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州禪武
-
2 # 參將吳天德
禪宗的特點是不立文字,以心印心,見性成佛。不可說,不必說,不能說是禪的奧秘,向內自省是獲得智慧的手段。這些特點和習武非常的一致。武術需要體知體悟,無論看多少本秘籍,如果功夫上不了身,還是等於不知道。所以,習武也是修行,修技為的是明理,明理為的是獲得智慧。
禪宗的開悟需要禪機,但禪機可遇不可求,如果機緣不到,心就只能懸在哪裡。武術的練習由於有激烈的對抗,需要對生命有透徹的理解,方能心思空靈,了斷生死。這樣的過程中,更容易產生禪機,讓修行者得到開悟的機會,所以習武不啻為一種主動接近禪,主動尋求禪機的手段。三千法門,哪個修煉好了都能成正果,習武只是選擇之一。但武與禪的相近之處特別多,所以也可以被看做是一條不錯的路。
禪的智慧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願意摸,它就就在那裡。
-
3 # 尋道底呢
有來路的禪宗大德!天機開了!從武入禪,當然就是!!禪通宇宙天道!與萬有萬物誰合一!小菜一碟!″有偈語″先天有一物,無形夲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是中國的佛!!!
-
4 # 猛虎嗅薔薇80
傳統文化中中,道家是以武入道,以武演道,武合於道,道是陰陽,是文武;釋家則是禪武合一,習武必要參禪;儒家則是文武合宗,習文與練武並參;三家均有文武相習,互參共進的傳承。
古人參禪吐納、冥想、讀書都是修習內功的一種方法,而在納、冥想、讀書中,心隨意境,文思流轉,精神得到鍛鍊,達到“以文觀意”的境界,主修心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武術其實就是道法自然的一種體現。武術並非殺人之術,而是修身之術,武術水平高低皆自內修而得,即所謂“內有其質、外顯其形”,以元氣飽和、充盈為基礎,氣摧形動而演化的武技動作,離開了內在的精、氣、神,而奢談武功,必如“瞎子摸象”,茫無頭緒。而做為一個武者更要有武者精神,忠、孝、仁、義、禮、智、信品質兼具。
當年武當派祖師張三丰真人,就曾有過“內執丹道,外顯金鋒”的修持指導思想,以“天人合一”、“陰陽”、“太極”哲學思想作為武術的理論,創的太極功更是透過內外兼修,透過凝真養氣而達到發人潛能、開人智慧,明悟大道。其終極目的是希望可以順應大道至德及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道之本者、自然也,柔弱勝剛強,以德而化,天下歸。
-
5 # YC春哥
各人意見:以武入道指的是:在自己習武的過程中不斷的尋找自己的一個方向,以武明德,明禮,明心,明志。在這過程中不斷的彌補自己不足之處。 禪武合一指的是: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思考,而後才有心得,禪為心,武為體,一切來源於生活。
-
6 # 武當功道
以武入道,就是一種透過功夫的練習能夠使自己的心和身同於道合於道,感知天地人的變化規律。在這裡與道家的修行不謀而合。順應變化,趁機避兇。小則可身體健康。大則可超凡入聖,超越者,則可與道合真,與天同壽。
-
7 # 渡劫的人生如夢如幻
武者止戈也,而不做絕,點到認輸為止,此武之德。
道德者,法真理也。德者,正,常也。法者,順從也。理者,紋路也。真者,自然也。此道法自然,乃道之德。
以武入道,愚以為收發不以為極也,乃為德。
回覆列表
以武入道,禪武合一,透過習武感悟中國文化,以武覺悟禪。
以武入道,道,是中華民族為認識自然為己所用的一個名詞,意思是萬事萬物的執行軌道或軌跡,也可以說是事物變化運動的場所。而中國武術恰恰是道的一種體現與組成的一份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武術其實就是道法自然的一種體現,武術不是以直白的形式說明技擊,直拳,擺拳,不是的,武術是以仙人指路、白鶴亮翅、金雞獨立、抱虎歸山、觀物取象,以“天人合一”、“陰陽”、“太極”哲學思想作為武術的理論,如果能理解武術,能習練武術,就能感悟中國武術的另一層境界,如太極拳這種拳法恰恰是就是道的體現,以太極為例,同莊子渾沌哲學一樣,太極觀念這種迷離恍惚地看待萬事萬物的現象和本質的人生態度,以及這種思維方式本身,實則包涵著清醒睿智的哲思,其終極目的是希望人類活動順應大道至德和自然規律,不為外物所拘,“無為而無不為”,最終到達一種無所不容的寧靜和諧的精神領域。
《六祖壇經·坐禪品第五》:“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禪定者,外在無住無染的活用是禪,心內清楚明瞭的安住是定,所謂外禪內定,就是禪定一如。對外,面對五欲六塵、世間生死諸相能不動心,就是禪;對內,心裡面了無貪愛染著,就是定。參究禪定,那就如暗室放光了!”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記載:“越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道,內實精神,外示定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氣候,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騰虎。追形逐日,光若彷彿。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順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王欲試之,其驗即見’越王即加女號曰越女。”
這兩篇文章共同妙處,意境應是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