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狐狸愛旅遊
-
2 # 蘋果橙子醋
孩子是一個個體,從2歲之後孩子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看到別的小朋友拿自己的玩具,寶寶會生氣,會護玩具,表示玩具是我一個人的。
剛認識新朋友的時候,寶寶會躲避,不敢跟小朋友玩。
一個小朋友喜歡另一個小朋友時,用手摸對方,對方小朋友會以為你欺負我,立馬使出小拳頭伸過去。
種種跡象表明孩子在長大,在探索這個世界。這時需要父母在一旁引導,幫助孩子建立一個好的人際關係。
第一:不要老把孩子關在家裡,這會使孩子膽小,害怕接觸外界事物。不擅長與人溝通,沒有朋友,對性格也會造成一定影響。
第二:孩子在嬰兒期通常用表情和動作來表達,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開始呀呀學語,這時父母親人不要忽略,一定要耐心迴應,教孩子說話,肯定孩子,這時孩子會特別高興表達自己。
第三:瞭解孩子在離開親人後,是如何與人相處的。比如在幼兒園是否合群等,不合群,為孩子什麼不合群?可以讓老師給孩子找一個或幾個固定玩伴,慢慢讓孩子從中走出來體會交朋友的快樂。
在孩子相處過程中,如果發生矛盾,家長要及時的疏導孩子,告訴他們要相互謙讓 ,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第五: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帶來一個好的榜樣,要知道孩子是父母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家長要小心說話行事,讓孩子從中學到良好的社交習慣。
-
3 # 侯媽家庭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別的孩子能夠融洽相處,擁有良好的社交能力,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孩子不善於交際,性格靦腆,那父母們如何教育和引導孩子,讓他能夠擁有社交能力呢?
1.父母要為孩子營造 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夫妻關係融洽不吵架,孩子性格自然開朗自信,如果父母經常吵架,孩子容易受到傷害,嚴重會引起自閉。
2.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平時喜歡與人交往,說話禮貌,對孩子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3.父母要多帶孩子參加社交體驗,比如參加各種聚會,讓孩子多接觸人,也要多帶孩子參加集體活動,對孩子的社交能力進行鍛鍊。
4.培養孩子的信心,父母要對孩子進行鍛鍊,比如家裡來客人,讓孩子去幫忙倒水;也可以讓他自己去買東西,與陌生人說話。
5.多帶孩子出去旅遊,培養孩子興趣愛好,讓孩子增長見識,開闊眼界。
回覆列表
孩子遇到陌生人害羞時,其實孩子的內心是焦慮的,你需要給孩子微笑和鼓勵的眼神,而不是直接包辦,剝奪孩子學習的機會。
要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首先要避免下面三個誤區:
1、做孩子的“代言人”有一次我遇到一個強勢的媽媽,我問她女兒:“小朋友,你叫什麼名字?”她女兒大概三歲的樣子,看看我,看看媽媽,想說話但是又有點害羞。
這時候她媽媽說話了“她叫XXX”然後又轉過來對孩子說:“叔叔問你話呢,你怎麼不說話?”
我怕媽媽嚇到孩子,就又輕聲問了句:“你喜歡吃巧克力嗎?”
小女孩又看看我,再看看媽媽,還是沒有開口,媽媽又搶著說到:“她可喜歡吃巧克力了,每天都要在家裡吃一塊!”
然後急忙給我道歉:“哎呀,真是不好意思,這孩子太害羞了!”
我趕緊把這位媽媽拉到一邊,悄悄對她說:“您得讓寶寶自己說話,給她一點時間。剛才您一個人把兩個人的戲份都搶了,他當然沒機會說話了。而且,這次談話交流的經歷可能變成她的一個負面經歷,將來她會更害怕和陌生人交流。”這個媽媽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過度干預。
2、草率的給孩子貼標籤另一種要極力避免的情況就是草率的給孩子貼上“害羞”“內向”的標籤。
比如當著孩子的面給別人說:“抱歉,我的孩子就是太害羞了。”
其實,孩子都非常敏感,這樣標籤式的語言會讓他以為害羞是很不好的事情,而且自己出了問題。
有時候,孩子乾脆躲在“害羞”“內向”的標籤下面,覺得自己有理由不去跟比人交往,大人不是說自己害羞嗎?
3、過度保護孩子還有一種情況源於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這種情況很常見,特別是我們的長輩,往往會過度保護孩子,總對孩子說“不要亂跑”“當心”。
這種語句會讓孩子以為這個世界很危險,於是變得不願主動探索,膽小畏懼,對人害羞了。
總結上述三點,孩子沒有你想象的那麼外向、大方,這其實不是大問題,有時候這與他的大腦發育和能力發展有關,有時候是孩子的心裡特質問題,家長千萬不要反應過度。
當然,你也得避免一些會讓孩子過於害羞的言行。你要多關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