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浪繼一生

    古代的歷史學家對於敏感事件敢秉筆直書的有,但不多,司馬遷算一個。要麼不記載或者寫,即使寫,也要經過一番美化修飾。正因為對於敏感事件的官方記載經過了淡化處理,所以對於同一敏感事件,野史就有趣的多了,有的可能更接近歷史真相。古代的歷史學家對於敏感事件不能秉筆直書的原因都大同小異。

    第一,古代的史學家他們也是列入官職的,吃的是公糧,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相當於御用文人。既是公家人,對於皇家的敏感事件如何寫,肯定先要徵得皇家的意見。如果寫的讓皇家不滿意,輕者革去官職,重者那可是要掉腦袋的。在官職、性命與秉筆直書面前選擇,肯定要選擇官職和性命。

    第二,古代的史學家大部分都是世襲的,也就是說祖上好幾代都是為官方寫史的。他們為官方寫史也會慢慢摸索出兩全其美的方法,既能讓官方滿意,也能讓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正直的史學家,不犧牲自身利益。同時,史學家他們也有自己的圈子,如何為官方寫史,都有自己的門道,也就是現在說的不成文的規矩。對於如何處理敏感事件的書寫,不管是世襲的史學家還是同一個圈子裡的史學家,都會遵循“祖上”規矩,當權者即使有錯,也是被迫犯得錯。用現在的話來說,鍋的甩出去。對於當權者要輕描淡寫,對於背鍋的就要往死裡寫。

    第三,古代的史學家其實大部分在寫史時是不能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寫的。首先是寫史要遵循皇家意願,皇家覺得可以記載的你就可以記載,不能記載的是絕對不能留下一點痕跡。其次,寫史有寫史遵循的寫作體例,從選材到體例,甚至是字數、措辭都是有嚴格要求的。就像現在對於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想要出書,就必須進行備案和審查。從某種程度講,寫作體例的規定,就決定了古代史學家寫出的東西非常官方,對於敏感事件就更加官方的處理,檔案不解密。最後,古代史學家隨著歷史的發展,基本成了皇家的代言人,成了皇家的一個附屬品,失去了史學家該有的獨立人格,脊樑基本直不起來了。我們常說的二十四史,就是皇家史。

  • 2 # 自由人flight

    秉筆直書, 事件整理成完整性資訊,以求取信於當代, 流傳於後世。這是中國史學上自開創以來的一個突出優良傳統。當然,既有精華,又有糟粕,而敢於秉筆直書的人為數不少,比如劉知幾,董狐,司馬遷等,據實所著,才能讓後人真正瞭解歷史,秉筆直書,不畏生死,忍辱負重,在資訊流通不發達的王朝將每一件事情的真像寫的淋漓盡致,才使得很多好作品流傳於世,正是這些敢秉筆直書的史事記錄者,讓我們真正瞭解了歷史,也借鑑古人的經驗,學習古人的智慧。

    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請指正

  • 3 # 等花開spark

    關於什麼樣的敏感話題呢?比如?感覺親你也不好說明白。既然你都不敢明問,很多歷史學家可能和你心態一樣。都是人類。只是冠了歷史學家的名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家銀行理財開始虧錢的原因是什麼?作為小白以後該如何理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