膜
使用土地後若不能及時清除田地殘膜,就會使大量塑料化合物遺留在土壤中,長期下去不但會形成有毒有害物質,而且還會破壞土壤的成分。清除地膜最常用的辦法是用生物降解法,該方法可完全降解土壤中所殘留的地膜。
總之,要針對造成土壤板結的具體現象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適度耕田,合理配製合適比例的肥料,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結合施用,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
3 # Luxueeee
土壤板結是指土 壤上層因缺乏 有機物質,結構不 良,在澆水或者降雨 等因素作用下發生結構破壞、土料分散,後續乾燥之後 因內聚力的作用 讓土讓表 面硬化。粘土 內的粘粒含量多,土壤內的 孔隙少,這樣通氣、透水、增溫 性就會比較差,在降雨或者澆水之後,就會容易 發生孔 隙堵塞,使土壤表 層板結。
拿微生物 菌劑灌根,有些土壤板結 或者長得不好的作物,可以參照 土壤的溼度,來選用適合的微生物菌劑灌根或 是噴淋土面,可以有效 的改善土壤,加強其 透水、透氣性。若是有腐根病,可以同時用一 些中草藥製成 的藥劑,在治病的同 時,還能 夠營養復壯農作物
-
4 # 大紅人
2、種植作業層位長期不改變造成土壤板結:現在有很多地區多年種植作業層位得不到改善、始終在一個作業層位上耕作多年、這樣不變的種植作業層位就容易形成作業層位和土壤兩極分化的情況、形成大地土壤不能形成自然的地理上下通透機理、長時間就會造成嚴重的土壤板結。
3、土壤嚴重缺水乾旱造成土壤嚴重板結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當下的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劣、人們掠奪性的對地下水的泛濫開採、和長時間的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造成嚴重的自然生態失衡、更加加劇一些地方嚴重的水資源匱乏、嚴重的缺水就會造成土壤分子連結形成嚴重的土壤板結、特別是秋冬季雨雪水的變少、形不成冬季的含水凍土層增厚、使大自然冷凍膨脹的無限物理能源發揮不了作用、加上嚴重的缺水造成人們習慣性的春灌澆地、也是萬物復甦的地球物理機能被春季澆水改變了效能、這樣逐年的積累就逐漸的形成土地嚴重板結。
2、物理的方法進行改變:利用現代化的農家裝置使用物理的方法加以改善土壤的效能、當種植3到5年後利用深鬆裝置進行土壤深鬆作業、使作業耕種層位與下面土壤層位相互融合、增加土壤的通透效能、當土地耕種2年左右必須要進行深翻作業、讓耕種層位發生改變、增加土壤的有機效能、要合理進行不同根系作物的輪作、來改善土壤的有機效能實現改善土壤板結。
3、合理有效的改善自然環境促進水資的良性迴圈並充分利用水資源改善土壤板結:必須要從大環境出發改善環境促進水資源的良性迴圈、讓秋冬季形成良性降水自然形成封凍土壤的凍土深度、利用大自然巨大的物理機能讓大地土壤在冷凍解凍的巨大能量下自然改善土壤板結、我們也要人為的利用水資源進行對土地進行冬季澆水增加封凍水的深度、利用大自然結冰原理實現對土壤的自然改善。
-
5 # 是村口老王啊
消除土壤板結可以用以下幾點來處理
1、合理使用化學肥料,重視優質有機肥的使用。過量的礦物質元素會導致團粒結構不能形成,土壤板結就是因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底肥應以有機肥為主,化學肥料少用或不用,中後期追肥以吸收效率高的水溶肥為主。
2、加大有益菌的投入。改良板結土壤施入的有機肥需要大量的土壤微生物來分解,在補充有機肥的同時也要加大土壤有益微生物的補充。
3、將農作物秸稈粉碎後還田能改善土壤結構,秸稈殘渣蓋住土地可以減少水土流失。
4、使用大型機械進行深耕整地,改善耕層的構造和空氣的流通。
5、減少機車進入耕地的次數,防止土地被重複碾壓。
土壤板結形成的原因
