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019清風瀟然
-
2 # 艾米兒育兒
陪伴溝通遠勝打罵孩子
針對現在孩子的教育問題,我不贊成“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非常不贊同教育孩子用“打”的方式,“打”只是大人作為強勢群體對孩子弱勢群體的一種強壓,是大人控制不了自己情緒,不善於和孩子溝通,不去探究孩子心理的一種表現,最直接的是,打孩子並不會解決實際的問題。
首先,孩子的每個成長階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反應,這種反應如果父母不細心觀察,不瞭解每個階段孩子的哪些行為折射的孩子哪種心理,或者陪伴孩子太少,對孩子關愛太少,孩子缺乏愛,孩子才會有叛逆心理,會用其他方式來引起爸爸媽媽的關注。如果爸爸媽媽不找原因就打孩子,只會讓孩子心理變得沒有安全感。
其次,孩子犯錯時候,或者倔強不聽話時候,父母應該有耐心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為什麼會這麼做,如果用打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犯錯,會讓孩子叛逆心理更重,心理上和父母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
再次,從小對孩子規矩的制定和執行非常重要,制定家庭規則,說到做到,家長和孩子互相監督,違反規矩的一方要被處罰。處罰可以是讓孩子自己反思,或者用孩子當時最喜歡的東西作為處罰代價,但是不能打。
比如看電視,可以規定看幾分鐘前,到時間就關閉;孩子惹家長生氣,最多時候是脾氣倔強,堅持幹什麼,家長沒有耐心和時間去深入瞭解,就用強制手段逼迫孩子屈服,這樣即使孩子變得聽話了,但是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沒有主見了。
總之,對待孩子的犯錯和倔強,爸爸媽媽多些耐心,多些傾聽和陪伴,讓孩子信任你,千萬不要動手打孩子,即使輕輕打嚇唬孩子也不行,打一次就會打2次,打習慣了就會成為習慣,孩子將會在打的環境中,心理變得更加叛逆和不健康。
-
3 # 雙人魚42891187
“棍棒底下出孝子”,說穿了是一種落後的封建思想餘毒。過去的人一直把妻子、兒女視為自己的私有產品把忠、孝二字擺到了過高的位置上。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隨著社會文明、文化不斷髮展進步,這種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人們所摒棄。隨著婦女經濟的獨立、地位也隨之提高,“經濟決定上層建築”、此言不虛。
但存有這種落後思想的人,也不能說從此就絕跡了,在某些地區,因管教孩子錯手打傷、甚至致死的事件還時有發生,真是令人痛心,不就孩子小需要你供養嗎?
不錯,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因不諳世事、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毛病。但是作為成年人完全可以利用孩子在未成年時對家長的崇拜心裡、做痛苦狀,注意蹲下身子、平視著對方的眼睛,根據孩子的年齡段,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方式、試著進行交流。記住了!不是管教、大聲呵斥,更不要把自己在工作、生活當中的壓力轉嫁到孩子身上。因為這麼做、你應該只能怪你自己無能。
而且不能忘了小孩子活潑好動,模仿能力極強,平時成年人一定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自己的言談舉止。對於孩子的教育,既不能過分放縱、也不能管的過死,要適度的放寬孩子的成長空間。
孩子、往小了說是自己生命的一個延續,往大了說是國家、民族的未來。所以切莫等閒視之,一定要耐心細緻的扶持、幫助孩子走起人生的第一步。
-
4 # 網兜英語
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打孩子都是不能提倡的。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孩子的教育是離不開棍棒的。古時候教師的手裡也有一把戒尺。這是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應該摒棄。隨著西方文化的滲透,年輕的家長們在逐步尋求更好的教育方式來解決問題。從人格上講,孩子是小一號的人,他們應該得到尊重。在美國打自己的孩子也是違法的,會被拘留。但是由於中國文化的背景,現在對孩子動武的家長仍然大有人在。教師打學生也不是沒有。但總體來說比沒改革開放前進了很大一步。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不會完全依賴這單一的方式。他們會更多地使用溝通的方式。再就是讓孩子多閱讀,增加自我教育的份量。隨著社會總體文明程度地提升,打孩子的現象會越來越少。大眾媒體也要注意輿論的導向。不能以數量來論對錯,不然就會陷入自我矛盾的怪圈。一方面聲討老師打學生,一方面又說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實家長和老師打學生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因為我愛你,對你負責,所以打你是為你好。”這是打著愛的名義,行使非愛行為。但是卻不知在孩子的心理種下了暴力的種子,會一代一代傳下去。希望老師和家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用更好的方式解決問題。
回覆列表
教育孩子,應因材施教,不可一概而論。在上帝眼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有天使一面也有魔鬼一面,天賦是一方面,成長環境,家庭教育很重要。
和不同年齡的孩子溝通方式也有不同,儘量少打壓少指責少抱怨,多提問,多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