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武人士編造了很多傳奇故事,什麼保家衛國、痛打洋人等,把傳統武術與傳統文化和保家衛國家捆綁在一起,誰敢反對就扣上不愛國的大帽子,然後紛紛迎合各地旅遊,讓其自身代表傳統文化,請問傳武能代表傳統文化嗎?
-
1 # 文淵閣武狀元
-
2 # 福州禪武
傳統武術文化不是偽文化,是一種濃縮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主流思想是道,釋、儒三家,特別是儒學是整個中國文化制度的基石,以整個體育的大局看提煉出來看,中國體育具有倫理之上的體育價值觀
1、以禮、法作為規範身體活動的最高標準(禮射)
2、重視體育活動的教化作用(六藝)
3、以和諧、適度為標準的體育方法論
4、中和為用:三和:人與天、人與人、人與己。
5、形神統一:陰陽平衡,形神和諧。
6、動靜適度:人的運動要達到適度,即生理和心理的平衡。
以上六點在中國傳統武術的身上有非常具體的表現。傳統武術的演練,都有敬禮,有些套路里
還有退步施禮的起勢。在所有的武術習練裡,都強調“氣”的應用,而氣的理論更多是哲學之“氣一元論”和中醫學中強調的“先天氣和後天精氣”。在動作的編排方面,基本上是遵循”陰陽“的理論,以太極拳為例,很多動作是左右、上下、高低、動靜、快慢的對稱編排,這符合陰陽的理論思想。在和我們生活的很多事物是一樣的理論,看看有很多賓館門口都是擺放兩個獅或是麒麟,不可能擺一個的。
在其拳術的命名時,特徵更是明顯,”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導思想,Mustang分鬃 、白鶴亮翅、右攬雀尾,這些動作名稱,以動物的名稱命名的拳術,虎拳,狗拳,鶴拳,蛇拳,這些思想無不表現出了傳統文化的思想。人家西方的拳擊就是直白的表述,直拳,擺拳,也沒有什麼套路,戴上拳套就是幹。
-
3 # 蕭晗之十二子門
武術是假文化,是一個人無所事事與人敵對的惡性迴圈的自我釋放,實際上一無是處,這是一個持反對意見的人用完全不同於世俗的目光以全新的角度在審視武術而已,但是這裡的認知有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你忽視了武術止戈為武的含義,而把與人敵對的惡加入到了武術裡面,並且以此認為其毫無價值一無是處,這裡是一個角色定位的混淆,就是你所接觸的以及見到的是與人敵對的赤裸裸的血腥而已,而不是正義止戈為武的歷史畫卷,以此來看這裡你所指的內容是帶有邪惡性質的殺戮,這裡假如推演出來亦會是人性全無道德淪喪毫無正義可言,以此來看,這裡的內容是被界定的反例,但是又有人會說正義與邪惡只是勝利者所界定的說辭而已,並且是事後的界定,而現實是他們有利益紛爭,生存競爭,以此來看自然是強者的天下,弱者的末路,但是這裡與人為敵本身就已經被定義了,再去拓展已會是有縱惡的嫌疑,所以這裡就到此為止,並且用正義止戈為武給予終結,這樣不是很好麼?亦會是這個話題的最完美的答案,所有與此有違的質疑都是多生事端而已,及時制止會是一個好的結果,亦不宜再蔓延開去為好?!
-
4 # 武林滄海
傳統武術本身就是一種傳統文化,根本談不上代表不代表,更談不上偽文化。什麼是偽?偽就是違背一切自然發展規律的東西,而武術是自有人類以來在生產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總結出來的,是人類與自然碰撞中生存下來的經驗。
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活與猛獸搏鬥,奴隸社會為了利益統治互相械鬥,封建社會更是以武力來證實自己的強大,所以說武術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當然這裡也記錄了很多歷史傳奇,但這決不是捆綁,這是一種正能量的展現,也是我們全人類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更不要因為某一個人或是某一個事件就來證明它的真偽。
文化本身就是傳奇,吃有吃的文化,睡覺有睡覺的文化,,文化無處不在,一舉一動都是文化,只要不是違背自然發展規律的都不是偽文化,更談不上代表不代表。
-
5 # 飛向相非像
武術,是泛指兵器、拳腳套路。最早形成於商周時期,是為了休止戰爭的一種方式。隨後在各個歷史時期衍生出多種派別,不論是實戰與健體,都具有實用性。自八十年代Ⅹ港武俠小說及影視劇的掀起,有意無意的誇大武術本質,讓別有用心者利用其影響力帶偏了武術文化精神。遠觀中國歷史,不論是朝代更迭還是抵禦外強都是刀槍劍戟拳腳功夫,怎麼能說武術不是中華之精神呢。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延續至今還有眾多的武術愛好者,這就肯定了武術存在的價值不容小覷。全民健身,推廣傳統武術,瞭解中國歷史程序,傳承中華民族之精神刻不容緩!!!