土壤板結是指土壤表層因缺乏有機質,結構不良,在灌水或降雨等外因作用下結構破壞、土壤和肥料分散,而乾燥後受內聚力作用使土壤表面變硬,不適於牧草等生長的現象。
造成土錶板結的原因大致有四種:一是播種後遇雨,特別是中到大雨,然後連續晴天,土壤表面蒸發失水後形成板結;二是地勢低窪,積水時間較長,土壤表面蒸發失水後形成板結;三是播種後對潮溼的土壤進行了鎮壓,土表蒸發失水後形成板結;四是播種後灌溉,後遇連續晴天,土壤表面蒸發失水後形成板結。
播種后土壤出現板結時會影響出苗,尤其是對那些頂土能力弱的小粒草種影響極為嚴重。板結土壤的團粒結構遭到破壞,土壤孔隙減少,透氣性變差,供肥能力下降,有益微生物活動受到影響,不利於植株生長。
-
6 # 一切隨緣138201446
造成土壤板結的大原因是近十幾年來只注重化肥的使用,自從土地承包以後,家庭養殖減少,農家肥的使用幾乎為零,水土流失嚴重,小農耕種模式較多等因素造成了土壤板結,土壤退化、沙化的後果。最好的治理辦法就是應該多使用有機的農家肥料,或機械深翻,來改善土壤狀態,讓子孫後代有地可依有地可種,造福子孫後代。
-
7 # 兩隻櫻桃農場王二
我們都知道,土壤板結對農業生產有很大的負影響,不少種植戶都認為土壤板結是由於施肥過多導致的。確實,施肥過多對土壤危害比較大,但是導致土壤板結較為主要的原因還是農業生產時的一些做法不注意造成的。土壤有問題,直接影響作物的產量。
1、土壤板結重茬在農業生產中是比較常見的問題,然而土壤團粒結構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團粒結構受到破壞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及通透性降低,造成板結。
2、有機質的含量是土壤肥力和團粒結構的重要指標,有機質的降低,致使土壤板結。
為什麼會出現土壤板結?
1、土壤質地較粘,耕作層過淺
2、輕施或不施有機肥
3、過多使用地膜等塑料製品
4、長期施用單一種類化肥
5、過量施用氮肥、磷肥、鉀肥
6、錯誤的耕作方式:翻耕、鎮壓等耕作方式,嚴重破壞了上層土壤的團粒結構。
7、有害物質累積
8、自然因素
怎麼消除土壤板結?
1、增加有機肥的施用量,可施用足量的有機肥作為基肥。
2、秸稈還田:作物秸稈中有機質含量較高,返還到土壤後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間隙,協調土壤中的水肥氣熱,有利於有機質分解、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3、減少化肥用量:作物在施肥時應採用有機肥、化肥、微生物肥料配合施用,避免施用單一種類的化肥。
4、適度深耕:耕作深度大於30cm時,可打破犁底層,加厚土層厚度,改善耕層構造,從而防止土壤板結。
-
8 # 姜衛士JWS
土壤板結的注意原因:
1、自然條件是單一的一個方面。
2、土壤板結最關鍵的原因:在生產種植過程中單一過量的施用氮磷鉀複合肥,造成土壤酸化、鹽澤化,土壤透氣性差;嚴重破壞了耕種層有益微生物的生存環境,形成了惡性迴圈。使得土壤中的磷和鉀被土壤固定,不能有效的被作物吸收和利用,時間久了土壤板結、作物的根部病害逐年加重,特別重的地塊持續減產甚至絕產。
3、改變土壤板結的辦法:首選要選用增施有機(菌)肥或者菌劑,以到達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和有益微生物的數量,。只有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高了,有益菌增多了;土壤自然就肥沃疏鬆了,作物品質也相應的提高了,作物產量也就相應的提高了,同時注重施用鈣肥和補充微量元素,減少氮磷鉀複合肥的施用量。
4、改變管理模式:(1)適時深耕和冬耕(2)結合秸稈還田,杜絕焚燒(3)改變由原來的大水漫灌的習慣,使用滴灌和噴灌(4)注重施用水溶性肥,它的特點是肥料利用率高,作物吸收的快,它不會對土壤造成破壞。
以上我個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叄考
-
9 # 波娃770
土壤板結是怎麼引起的?怎麼解決?這個問題有幾點分析!
