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越百川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切都是天意命運的安排吧。不過崇禎皇帝雖然無力迴天,卻也不失一個有血性的男人,為國殉葬,讓人唏噓!

  • 2 # 歸哥聊歷史

    崇禎皇帝絕對是歷史的悲劇,他確實非常勤奮,可是勤奮並不代表賢明,方向錯了,怎麼努力也是徒然。就內部而言,崇禎一朝,十餘年間,更換的內閣重臣高達50餘名,由此可見,崇禎年間的政局是非常混亂的。換言之,其實什麼事情,崇禎都想他自己一個人說了算,對其餘朝臣是非常不信任的。再說說崇禎的性格,急躁、多疑,常常為了自己的面子就亂殺人。以至於到最後居然沒有一個大臣支援崇禎跑路,其實時間是足夠他逃跑的。

    崇禎17歲繼承皇位,在此之前,他實在是一個只有心眼、嚴重缺乏政治經驗的人,所以做起事情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為了自己的面子,死活不肯認錯,只有靠殺人來掩蓋自己的失誤。當然這是不過是性格和政治手腕風格罷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可以漸漸改變的。可是李自成與皇太極不打算給他時間。

    如果崇禎在太平盛世還是有機會成為明君的,但是在明末那個時間,外有強敵,內部混亂,自然最終出局。

  • 3 # 西山秀才

      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只要君王勤勉節儉,國家就一定能夠強大,比如,秦孝公贏渠梁在商鞅的幫助下,硬是將一個被魏國打的快亡國的秦國給挽救回來,越王勾踐透過臥薪嚐膽,反將強大的吳國給滅了,這些都是勤勉的君王。但是偏偏有個例外,這個人就是大明崇禎皇帝朱由檢,他繼承皇位以來,一直勤勉節儉,卻落得個亡國自殺的下場,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成為亡國之君。下面秀才就來說下他最終出局的原因。

      剛愎自用 自毀長城

      《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袁崇煥和孫傳庭可以說是當世名將,也是足可以抵擋住清軍入關和闖王義軍的大將,竟然落得一個凌遲處死,一個間接死於他手的下場。這就說明了崇禎雖然勤勞,但是不辨忠奸。

      用人不專 任而不信

      崇禎在位十七年,任用輔臣前後多達五十人,更換之頻繁,前古未有,而這五十人中入《奸臣傳》者二人。要知道明朝二百七十年,名列《奸臣傳》中的也僅有五人,崇禎執政十七年便佔了其中五分之二,可見崇禎識人、用人的眼光之差。

      天災人禍 財政拮据

      明朝末年正遇上小冰河期,到處是天災,結果,天災引起天下大亂,流民四起,再加上滿清從關外崛起,明朝就擋不住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入不敷出,經常採用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最終不得不拖欠軍餉,這就導致更嚴重的情況,軍隊戰鬥力下降,並且許多軍隊出現投降農民軍或者清軍。

      在這裡,秀才不得不說崇禎絕對是一個有骨氣的皇帝,寧死都要保衛皇家最後的尊嚴,但是他卻在史冊上必須揹負一個亡國之君的名聲。

  • 4 # 不沉的經遠

    拿破崙曾經說過:“聰明而勤快的人、聰明而懶惰的人,甚至愚蠢而懶惰的人都可用,唯有那些愚蠢而勤快的人不可用。”

    說崇禎愚蠢,可能過了點,但是做一個大國的皇帝,需要的也不僅僅是一點小聰明,而是要精通治國之道。可是崇禎脾氣急躁,急於求成,不信賴大臣,寡而無恩,遇事又缺乏擔當,諉過於人。

    在崇禎在位時,明朝能幹的大臣不是沒有,但是能幹的大臣要麼被殺,比如袁崇煥,要麼被他逼死,比如盧象升、孫傳庭等人,甚至像陳新甲這樣只是主持個和後金談判,事情傳出去後崇禎怕讓自己顏面盡失,都會一殺了之,這種情況下剩下的大臣都明哲保身,即使有能力也不敢出頭做事了。

    在這種情況下,崇禎越勤奮,做的錯事越多,勤勉之至反倒成了崇禎最大的問題,出局也就是自然的結果了。

  • 5 # 旺旺微言

    崇楨勤勉嗎?明史記載他十七歲登基以來夙夜煎熬。事無鉅細不願假手臣子,可謂嘔心瀝血。但大明還是在他手裡丟了。

    客觀原因在於明後期地主侵食大量土地,官吏貪汙腐化。土地高度集中,吏治缺乏整治。社會兩極分化,矛盾尖銳。老天也不給力,大旱,農民缺衣少食,市民逃荒要飯。農民起義衝擊社會秩序。清從關外直撲大明。

    主觀看,深宮中的少年崇楨缺之執政經驗,又不善於同下層溝通。面對派系林立勾心鬥角的下屬,稍不順心即責罰甚至殺人。宮內人人自衛不敢多說。不能向皇帝反映真實情況,又不敢提出合理建議。官吏自己不作為,反而攻擊作為人。鬧得皇上分不清對錯。

    崇楨又不會用人,不能恰當使用人才,最大限度排程人的極積性。他缺乏執政經驗,不懂怎么團結臣子。發號總是脫離具體情況。他的號令朝令夕改,缺乏實行效用。

    這樣皇帝再勤免又如何擋住大明衰落乃至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是菸草,一些雪茄為什麼比香菸更加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