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噴子都是玻璃心

    自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開始,美洲原產的玉米、土豆、番薯、花生、辣椒等農產品,就隨著歐洲人的殖民擴張,迅速傳遍了世界,並直接引發了席捲歐亞大陸的“糧食革命”。全球人口也隨之發生了一輪瘋漲。其中,就以清初的中國最為突出。

    對中國影響最大的美洲作物就是番薯(甘薯、紅薯)。

    番薯的普遍種植給華人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兩個:

    1、饑荒發生時可以儘量少地餓死人;

    2、可以把儘量多的新生嬰兒養大成人。

    明末,華人口大概是六千多萬(一說萬曆年間曾突破一億,姑妄聽之),這個數字和歷史上漢、隋、唐等大一統王朝的人口數量差不多級別。到清康熙年間,政局維持了長期的穩定,“童蒙白首一生不見兵革”,再碰上高產的番薯,人口就迅速突破了一個億。

    康熙五十一年(1713),康熙帝釋出詔諭:“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即從這一年開始,只按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口來徵收丁銀。可見,人口的增長讓皇帝都覺得,只需按當時的人口規模徵收每年的賦稅,就足以應付帝國千秋萬代的財政開支了。到乾隆末年,長時間穩定的政局庇護和番薯的滋養下,華人口已經接近3億。我們今天的十幾億人口,就是康乾年間打下的基礎。

    但是,這裡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統治危機:

    高產的番薯固然能讓人儘可能少餓死,讓儘可能多的新生兒長大成人。因為那個時代,養孩子的標準沒什麼“優生優育”可言,就是簡單的“餓不死”。可是,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之後呢?人口已比明末翻了五倍,但可耕地有無可能同時翻五倍?我們都知道這是決不可能的!

    當他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或許只需要父母省下一口番薯就能存活。但成年之後,總是要成家立業的。每有一男一女成年,就意味著多了一個家庭。這卻需要大量的土地。人口基數越大,人口的繁衍增長就越快。何況承平日久,土地兼併日益嚴重,等於在火上又澆了一桶油。

    而對乾隆皇帝來說,這是一個即使窮盡中國三千年統治經驗和智慧都無法解決的死局——注意,是死局!你能尿出三丈尿,卻變不出五倍可耕地來!!

    於是,乾隆後期滋生了大量的“遊民”,也就是完全沒有土地的人。在重農抑商和閉關鎖國的傳統與國策下,他們不能透過經商或出海外謀生,來把自己的勞動變成財富,甚至難以生存。這些赤貧的人為了活下去,只好結成民間會黨,透過集體力量侵害良民,魚肉鄉里而生存。

    到了乾隆晚年,這種民間結社、拜會已經十分流行,朝廷怎麼打壓都無濟於事,流民組織“有首有從”、“誅不勝誅”。嘉慶初年的白蓮教起義,就有大量的遊民參與,並最終剝下了“乾隆盛世”的皮。清朝花了八年時間,兩億兩白銀,才把這個起義撲滅。

    其實,我們所說的“康乾盛世”,主要是拼經濟總量拼出來的“盛世”。

    人口翻了這麼多倍,經濟總量當然可以嚇死狗。乾隆皇帝一個人,就統治著當時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坐擁著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財富。但是,最後落到帝國內部的每個人,只有普遍的飢餓和貧窮。

    尤其從乾隆四十五年開始,隨著皇帝日益衰老和鬆懈,與和珅“議罪銀”制度的推行,吏治迅速腐敗,官員懶政、怠政也十分嚴重。原本高效率的行政隊伍腐朽了,加上人均可耕地抓襟見肘,社會矛盾迅速激化。當英使馬戈爾尼漂了11個月來到中國的時候,在輝煌的圓明園和紫禁城外,他看到的就是一個充斥著貧窮、飢餓、腐敗、不公、欺凌、麻木的中國。

    其實,所謂“康乾盛世”,也有過盛世的氣象。因為如果拼人口與經濟總量,那麼不管縱向與歷朝歷代相比,還是橫向與當時的歐洲各國相比,康雍乾這一百多年都是無可否認的天下第一。尤其乾隆年間,透過一系列戰爭,把帝國的版圖拓展到了中國歷史上實際控制(有常駐軍並設官經營)的最大範圍。我們今天960萬平方公里的實際控制領土,都是清帝國的殘餘。

    乾隆帝在遺詔中,回顧自己一生的功業時說:

    “數十年來,嚴恭寅畏,弗懈益虔……萬幾躬攬,宵旰忘疲。引對臣僚,批答奏章,從無虛日。各省雨暘豐歉,刻縈懷抱。凡六巡江浙,相度河工海塘。軫念民依,如保赤子。普免天下錢糧者五、漕糧者三。積欠者再間遇水旱偏災,蠲賑並施,不下億萬萬。惟期藏富小民,治臻上理,仰賴天祖眷貽,海宇昇平,版圖式擴。平定伊犁回部,大小金川,緬甸來賓,安南臣服,以及底定廓爾喀,梯航所至,稽首輸忱。其自作不靖者,悉就殄滅。”

    以此而論,稱為盛世,似乎也無不妥。

    但是,如果要拼人均生產力和物質生活水平,那麼康乾年間的中國無論是和同時期的歐洲相比,還是和漢代文景年間、唐朝貞觀、開元年間相比,都只不過是一個虛幻的政治泡影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steam上有哪些免費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