-
6 # 使用者475028819254松子
傳統文化是一個集合,上面有千千萬萬個子集。唐詩宋詞是一個子集,琴棋書畫是一個子集,品茶飲酒是一個子集,戲劇、餐飲……等等是一個子集,當然包括武術也是一個子集。偽文化、假文化是一個集合,它們無法進入傳統文化集合。
-
7 # 古羅馬胖子
傳統武術傳承的特性是比較隱蔽的,不是快餐式的,說這話的人,只是看到了表面,古之君子得美玉,深藏不市;現大師以石為玉,又炫之也。只看錯的,永遠不會知道對是什麼。
-
8 # 叫我小火箭
不能,在改革開放之前,並沒有傳統武術這個說法,現在之所以傳統武術這個話題這麼火,是因為電視劇,小說造成的影響。
追本溯源可以到清末義和團,義和團也叫義和拳,當時就是神話武術,洗腦人民。現在傳統武術也走入這個圈子,在外叫囂神功無敵,比如義和拳有刀槍不入,傳統武術有氣功,有鐵布衫,你可以搜一下關於義和拳的一些歷史記錄,你會發現有驚人的相似。
二者都是聚團斂財,洗腦普通民眾,讓民眾給他們提供資金來生活,像傳統武術的閆芳,雷雷哪個不是一樣?雷雷在被打之前還是央視認證的大師。
比如義和拳在洋槍大炮下失敗,傳統武術同樣要在散打格鬥下失敗。
-
9 # 武當雲手
不能,就像某些被KO的太極大師不能代表太極,某幾個渣男、渣女不能代表全體男性和女性一樣。文化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中國的傳統文化自伏羲傳說時代開始,大致上有經史子集、民風民俗、琴棋書畫、曲藝雜劇、名酒美食等等,傳統武術只能是傳統文化海洋中的一朵浪花。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過去,你今天經歷的,在你孫子那一輩,就成了傳統,你不願意繼承,它也是烙在你的基因裡的。它是在中華大地這個土壤上客觀生成的,誰也沒有力量去左右它,它的興盛、衰落、它的精華和糟粕,都是時代的必然。
對傳統的東西盲目繼承是不可取的,比如包小腳、殉葬等等,這些必須予以唾棄,但是盲目排斥也是不可取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有秦腔漢韻、唐詩宋詞等等,這些繁榮燦爛影響了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文化,排斥他的人,不應該給扣上某些帽子嗎?
-
10 # 超人754327
持這個觀點的人是不瞭解傳武的人,傳統武術流傳幾幹年了,由於近幾十年來各級武協以套路好看為標準,把武術變成了舞術,至使幾幹年的傳武文化被他們曲改了,並且許傳武功法己丟失,如太極拳,根據前幾位太極大師出場的表現,根本就沒有內力,按理,內家拳應己練沒練出內力來檢驗。可能是太極拳內功心法己失傳。
武術的起源
武術起源於原始社會狩獵徒手或使用工具打擊野獸的方法,形成於氏族部落爭鬥,形成的格殺技巧。鐵器出現各國又發展形成軍事技能,成為冷兵器時代的必修技能。成為這種發展形式在世界各個地域的人類活動中都有出現。如西方的擊劍,泰拳等。
歷代武術發展概況官方重視
戰國末年士”階層及“遊俠”的出現標誌著武術開始走向民間。
後經晉朝時期佛、道兩家發揚出現開宗立派的高潮。武術在與文化的交融中逐漸與養生相結合。
唐代詩人李白、李甫青年時都曾習過劍術。裴旻將軍的劍術獨冠一時,與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並稱唐代三絕。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在當時已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宋元時期,以民間結社組織為主體的民間練武活動蓬勃興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撲社”等。“社”的形式,為民間武術傳授、交流、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自明代以來,以戚繼光、程宗猷、茅元儀為代表,通過對宋以來武藝在技法、戰術和教學訓練方面的研究,總結出了較為系統的基本理論,如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何良臣的《陣記》等,都總結出拳術是學習器械的基礎這種循序漸進的教學訓練法則,並且明確提出了武術的健身強體功效。
在清代,一大批文人加入刀習拳練武的行列中來,他們自覺地運用中國的古典哲學理論來指導練武實踐,使得武術理論不斷豐富,並創立了許多新拳種,如太極拳、形意拳、八卦掌等。
萇家拳的《初學條目》中就明確規定:“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方是正人君,學拳宜以涵養為本,舉動問要平心靜和,善氣迎人”,且將其定為萇家拳的門規。《太平經·四行本末決》說:“今是委氣神人者,乃與元氣合形併力,與四時五行共生。凡事人神者,皆受之於天氣,天氣者受之於元氣。神者乘氣而行,故人有氣則有神,有神則有氣,神亡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故無神亦死,無氣亦死”。強調神與氣是相合的而不是相離的,神氣絕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中國武術既究形體規範,又求精神傳意,內外合一的整體觀是中華武術的一大特色。所謂內,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動和氣息執行;所謂外,即手眼身步等形體活動。中華武術“內外合一,行神兼備”的特點主要通過武術功法和技法來體現。如太極拳主張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形意拳講究“內三合,外三合”,佛教禪宗祖庭的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氣、骨、神內外兼修。此外武術套路在技術上也要求把內在精氣神與外部形體動作緊密結合,完整一氣,做到“心動形隨”,“形斷意連”,“勢斷氣連”。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八法的變化來鍛鍊身心。這一點充分反映了中華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與道教文化,佛教的依附關係,同時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具民族風格的練功方法和運動形式。
《墨子》城守中有“備城門”、“備高臨”、“備梯”、“備水”、“號令”、“雜守”等十餘章。透過守城戰鬥的軍隊編制、武器裝備、工程構築和戰鬥過程,論述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戰術,對中國軍事武藝乃至整個中國武術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意義,也體現了它在中國軍事學史上的特殊價值。擴充套件:武術三大流派, 峨眉派,武當派,少林派。
結語中國武術萌生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土壤,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中國武術,並促進它不斷髮展、完善,形成了具有完整體系的武術文化,與此同時武術文化貫徹、反映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