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快要成功的鄭成功,為何救不了大明朝?
1
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妖氣

    鄭成功的部隊的確是反清復明最有希望的一支力量,很多都是以前跟隨鄭芝龍打仗的,戰鬥力較強,人數最多時期達到17萬人之多。

    清朝也意識到他的威脅,千方百計想招撫,1652年,順治皇帝命令閩浙總督劉清泰帶給鄭成功一道招降敕令,勸其歸降,裂土封王。其父鄭芝龍當時也被迫給他寫信,勸他也投降,鄭成功回信說父親不忠,就別掛兒子不孝了。然後便進攻浙江樂清、寧海等地。

    然而,鄭成功救不了大明朝,主要還是過於輕敵,其實他還是有機會的。

    鄭成功最有希望的一次是永曆十三年(1659年)春天的北伐。

    鄭成功與名將張煌言合師,水師經舟山至崇明,進入長江,打下鎮江,沿途城市“或招降,或克服,凡得府四,州三,縣二十四”,直接威脅南京,在獅子山紮營。這時候,如果鄭成功直接進攻南京城,清軍很難守住,可惜清朝總督郎廷佐用了假投降的計策,讓鄭成功放鬆警惕,結果兩面夾擊,打敗鄭成功。鄭成功在退兵途經鎮江時,悔恨交加,放聲痛哭:是我輕敵,非爾等之罪也!

    這也是鄭成功最後一次主動北伐了。

    這一仗打敗,明朝再無光復的希望。

  • 2 # 網言軍事

    先說鄭成功的軍事才能及其麾下武裝的實際戰鬥力,與當時人才濟濟的清廷和刀鋒依舊的八旗軍尚無法相提並論。

    誠然,鄭成功部隊的長處在於擅長水戰,但相應的其陸戰、野戰特別是攻堅戰能力就要差得多,而且鄭家軍起家於武裝海商集團,雖然後來割據一方,但官兵無論紀律嚴明程度、訓練水平,還是戰術配合與戰鬥意志等方面都很難跟清軍匹敵。

    從史料記載的歷次戰鬥來看,鄭軍敗多勝少——1647年攻打海澄、泉州失敗;1648年再攻泉州失敗,軍民死傷無數;1650年圍困潮州失敗;1651年遭清軍偷襲丟失廈門,後來收復;1652年圍攻漳州失敗;1658至1659年2次北伐均告失利。

    當時清朝作為一個新生政權的銳氣正盛,而且由於貴州、兩廣、雲南、川南、浙東等許多地區還未平定,清廷依然保持著很高的戰備意識,統治集團雖有派系之爭,但對付外敵大體仍可保持團結一致。

    反觀鄭軍內部卻矛盾、罅隙很深、很多,鄭氏親族之間、部屬將領之間,乃至於原住民和客家人之間都存在諸多不和。需要指出的是,由於清初高壓政策和明末腐敗,東南沿海地區對於反清復明的熱情並不一樣,當時鄭軍在福建、廣東各地攤派、強徵糧草和賦稅,都引發過很多不滿情緒和反抗行動。

    比如1652年鄭軍圍困漳州,城中已經到了“人相食”的地步也沒有開城投降。而在有些地區,當地豪族出於抗稅、自保的目的,甚至不惜引清兵前來攻打鄭軍。就連鄭成功手下大將,也有不少人出於各種原因(遭責罰、親友被殺、受冷落)投降清廷。可見,對於明末清初的人心叵測還是要有足夠清醒認識。

    至於說鄭成功與各路南明武裝配合的問題,更是一筆糊塗賬——他與南明潮州總兵郝尚久火拼、為與清廷議和放棄與浙東義軍北伐的良機、辜負李定國9次致信與他聯手進攻的殷切期望,可以說他的反清復明充滿了鄭氏小集團的利益算計。

    而等鄭成功起大兵進攻南京時已經到了順治十五年(1658年),由於清初的殘酷鎮壓,江南地區的反清復明力量一蹶不振,根本無力協助、配合鄭成功的軍事行動。

  • 3 # 棲鴻看紅樓

    為什麼救不了大明朝,從他的死就可以看出來。

    據我看到的資料,鄭成功不是臨終下令殺死妻、兒、孫,而是下令殺死兒、孫,屬下不從,鄭成功受此刺激,才猝然去世的。

    鄭成功在抗清屢戰屢敗之後,退守臺灣,驅逐荷蘭殖民者,終於站住了腳跟。他的長子鄭經,在外鎮守。當時清朝漸漸坐穩了江山,反清事業千瘡百孔,鄭成功心情很是壓抑。

    忽然有一天,鄭經派人送信,說是自己的侍妾生下了兒子。鄭成功年僅三十九歲,就當了爺爺,非常高興。不料接下來傳來訊息,鄭經的這個孩子不是侍妾,而是乳母所生。

    有的史料語焉不詳,只說鄭經“私通乳母”。但有的史料中解釋,與鄭經私通的,不是他自己的乳母,而是他的小弟弟的乳母。如果是後者,在今天看來,倒也無所謂。但是在當時,卻是亂倫的大罪。

    鄭成功聞之大怒,派人去斬殺兒子鄭經、與他私通的乳母、剛生下的長孫(我看到的資料裡,沒提到要殺自己的夫人)。但是派去的人認為鄭經罪不至死,並且是獨當一面的大將,違令不殺。鄭成功認為兒子亂倫,部將違令,受刺激不過,猝然而死。

    一個所謂的英雄,一支部隊的將領,既管不了兒子,又約束不了下屬;遇到挫折不能冷靜,一氣即死。這樣的人才,怎麼可能挽救一個已經滅亡的朝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活得太壓抑,現在已經不敢找心理醫生看了,以後的路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