1、土壤板結主要是化學肥料使用過多。而引起的。
2、如何改良土壤板結問題?首先我們應深翻土壤。增加有機腐殖土。發酵過後的農家肥如:豬糞,鴨糞,雞糞,牛糞等。
-
10 # 韋孟龍
直接換土:
若發現土壤太板結,最好直接換土,在氣候溫暖的時候,將植物從土裡挖出來,然後換上腐質土,重新栽培,很容易就成活了。
鬆土:
發現土壤板結,可用一個小鐵鍬,在板結之處輕輕挖動、鬆土,讓土變鬆,有間隙。此種方法的缺點是:隔一段時間後,土壤又會變得板結。
謹慎澆水:
自來水中含有氯氣,不僅傷害植物,還會導致土壤板結,鹽鹼化,所以給花卉澆水,不能直接用自來水,可用盆子接點水放在陽臺上晒一天,這樣能減少土壤板結的機率。
少用化肥,多用有機肥:
很多人喜歡用化肥追肥,化肥雖比較乾淨,但也很容易讓土壤板結,城市的家庭,不妨自制些有機肥,澆花澆菜。這些有機肥不停地分解,能使土壤內產生細小的縫隙,讓植物的根部呼吸更暢通。
土壤表面施乾肥:
將一些廢棄茶葉、剩豆餅等放於土壤的表面,讓其自然發酵,肥水向下湛透,土壤也會逐漸變鬆。當然,茶葉、剩豆餅不宜太多,以多發酵時燒壞根部。在夏季,這種方法會生小飛黑蟲子,不過也沒有關係。
6
在土中加入一些蛭石、沙子、椰土:
蛭石、沙子、椰土能使土壤變鬆,可在板結的土壤周圍打鬆後,加入一些,再經攪拌一下,土壤板結的情況也會緩解,當然,在操作時需要有耐心。
回覆列表
我們都知道好的土壤是提高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保證,一般農作物都適合生長在土質疏鬆、土壤肥沃、保肥保水能力強、便於排灌、中性或者微酸性的土壤上,土壤在種植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板結的現象,那有什麼危害呢?
土壤板結的危害?土壤板結會降低土壤的通透性,不利於植株根部的呼吸,會導致植株根系發育弱。我們都知道根是吸收水分和養分最重要的器官,根系發育弱容易導致植株營養不良,植株長勢會柔弱。
此外,板結的土壤不利於有益微生物的活動,這些有益微生物不僅能抑制各種病菌,同時還會活化土壤,能促進植株對營養的吸收。
二、長期施用同一種化肥。長期施用同一種化肥,容易導致土壤中營養元素不均衡,容易使土壤板結化。
三、未精心整地、土壤未深耕。在整地時一般要深翻土壤20CM以上,土壤耙平整細。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長期下雨會導致土壤板結,因此我們進行中耕能有效的疏鬆土壤,中耕的同時可以順帶除草、培土。
土壤板結了該怎麼辦?1、合理施肥。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除了施化肥外還要施農家肥,一般基肥以農家肥為主,施化肥要少量多次的進行,農家肥使用時必須要經過充分腐熟。
2、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可以很好的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能改良土壤,土壤會更加有通透性。
4、精耕細作。農作物在種植過程中要精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儘量創造有利於作物生長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