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光說道
-
2 # 目送歲月
關於這個問題,要從清朝的秘密立儲制度說起……
清朝的傳位制度不同於以往的朝代,既不一定傳位給嫡長子,也不預先設立太子,而是把傳位詔書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面,等老皇帝駕崩後再取出宣讀,確立繼位新君。
這個制度始於雍正皇帝,因為在康熙年間九王奪嫡,導致皇室內部傾軋、骨肉相殘。雍正也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登上帝位,當然不希望這種事再發生在自己子孫身上,於是創造了這種秘密立儲制度。
傳位詔書應該是滿漢雙語寫成的,一是因為清朝為滿族所建,滿語是官方用語,二是為了防偽,不易被人篡改,比如“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這樣的詬病,雍正不會再希望出現。
至於題目中的問題,我想是不會出現的,因為康熙對廢太子胤礽兩度廢立,已經極度失望,且統治末期貪腐嚴重、國庫虧空,急需一位剛毅不奪其志的人整肅朝政、重新整理吏治,四皇子胤禛確實是最合適的人選。再有,康熙的遺詔肯定也是滿漢雙語寫就,不可能被篡改的。
-
3 # 大飛熊騎士
根據歷史的推理和聖旨的判斷,應該是傳位給四阿哥允禛沒有問題,基於幾個理由。
第一,即位遺詔無法更改。
遺詔分漢文和滿文,漢文的於是繁體的“於”,無法更改。滿文件更是改不了。
第二,代皇帝祭天。
允禛代替年老的康熙祭天,這是太子做的事,可見康熙的態度傾向。
第三,允禛孝順。
我們不說雍正的用心是什麼?至少允禛很孝順,比較關心康熙身體,接地氣。這給他的即位也帶來加成。
第四,康熙的天倫之樂。
雍正關心康熙的身體狀況之餘,還常常帶著弘曆來和康熙享受天倫,康熙又十分疼愛弘曆。康熙在雍正這裡得到是人文,人倫的感受,傳位給雍正,也是情理中了。
第五,雍正能隱忍。
各阿哥爭位白熱化的時候,雍正去學了佛學,這是步好棋,能進能退。那時的康熙最痛恨鋒芒的阿哥,比如八阿哥,讓他一下子失去爭的資格。
第六,雍正的能力。
雍正不但有隱忍的個性,還有鐵面的一面。特別是打擊貪官汙吏上,雍正更是鐵面無私的。不但如此,雍正的治國能力也在即位後得到了證明。
所以,總結這幾點,雍正是順理成章的即位,不存在改聖旨遺詔的條件和想法。
-
4 # 史說新傳
謝謝邀請!先來說一下大致過程,遺詔引起世人懷疑。康熙六十一年(1711)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玄燁逝於暢春園,他開啟了康乾盛世的偉業,也留下了法統未決的遺憾。康熙帝共有55個子女,素有"多子翁"之稱,其35個皇子中不乏人才,皇儲之爭的慘烈歷代鮮有。最終皇四子胤禛在奪嫡過程中獲勝,是為雍正帝。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有康熙帝遺詔,全文一千多字,內容包括對其一生的評價、傳位皇四子胤禛等。
而後來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雍正矯詔篡位,說康熙本想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禵,被皇四子串通舅舅隆科多將遺詔"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此份詔書是雍正帝合法繼承的依據,還是其篡權奪位的歷史見證?成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由古至今爭論不絕。
其實,這一說法個人看來講不通,首先從漢字書寫文書上講不通,按當時書寫慣例是"皇xx子"才對,前面應該都有個皇字,若"十改於",就變成"傳位皇於四子",根本說不通,而且當時"於""於"不通用。另外清代立儲文字是滿漢兩文書寫,假設漢字可以一筆改了,滿文就有些困難了。
我的理解是引起這種猜測原因不在乎有兩種原因:1.康熙他在立儲問題上兩立兩廢引發了諸皇子的帝位之爭。阿哥們之間各樹朋黨,相互傾軋,機關算盡,醜態百出。這些人裡面應該說胤禛是有才幹而不結黨的了,應該說是必然結果。2.野史傳聞上說篡改遺詔,沒有確切證據。據記載康熙病危宣讀遺詔時有八人在場,分別是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和理藩院尚書隆科多。對此《清實錄》有記載,皇四子胤禛當時並不在場,當時負責郊外祭祀,等他回來時,康熙已經去世三個多時辰(相當於現在六個小時左右)。加之前面說到的漢字繁體字,還有滿漢文之間的關係,因此說篡改遺詔說根本不成立。
野史傳聞對其的攻擊主要是和當時形勢有關係,首先是兄弟間的朋黨之爭,謠言惑眾。再就是雍正本人性格孤傲多疑,民族意識狹隘,一度搞文字獄搞株連,自然引發民間對其不滿。
回覆列表
不可能改傳位詔書的。雍正得罪了太多讀書人,很多人編排他的八卦。
首先,傳位詔書是滿漢雙語的,滿文不容易那麼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