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香草35天空
-
2 # 青箬蓑衣
當然不需要,直接用英文解釋和互動才是培養孩子英文語言能力發展的最佳方式。但問題來了,即使讀得懂英文原版,有多少中國家長可以流利自如地用英文和孩子解釋清楚原版英文書內容並海闊天空地衍生出各種討論話題呢?這方面,不得不用中文的恐怕是家長自己吧?
-
3 # a社會a主義新青年
謝邀,個人覺得學前年齡不用翻譯,本身就是為了給孩子母語式的培養,平時家裡也要營造這種語言環境,孩子慢慢的自然會理解,就像漢語一樣,孩子剛開始也不會懂,說的多了孩子慢慢就懂了,在閱讀的時候最好配上豐富的表情和手勢,或者肢體動作幫助孩子理解,小學五六年級以上如果孩子有基礎碰到不懂的可以再解釋解釋
-
4 # cola小窩繪本時光
作為一個非常熱衷研究英語啟蒙,和買了很多繪本也愛親子閱讀的媽媽,我認為,這個看孩子情況而定。
越小的孩子,越不需要翻譯。
(不過翻譯,和穿插中文銜接解釋不一樣,下面會說)
具體說明一下。
一是,對於母語不強勢的,還在牙牙學語小寶寶,不需要翻譯
因為,孩子的語言習得,是“情境對應”,你說這個發音,孩子會透過你與她頻繁的互動,交流中,熟悉這個意思。這其實和我們學習方言的模式也雷同。
比如你對寶寶指著鴨子,說發音“ya zi”,久而久之,她就會把“ya zi”這個發音,和鴨子這個事物聯絡起來。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對她說的duckling這個發音,那麼她就會自然而然把duckling的發音和鴨子聯絡起來。 這個過程不分國籍,每個新學習語言的孩子都是這樣習得。完全不需要腦袋裡再轉化一遍“鴨子”→duckling這樣,這就是完全母語強勢的大人的思維了。
從我們自己的角度,也很好理解,比如你說byebye來表示再見,你的腦袋根本不會去把byebye再轉話成“再見”這個中文,再去應用。因為你已經自然而然在應用裡習得了這個詞語,做到直接情境對應,所以你是不需要翻譯的。
我家孩子一歲,就是這樣,她現在看到小熊叫teddy,看到手機叫peppa,因為有時手機裡放過peppa pig,這種完全是情境對應,她內心是沒有翻譯的。
ted演講有一個非常出名的實驗,表明嬰兒是語言天才,6個月左右,完全是世界公民,能分辨全世界所有語言的發音。他們統計不同的聲音,進入自己的小腦袋,透過自己的加工,分析,成為自己的東西,學會說話
這種辯音能力在10個月後會逐漸下降 所以,建議的對2歲以下的寶寶,如果剛開始讀外語繪本,不需要翻譯,也不用用中文思維去理解他們的語言學習。直接原文對圖講繪本就好了。
當然,中間如果你要穿插一些擴充套件講解,會的英語不夠多,是可以用中文去講的。刻意講錯誤的英語解釋反而不好。
二是,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如果母語非常強勢,可以一開始做簡單翻譯,這個看孩子接受情況
大孩子和嬰兒不同,母語已經非常強勢了,這個時候如果他們很抗拒全英環境,可能一開始就會影響親子閱讀本身,而且可能會覺得父母太刻意。
親子閱讀,最重要的還是興趣,和大家一家人一起親子閱讀的氛圍。所以這個時候,建議依照孩子的語言情況,做適當的翻譯。先讓孩子理解了繪本,愛上這個繪本本身。 然後在熟悉後,慢慢脫離翻譯。
還可以加入一些互動環節,比如爸爸媽媽玩遊戲似的問孩子,某某怎麼說,某某這麼說對不對,等等,孩子可能會喜歡做小老師似的教你呢。(當然,趣味還是最重要,千萬不可功利)
以上就是關於親子閱讀的翻譯問題。 你們有沒有不翻譯,寶寶的反應呢?可以一起分享下。
-
5 # 奇文共賞君
可以中文解釋邏輯,而不要解釋文字。語言的掌握其實是掌握一種思維。由於基本邏輯都是相通的,這樣做對多語種掌握有很多好處。
回覆列表
我認為不需要。
第一,閱讀英語原版書,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融入到純英文的環境中,感受英語氛圍,提升語感。語感是學習英語的敲門磚!
第二,如果藉助翻譯來讀書,孩子會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認為必須得懂每句話每個詞的意思才可以,這樣長時間下去,孩子會喪失讀書的耐心和信心,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不會的單詞好多。如果喪失了興趣,這真的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一無所得!
第三,我推薦囫圇吞棗式讀法,囫圇吞棗並不是不求甚解,只是當下不理解,但經過時間的沉澱,經驗的豐富,有些不懂的知識就會無師自通了。而且,孩子還可以保持極高的興趣和耐心來學習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