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維祥書法
-
2 # 文鼎胡寶岐
先要弄清什麼是意臨,這點很重要。意臨不同於實臨,意臨是把原帖的特徵及自己對原帖的理解寫出來,雖然不是實帖,但也必須是原帖的相貌特徵。另外要注意的是,意臨必須在對原帖非常熟悉,瞭然於心的基礎上才可以進行,否則還是實臨為好。至於筆法及墨法的創新,我認為還是以繼承為主的好。謝謝。
-
3 # 師範小王子
意臨不在筆法墨法的創新。意臨是臨帖的方法之一。什麼是意臨?意臨就是重點取其筆墨情趣和神氣所在,不刻意追求點畫的逼真。意臨對初學毛筆字的人不適合,因為你沒有基本功,連基本點畫都寫不好,怎麼去獲取帖中字型的原神?怎麼去體會它的筆墨情趣?只會養成率意潦草的壞習慣。意臨適合功力深厚的書家。是採蜜百家的手段之一。是遊歷眾帖的途徑。他們不再追求逼真模仿哪一家、哪一體。他們意在為創新準備一磚一瓦。所以筆墨情趣、精神所在是他們尋求的目標。當然,臨習者對某一帖已經達到登堂入室的程度,也不妨試著進行意臨或者背臨,放棄柺棍學會自己走路。
-
4 # 中州耕牛堂主
第一,意臨,筆法不可變!而且永遠不能變!
第二,意臨,原帖的風格不能變!若變,必須保持原帖風格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
意臨,在筆法不變的基礎上,根據章法佈局需要,可適當對字的結構進行“微變”。另外,字的大小可變,字的挺臥可變,字的寬窄可變,點畫(線條)粗細可變,點畫的收放可變。
第三,意臨,墨法可變!所謂的墨法可變,是在自然書寫的狀態下分墨段書寫,也就是說,毛筆蘸飽一次墨,可一直書到到筆枯,不必字字補墨。真正的意臨,書者可把墨的濃、淡、幹、溼、焦,發揮到極致。
第四,意臨的前提是:把字臨到七分像。如果達不到七分像,不宜進入意臨階段。
第五,意臨有一定的書法創作成分,所以,在意臨時,在嚴格遵循筆法的基礎上,要重點處理好字法,章法和墨法的關係。記住:意臨作品也是作品!意臨作品也是可以裝裱收藏和送人的,因為它有一定的價值。
-
5 # 翰墨書道
不需要。意臨畢竟還是臨摹的一種,最好少摻乎自己的意思,以能夠表現原帖最多元素為上。只不過和背臨略有不同,背臨必須突出一個“背”字要忠實與原帖。意臨就是不刻意與原帖,憑自己的印象或理解去復原原帖,大拙若巧之謂。在合臨或習作創作時完全可以增加自己的想法。這時基本上就能夠做到獨立創作了。
學習書法是聚沙成塔,水到渠成的事,要務尚巧,去華飾。
就筆法來說更加不要搞什麼創新,數千年來積澱下來的高度成熟的筆法已經滿足與我們的書寫和書法創作的需要了。若說創新,也一定不要做無源的創新,那樣會誤入歧途的。筆筆有有源,不囿於一家,就能夠走上書法創新之路。實際上學習書法,談什麼創新 ,都是有些自吹自擂的嫌疑。創新不是說創新就能夠創新的。一位現代書法家說過這樣一句話,是非常有見識的,“風格是自然形成的,是瓜熟蒂落,過早追求風格是作繭自縛。書法被稱為書法就是傳統之法,法度是約定俗成的東西,不理解傳統。而去標新立異,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
6 # 神韻軒書法
在有了較強的控筆能力和準確臨摹碑帖的基礎上,才進行有取捨變化的意臨二度創作。
根據自己的主觀審美意識,各取所需,或取精神意態,或取結構分佈,或取章法墨法。筆法的質感可變化,筆法的形不變。
(林散之意臨張遷碑)
意臨的書法作品,以學書者為主,字帖為輔,作一定的誇張變形的仿臨。
意臨可用一種帖的結構特徵來臨另一種帖。意臨在主要特徵和大的精神層面的感覺和原帖相似。
(林散之意臨禮器碑)
唐太宗李世民說:"吾之所為,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也″。意臨的本質是遺貌取神。
(林散之意臨乙瑛碑)
如林散之先生意臨,注重感覺。不以形似為目的,他臨的顏真卿《李玄靖碑》用清剛的筆畫代替原帖肥厚的筆畫。保留寬博大氣的顏書精神。(見下圖)。
林散之談用筆:"學寫字,二三十歲就要學會筆法。執筆要用力,寫字要用勁,但不是死勁,是活的,力量要用在筆尖上。字硬、直、無味。筆為我所用,愈寫愈活,筆筆自然有力。″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回答問題——我是一知半解,試試回答……意臨與筆法和墨法的創新是兩個獨立的問題,《臨》,不管是哪一種臨,必須對照於古帖,臨的好壞,筆法像不像,墨法對不對,另做它論,否則就不能叫臨,再者,《臨》,是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不可能,不應該考慮創新,也就是說,還沒學會走就想跑,是違背規律的,學習過程要嚴謹,創新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