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旅行者YcT

    如果你是攝影愛好者,出行時帶兩隻頭是必須的,一隻24_70頭,這隻頭可作掛機頭使用,城市人文,戶外田園風光拍攝均可通吃。此外,再帶一隻70_200頭作備用,人像,掃街抓拍,文物特寫,近中景拍攝非這隻頭莫屬。如果是非攝影愛好者出行,帶一隻頭掛機可一鏡走天下,這隻頭就是100_400頭,這隻頭可滿足近中遠三個焦段的拍攝......(圖片是旅行者拍攝)

  • 2 # 高處宜賞景

    常言道: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如果只為了"旅遊"攝影,建議最好是配帶一支變焦頭(24一105,18一135,18一200mm),輕裝出遊,既方便又節省體力,將更多"精力"放在拍照上。並且"變焦"適用於各類場景的拍攝,近,中,遠,風景,人文,人像一網"拍"盡,非常"實用",它會給你常來旅遊的豐富多彩的樂趣,供參考。(圖,18一135頭,攝於貴州大方縣核桃鄉,羅天亁攝)

  • 3 # 小眼睛的日常

    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無論享受還是冒險,無論慵懶還是緊湊,出門旅行所帶的器材首要前提是輕便,除非是必須帶著某些指定器材出門拍攝任務就是例外。

    不知道樓主是否對品牌型號沒有過多的要求,以及對於預算也沒有特別說明。下面我就根據我自己的心得體驗分享一下。

    風光類:

    12-24、16-35

    眾所周知,外出旅遊的話不拍幾張風光大片怎麼對得住自己啊。最起碼也要為自己電腦的桌面新增幾張看得過去的桌布啊。很多朋友都喜歡帶上12-24和16-35這兩組廣角變焦鏡頭。一般來說,低於21mm的視角能夠帶給觀者誇張的透視和震撼的畫面。最常用的就是1635了。隨著光學設計以及鏡片製作工藝的進步,1224這樣的焦段也被推出市場,隨之成為新寵。

    萬能類:

    24-70

    遠攝類:

    70-200

    這個焦段很適合用來對有相當一段距離的被攝物進行拍攝,又或者是拍攝人像特寫,並且營造相當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

    定焦:

    14、24、28、35、50、85、135

    上面均是使用程度較多的定焦焦段。由於是定焦,其畫質以及光圈都比變焦有著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別是有個別焦段(24、28、35、50、85)已經擁有F1.4光圈而且光學設計非常成熟,值得選用。

  • 4 # 拍客張光林

    現在出去旅行用單反的人越來越多,比如春節這幾天,具有很多人利用春節長假來好好旅遊一趟,一來可以記錄旅途、記錄快樂、記錄友情,二來也會拍攝到名山大川的優美景色,讓快樂的旅行可以回味、快樂地瞬間可以回放,這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

    至於出去旅遊具體帶什麼鏡頭好,這個要看智者見智和實際旅遊的內容來確定。

    問題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考慮:

    第一,本次旅行的標的地。這個標的地的問題是首先要考慮的,有的旅程是平原老宅,有的是高山峽谷,有的是北國冰封,有的是南國沙灘,有的是人頭攢動,有的是狼煙風沙,等等,這些目的地的不同,就決定了你攜帶鏡頭的原則。

    一般來說,往北宜簡便,往南無所謂;高山少負重,平原多器材;拍景多廣角,攝人宜長焦;人多力氣大,人少易孤單;······

    第二,你拍攝的內容偏好。你在本次旅程前來一次“預覽”和規劃,最想拍風光大景的話,帶上廣角;最想拍人物的話帶上長焦;想幾個方面都能兼顧的話,帶上中焦段;想要追求“高大全”、“全網打盡”的話,就“全體起立”、“全員參加”。

    第三,你手頭上擁有的鏡頭。這是你拿出器材方案的重要因素,根據手上擁有的鏡頭情況,以“自力更生”為主,實在是“武器不般配”的話,借一個、租一個都是可以的。

    第四,你的體力負荷承受。這是最後一個關口,你的體力承受大就多帶些,想輕便,少帶些。

    說點具體的的。如果是我的話,擁有的鏡頭既不是“高大全”,也不是“白富美”;我的體力承受也一般;而且,我覺得器材重要,但是人的拍攝思想最重要。基於上面的考慮,我出門旅行的話,會在24—70/2.8和70—200/2.8之間任意帶上一支即可。

    24—70/2.8鏡頭,焦段適中,人文、風光兼顧,畫質逼真細膩,色彩還原度很好,體積不大,使用輕便,能承擔大部分的拍攝任務。

    70—200/2.8鏡頭,畫質既細膩又銳利,拍攝人物是絕佳的選擇,長焦端的大光圈虛化效果明顯。要是遇上日出和日落,還能很好地表現“大太陽”的魅力。

    肯定會有人問,70—200/2.8鏡頭好是好,要是遇上了氣勢恢弘的風光場景那就“望景興嘆”了!事實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拍接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用高壓鍋怎麼能把排骨快速變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