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德尚行
-
2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評述】訥,遲鈍的意思。敏,疾,快速的意思。
想什麼講什麼很容易,但講道理,講知行合一,講確實可行的方案,就不容易了。所以人講話,要想清楚你的理論依據,想清楚你所講的是否有良知,是否有行動。如果有心(良知)無物(具體事情),有物無心,有知無行,有行無知,就不要講,要“訥於言”。這就好比說我們要孝順父母,然後暱?行動在哪?具體專案在哪?所以所說若沒有行動,就不要說。再比如去旅遊,卻沒有目的?那這種旅遊將降低意義。如果帶著父母去旅遊,盡孝,我想旅遊將增加很多歡樂!
可見做任何事,說任何話,要做的妥妥當當,就必須做到知行合一。
“敏於行”相對於“訥於言”,顯得慢,所以當知道了自己該做什麼時,就要馬上做。如果不做,什麼都是空想。正如王陽明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去做等於無知,對於現實毫無改變。所以所謂的良知,除了良知,還必須有行動,確切的說是正在行動。做到這個才是“致良知”,才是以道行天下。
-
3 # 雨後天青色9
現在的人總是說的太多而做的太少,總是太容易被自己感動,本來那是你應該完成的事情,但是由於人性的弱點總是會還沒有做些什麼呢就開始到處為自己打廣告做宣傳。用古人的話說就是沽名釣譽,用現在人的話說就是做秀。
-
4 # 命理師陳一宏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是論語里仁篇中的一句話,孔子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孔子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以約失之者,鮮矣。
這是什麼意思呢?是古人不隨便說話,比較能謹慎說話,原因就在於怕自己做的不好,認為這樣的話是恥辱。所以古人說話不算數的,很少。那現在的君子呢,也應該不要太能說會道,口無遮攔,而要在行為上行動上,儘量的努力去做好。這是效法古人,也要人們有一種意識,說如果說了但做不到,會有羞恥感,要也感覺到恥辱。
-
5 # 驛客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出自《論語·里仁》篇。這裡的“訥”是忍而少言,“敏”是機敏、積極,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講話要慎重,三思而後言;做事要積極敏捷、雷厲風行。不然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卻不知所以然,豈不誤了大事;而做事優柔寡斷,機會必將貽誤殆盡。
這句話既富有勸誡之意,又具有辯證的哲理;慎言不是不言,而是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孔子強調真正的君子應該少說話多做事,誇誇其談並非最佳選擇。東晉時期,王徽之三兄弟曾到太傅謝安家裡做客。王徽之和王操之說話較多,且談的多為瑣事俗事,而王獻之簡單問候之後再無多言。事後謝安的賓客問這三兄弟誰更勝一籌。謝安認為是王獻之,其理由是“吉人辭寡”。
孔子不僅強調“訥於言”,更強調“敏於行”。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孔子知道,說大話容易,做成事困難。許多事情,尤其是社會性事物,表面上看著簡單,實際上卻是千頭萬緒。而且,許多時候是有一利必有一弊,看起來是做件好事,實際上可能會帶來更大的隱患。再說,任何事物都處在時時變動之中,眼前有利,並不代表將來有利;對有些人有利,並不代表著隨社會大眾有利。如此等等,不加深思和認真實踐,很難理解做事之難,也不會有長遠眼光。少說話,勤觀察,理清頭緒;重實踐,多做事,識得輕重緩急,才是正確的思路。只有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才能興利除弊,造福社會;只有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才能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事半功倍。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因此,我們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不應該只聽他的語言是否動聽是否漂亮,“聽其言”,還要“觀其行”。
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宣告,而是看他的行動,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麼和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
——(恩格斯)
在一個正氣上揚的社會,“腳踏實地幹一刻”應該永遠比“誇誇其談一整天”強百倍!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求真務實紮紮實實做事的人。
回覆列表
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君子說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這句話告訴我們說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後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託拖泥帶水。簡單地說,就是強調少說多做。
否則,就會走向反面,言多必失,禍從口出,做事優柔寡斷,必將貽誤大事。這是一個個人修養的問題。無論做任何事,不要多議論,要實幹,幹出個樣兒叫人看一看。光說不練就走向了反面!
孔子說的這句名言,已經被實踐證明是非常正確的!咱們要把它發揚光大,落實在我們的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